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探究
① 教育政策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没有权限对人身伤害责任认定作出规定,只能由法律来规定。详见侵权责任法。
② 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有哪些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或死亡的专各类事故。归属责是对法律责任的归结。它是一个复杂的责任判断过程,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责任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这就是归责原则。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目前的法律根据主要有:《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就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体,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学校、学生及其监护人、其他当事人都可能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主体。
③ 什么情况下学校应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十周岁以下的学生在学校受到人身伤害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在以往的法律规定当中,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仅仅是过错责任,即只有在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证明学校在事故的发生当中具有过错,学校才承担责任。而在《侵权责任法》中,将其更改为了过错推定责任,即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之后,首先推定学校具有过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如果希望免责的话,必须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在这里,学校因为比以前多承担了举证的责任,所以在学生伤害事故诉讼中胜诉的难度就相应加大了,承担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侵权责任法》第39条规定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十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学生在学校受到人身伤害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根据该条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这与以往的法律规定是相同的。在发生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伤害事故之后,受伤害的学生和监护人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学校具有过错,否则就不能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除非学校主动承认自己在学生伤害事故当中具有过错。
《侵权责任法》第40条规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该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在该条当中,归责原则依然为过错责任,即如果学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当中具有过错,也应根据自己过错的大小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即在该造成伤害第三人无力全部赔偿或者无法找到该第三人的情况下,如果学校在事故当中没有尽到自己的管理职责,就要由学校根据自己的过错大小继续对受伤害的学生进行赔偿。学校是否尽到管理职责,要根据伤害事故发生时具体情况判断。例如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门卫管理不善,导致校外人员随意进入学校打伤学生,学校就应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补充赔偿的责任。
④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责任处理
第三十二条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未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受伤害学生的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的,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可以依法要求赔偿。
⑤ 学校人身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一、向教委申诉复 二、向法制院起诉
首先收集好医院的医嘱,和检查结果,最好又入院时间,证明学生是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事故,造成的损害,然后打电话给校方,听取校方的态度,最好录音(万一学校不承认好用录音作证据,尽量录下“孩子在学校发生事故”“校方对此的态度”等关键语句,录后保持录音的完整性,不要剪切,完整的录音才有法律效力)。然后向教委申诉,请教委出面调节,不行就起诉到法院,校方也要承担责任的。
⑥ 学生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知识有哪些
目前我国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学术界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从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二条可知,《办法》所称的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界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有必要对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要件作以下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伤害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其一,事故的一方当事人须是学生。这里的“学生”,指的是在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学校,包括在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以及在各类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的其他受教育者。有的学者将幼儿园中的幼儿、其他教育机构的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排除在外,认为发生在这些受害主体身上的伤害事故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狭窄,不利于司法机关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并且这种理解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的规定相矛盾。
《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显然,《解释》将在幼儿园和其他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列入了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生”的范围之内,并且《解释》中涉及到的三种情况下发生的伤害事故中必有一方主体是学生。
⑦ 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未成年学生及监护人的责任 和 ( )。
、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校责任、未成年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责任和第三人责任。
⑧ 什么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经履行职责,学校无法律责任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
第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版学生伤害事权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三)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四)学生自杀、自伤的;
(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
⑨ 因哪些情形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无法律责任
教育部颁来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自理办法》中,
第十二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一)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
(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
(三)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
(四)学生自杀、自伤的;
(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
(六)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 微信关注国晖律师事务所,掌握更多法律知识。
(一)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二)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
(三)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
(四)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