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效力来自于

法律效力来自于

发布时间: 2021-03-03 22:59:03

1. 法律实效和法律效力的区别

一切公证行为都产生证据上的效力。①任何法律行为和有法律意义的版文书、事实经过公证权证明,国家证明它的真实性、合法性,即产生法律上的证据效力。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调查证据时涉及某项文书,而这项文书业经公证证明,即应确认其效力,可以直接采证。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②依照法律必须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则公证证明就成为这些法律行为生效的必要条件。法律对于不同的法律行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头、书面及公证证明,取决于该法律行为所产生(或变更、消灭)的法律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它对于第三者的作用。虽未为法律规定而当事人自行协议公证证明作为双方法律行为必要的形式条件之一的,这一法律行为也必须公证证明方能成立。③债权文书,如债权人和债务人对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争议、并经公证证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当债务人拒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作出裁判。

2. 法的效力的概念什么意思

1、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些文件在经过法定程序之后也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的效力来自于法律。法律有国家强制力,法律规定了具体的否定性后果,任何明显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国家相应的制裁——罚款、监禁甚至处死;法律保障社会成员的利益满足,因此具有效力。法的效力来自于社会道德基础之上,法律体现公平、正义,因而人们服从政府、遵守法律。法的效力来自于社会。民众从小就养成了模仿他人所为的习惯,包括按照别人的行为守法的习惯。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法律。
3、法律效力可以分为三种,即对象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一、对象效力 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即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以属地的原则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这四种原则。根据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对中国公民的效力和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两个方面。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是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即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4、我国采用的是第四种原则。根据我国法律,对对象效力包括两个方面:
1.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但是,这里存在着适用中国法律与适用所在国法律的关系问题。对此,应当根据法律区分情况,分别对待。
2. 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
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
时间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时间 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 1.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 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 3. 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二)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关于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一般通行两个原则: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国家不能用现在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由于人们过去从事某种当时是合法而现在看来是违法的行为。而依照现在的法律处罚他们。其次,作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的补充”,法律规范的效力可以有条件地适用于既往的行为。从我国目前有关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则的规定,一般采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具体表现在,就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适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而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3. 法律效力的大小排列是什么呢

我有点郁闷 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专在这个整属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4. 如何理解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专
法律生效的范围。包括属:
(1)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
(2)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法律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
(3)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

5. 论述法律效力的本源

法律效力释义:
法律效力通常是指法律的保护力和约束力,具体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对其调整对象所具有的普遍的支配性力量。此种力量如果对主体行为是正面的、积极的,即法律的保护力;此种力量如果对主体行为是抑制的、消极的,即法律的约束力或强制力。
法律为什么能够约束主体、保护主体?法律效力作为法内在的一种“力”,此种“力”是从何而来的?这就涉及到法律效力的来源问题。西方关于该问题的探讨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自然法学派始终坚持法有善恶之分,恶法非法,法律的道德性是法律的本质特性。因此法律效力必须来源于法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法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权威使人们由衷地尊重法并信守法。以道德标准证成法律效力的原因主要是:(1)证成一个判决或法规的理由包括着义务论或功利论等道德判断;(2)法与社会现实一致,而社会现实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持有的道德态度、原则、理想、价值和行为的复合;(3)不正义的法律和政令总是激起人民的反抗,从而丧失约束力。自然法学派将法律的正当性作为法律效力来源的前设条件和原因,一个规范当且仅当其被称为法律规范时才是有效力的。
(二)实证法学派坚持法仅仅是“实际上如何的法”,拒绝讨论“应然”意义上的法。在法律效力来源上,实证法学派侧重从规范的形式要件角度和逻辑角度进行讨论。例如,奥地利法理学家凯尔森认为规范的效力不能咋爱现实中寻找,而只能到规范赖以存在的其他规范中寻找。一个共同体的法律构成一个体系,在该体系中,一个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另一个较高的规范;此较高的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更高的规范;最终,法律规范的效力来自一个基本规范。该基本规范时最高的规范,其效力不是从更高的效力中派生出来的。因为“它不是立法的产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它被预定为有效力;而它之所以被预定为有效力,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预定,个人的行为就无法被解释为法律行为,尤其是创造规范的行为”。
(三)社会法学派的观点
社会法学派认为法律史一个“事实的概念”。判定一个规则是否有效,要从该规则是否被民众遵守,是否被官员适用,立法者赋予该规则的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进行衡量。那些从来没有或无法持续进行社会调控的法律规则是没有效力的。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实际或事实上的制约和保护,即法律的“实效”,是法律的标尺和基准。
(四)社会心理学派的观点
该派认为法律效力源自人们对法律的心理态度。法律对民众和官员心理施加了影响,使民众和官员认为法是有约束力的,从而使得民众愿意以法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官员在行动中适用法。因此,“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6.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首先源于宪法的正当性对吗

不对。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内的依容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对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对此,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 和解的法律效力来自哪里

执行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并达成合意的结果,除双方当事人外,任何第三人都无权对法律文书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行使处分权。执行和解协议中约定变更、增加履行义务主体的(主要指涉及第三人执行中担保的问题),也必须有原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人的参与。
2、主观要件执行和解协议的签订应当具备主观要件,即要求和解主体在处分实体权利义务时,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意思表示,这种真实意思表示还应当是双方面的,而不得是单方面的。任何受制于对方或第三方的压力、胁迫、不当干预而表达出的执行和解的愿望,任何在发生重大误解、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等情形下所为的执行和解的意思表示,都是不真实的,都破坏了执行和解的主观基础,因而也是不合法的,即为无效的。
3、内容要件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和解主体在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一致基础上所为的执行和解行为,其内容必须正当合法。虽意思表示一致,却系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以及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都足以导致执行和解协议的无效。
4、时限要件执行和解协议的签订只能发生在执行程序启动之后至终结之前这个特定的时段,执行程序尚未启动或者业已结束时,均无执行和解的可能和必要。
5、形式要件当事人达成的执行和解协议所具备或应当具备的形式规范特征,执行和解的形式与效力的关系因国而异。在大陆法系国家,诉讼中和解包括执行和解的具体形式一般不影响和解的法律效力,只要依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将和解协议记入法院的有关手续中,和解即可发生终局的法律效力。但在英美法系国家,诉讼中和解的形式,则对和解的法律效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英美法系国家,诉讼中的和解主要有和解契约和和解裁判两种,英国的和解契约许多是由组织和解的律师负责进行的,律师代表当事人将和解的有关条款记载在律师所写的案情大纲上,就意味着和解作为契约的成立,这种和解契约是纯粹私法意义上的,相当于成立一个取代原先诉讼原因的新合同,不具有诉讼法上的强制执行力,当事人若有违反,对方只能以违约为由请求新的救济,在美国的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并不当然终结诉讼,要想终结正在系属的诉讼程序,根据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第1款1项的规定,当事人须向法院书记室提交双方当事人签署的终结诉讼的书面协议,以此来终结诉讼程序。[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207条规定,执行员应将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执行

热点内容
没有编号的限期拆除决定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7 22:02:22 浏览:700
司法体制改革情况 发布:2025-09-27 21:53:32 浏览:966
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 发布:2025-09-27 21:50:14 浏览:869
法院改革法官的工资 发布:2025-09-27 21:48:49 浏览:696
解读准则条例 发布:2025-09-27 21:37:19 浏览:687
劳动法关于职工供暖费物业费补贴依据 发布:2025-09-27 21:24:49 浏览:124
婚姻法中对同房 发布:2025-09-27 21:11:33 浏览:647
社会与法男主人失踪案 发布:2025-09-27 21:00:54 浏览:166
无耻律师 发布:2025-09-27 20:58:26 浏览:702
王轶法学院 发布:2025-09-27 20:39:09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