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同居关系的法律效力

同居关系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03-10 08:53:54

㈠ 解除同居关系时约定的分手费有法律效力

正常状态下双方以书面形式给出的承诺受法律保护
分手了,要分手费,合理合法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分手时女方觉得自己青春受损,强要男方予以赔偿;或者男女双方签订书面协议,由一方赔偿另一方“分手费”。那么,法律上的分手费是什么?分手费可以得到法律保护吗?近日,九江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张女士与男友蔡先生2009年经人介绍恋爱,后双方在深圳同居生活。2014年10月,双方因为感情不和,蔡先生提出分手,张女士坚持不同意。为了早日甩开女友,蔡先生承诺给张女士一笔“分手费”。
口说无凭,虽然蔡先生答应了经济补偿,但是要白纸黑字写出来张女士心里才踏实。于是,俩人签订了一份分手协议,其内容为“一、自2014年10月25日分手后,双方解除同居关系,二、另蔡先生给付10万元分手费”。
此后,蔡先生只给付了张女士1万元,以种种理由拒绝给付剩下的钱。张女士不服来院诉讼。
法院认为,该协议合法有效,受到法律保护,蔡先生理应赔偿剩余的9万元。庭审中,蔡先生提出,他们签订的是一份无偿赠予合同,按照这种合同的性质,在没有给付前,自己随时可以撤销。但法官认为,蔡、张同居多年,张某作为女性较为弱势,一直照顾蔡先生的生活起居,现蔡某提出分手,自愿同意给付张某10万,双方的协议不能看作普通的赠予合同。
法理解析
从分手费的特征和给付方式看,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应为要式法律行为,即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必须以书面形式,而不能采取口头形式,否则,不能受法律保护。此外,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客观上应当是当事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恐吓或胁迫等情形下作出的,也就是说在正常状态下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说简单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男方就是不给,不跟你签订任何协议,你没有理由强行要求他给予分手费。
本案中,张、蔡的行为可以认为是双方民事活动和民事行为的产物,是双方基于同居关系产生的财产关系,并未出现欺诈、胁迫的情形,属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民事行为所应遵循的平等自愿原则,因此,该是有效协议。

㈡ 同居关系具有怎样的法律效力与事实婚姻有什么不同同居双方有怎样的权利义务

1.同居关系不被法律认可,不受法律保护;

2.事实婚姻是指在1994年2月以前未婚同居,且符合婚回姻的实质要件的情况;答1994年2月以后就不存在事实婚姻,即使满足婚姻的实质要件也是非法同居关系;

3.同居关系法律不保护,但是对同居期间的财产,按照共同共有关系处理;

㈢ “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有法律效力吗

如果是夫妻关系,而且双方签订的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同居关系,属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同居关系协议书”公证与否都有法律效益,如果需要一种保证,在签订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后,还是需要去公证处进行公证。因为公证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对财产分割是有确定性的。

(3)同居关系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法律效益:

法律效益是通过立法、执法、诉讼、守法过程中对法律权利资源的最优配置,除去各种成本耗费后,进而实现法律资源使用价值在质上的极优化程度和量上的极大化程度及其所得到的综合效果。用公式表示为:法律效益=法律收益-法律成本。

法律分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内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法律本身之外的社会各项收益与成本之比(有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法律的内部效益是法律自身运转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有立法效益、执法效益、司法效益、诉讼效益、守法效益等)。

㈣ 同居男女签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同居男女签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一,要搞清楚同居男女签的协议的法律效力,要懂得下列几个概念或规定;
1,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2,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同居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3,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当事人同居关系的,又与他人结婚或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5,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6,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
二,从以上规定得出以下结论;
同居关系,是指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的行为。
特征;
(一) 一方有配偶,双方无配偶共同居住的,不属于法律意义一的同居关系。
(二),同居关系,是指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以前的同居关系,属于“非法同居”关系。
(三),同居关系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受到法律保护。
(四),同居关系期间,一方又与他人同居或与他人结婚的,应当解除一方的同居关系。
三,本提问的规定;“同居男女签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1,协议内容关于财产约定,具人法律效力。
2,关于“出轨”或“婚忠诚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1,《婚姻法》第四十条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条 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3,第五条 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㈤ 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

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是指因非婚同居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一般而言,非婚同居涉及的效力范围主要有非婚同居双方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以及与子女间的关系。
(1) 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人身关系
当事人之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是非婚同居与合法婚姻在法律上最关键的区别。非婚同居欠缺婚姻的形式要件,因此当事人之间不被法律承认为夫妻关系,不产生任何配偶间的人身关系,也不随时间的延长而自然地转化为配偶关系。同样的,一方与对方的亲属间也不产生任何姻亲关系。至于如何称呼这种人身关系,笔者认为,可以沿用西方的“生活伙伴关系”这一说法,或者称为“同居伙伴关系”。这样,就可以把非婚同居关系和婚姻关系以及其他合伙关系区分对待。
(2).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
① 非婚同居财产制。非婚同居期间的财产关系既不同于夫妻财产关系,也不能认定为一般的合伙关系。一般合伙的共有关系,当事人之间仅仅只存在财产关系,而非婚同居当事人是以感情为基础而共同生活产生财产关系,与合伙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按一般合伙关系来处理。
②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继承权。根据传统的民法理论,继承权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身份关系,以一定亲属间身份关系的存在为前提。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亲属关系,从理论上说,双方无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③非婚同居当事人之间的扶养请求权。抚养请求权是婚姻法赋予夫妻双方的合法权利,在非婚同居关系中,双方不具有配偶间的人身关系,不能享有扶养请求权,因而,也不能构成遗弃。当然,非婚同居双方也可以约定相互扶养的义务,法律应承认约定效力。
(3).非婚同居当事人与子女的关系
就这点来说,世界各国几乎都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有同样的权利。订立“非婚同居协议”,以契约的方式约定同居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便在产生纠纷时有据可依。

㈥ 断绝同居关系的欠条有法律效力吗

你的问题是相当含糊的,完善的,这个欠条的法律效力签名的欠条不违反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必须有证据证明的合法性的欠条才行。
建议,双方可以协商达成的同居关系协议,但事实上这种行为,责任归属明确的书面,签署,公证。因此,最有法律效力的。

热点内容
法治与法治的提出来的 发布:2025-09-26 02:33:41 浏览:834
本站受美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26 02:26:30 浏览:281
山东省法院公开 发布:2025-09-26 02:26:21 浏览:344
宁波法院章 发布:2025-09-26 02:06:03 浏览:260
民事诉讼法法律解释 发布:2025-09-26 01:50:46 浏览:52
司法置换 发布:2025-09-26 01:36:17 浏览:950
二级法规担保 发布:2025-09-26 01:24:02 浏览:755
2010初级经济法 发布:2025-09-26 01:18:53 浏览:923
2018年新劳动法员工自离 发布:2025-09-26 01:08:58 浏览:238
公司业务律师 发布:2025-09-26 01:08:01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