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及其法律意义
① 请问: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归责原则之间的理论联系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在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确定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最根本的取决于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归责原则仅是法律为解决不同种类的侵权案件所确定的手段,其中心仍不能脱离因果关系原则。可以说,因果关系原则是侵权法立法所依据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准则。
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探讨过程一直没有中断,最主要的学说有3种,一是条件说,认为凡是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条件,都是损害结果的原因;二是原因说,主张对原因和条件应严格区别,仅承认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条件与结果之间不承认有因果关系;三是相当因果关系说,也称适当条件说。现在相当因果关系说已经被多数国家立法所采用,有统一运用的趋势。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19世纪末德国学者巴尔首先提出的,其关键在于掌握违法行为是发生损害事实的适当条件。简单说,即在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时,在行为时存在的可为条件的通常情事或者特别情事当中,以行为时常人的智识经验一般可得而知,以及是行为人所知的情事为基础,而且这种情事对于相对应的结果确为不可缺的条件,在一般情形下,有发生同种结果之可能的,这种条件与结果就是相当因果关系。 这里所称的通常情事系指常见的事实,特别情事系指特殊事实,即行为人偶然所知的事实。该理论要点主要有:1.这种行为事实以行为当时智识经验一般可得而知,或者是行为人自己所知为基础;2.这种行为事实对于损害结果事实的发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3.在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事实有引起同种损害结果的可能。符合这三点,就可以确认该行为事实与结果事实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该行为事实可以称为是造成损害事实的直接原因。
以该说理解共同侵权,在前款规定的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中,强调以一个加害行为人知道另一加害行为人的行为为基础,该行为均有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而实际上确实因该行为引起了损害结果,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均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即各行为之间构成直接结合,成立共同侵权。在此种情形下,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各要素相互衔接,各行为的外部表现为行为竞合,均是造成损害事实的直接原因。
②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有:
过错责任原则,依据为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过错推定原则,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公平责任制原则,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4条;无过错责任原则,依据侵权责任法第7条。
③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是什么,包含哪些,其各自的概念又是什么最好举例说明,谢谢!
1、过错责任原则
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过错违反的是对他人的注意义务,表明了行为人主观上的应受非难性或应受谴责性,是对行为人的行为的否定评价。过错责任的意义表现在,根据过错责任的要求,在一般侵权行为中,只要行为人尽到了应有的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即使发生了损害后果,也不能要求其承担责任。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在过错责任下,对一般侵权责任行为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有义务举出相应证据表明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以保障其主张得到支持。加害人过错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赔偿责任的范围产生影响。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第三人的过错和受害人的过错对责任承担有重要影响。如果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即构成共同过错,应由共同加害人按过错大小分担民事责任,且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则构成混合过错,依法可以减轻加害人的民事责任。 过错推定责任,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例如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过错推定责任仍以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只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过错责任原则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过错推定责任的情况下,对过错问题的认定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受害人只需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无需对加害人的主观过错情况进行证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害人为了免除其责任,应由其自己证明主观上无过错。过错推定责任不能任意运用,只有在法律进行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2、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实施了加害行为,虽然其主观上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危险事项的增多,加害人没有过错致人损害的情形时有发生,证明加害人的过错也越来越困难,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更有效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无过错责任原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在侵权行为法中得到运用。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实行无过错责任的主要情形有:从事高度危险活动致人损害的行为,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行为,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产品不合格致人损害的行为等。 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不能由法官或当事人随意扩大适用;其二,适用无过错责任,受害人不须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加害人亦不能通过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但原告应证明损害事实及其因果关系;其三,我国实行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出现某些法定免责事由时,有关当事人也可全部或部分免除其民事责任。如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3、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用公平责任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既无过错,又不能推定其过错的存在,同时也不存在法定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况。如果可以适用过错责任、法定无过错责任或推定过错责任就不能适用公平责任。 2.当事人如何分担责任,由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包括损害事实与各方当事人的经济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力求公平。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可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情形主要有:紧急避险致人损害的;在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活动中致人损害等。因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失的,如果险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为人采取的措施又无不当,则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要求补偿的,可以责令受益人适当补偿。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④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
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原则与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实施了加害行为,虽然其主观上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应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损害双方的当事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但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的观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后果。
⑤ 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⑥ 民法中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为什么是过错原则为主,而不同于刑法的故意...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历来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论题。当一个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以后,究竟如何在各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失,才能既保受害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济,又同时不违公正。上述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与归责原则的确立。
我国《责任侵权法》的归责体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三元并立的做法。从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来看,侵权责任法将无过错责任纳入其中,并且还将过错推定责任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归责原则,这就构建了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在这一点上,体现了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的一般原则。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的情况,原则上都应当适用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和第7条关于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的规定,都使用了“法律规定”几个字。从文义解释来看,所谓法律规定,主要是指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也就是说,侵权责任法有规定的才适用该归责原则。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能适用该归责原则。
我国民法在追究民事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以过错责任原则为普遍原则,而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特别原则。仅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凡是法律无特别规定之民事违法情形,均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⑦ 试述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来则,是确定侵权人侵权损害赔自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了确定侵权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和第7条规定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分别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我国的规则体系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⑧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在有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侵权行为的情形下适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⑨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是什么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要将损害后果归咎于行为人负责的,必须满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将损害后果归咎于行为人负责不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不以过错为责任成立要件。过错推定责任本质上仍属于过错责任原则范畴,仍需要满足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只是对过错的证明责任进行了技术处理,在过错证明上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由法律事先推定行为人具有过错,行为人要免责必须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在发生侵权事件后,探寻应适用何种归责原则的探寻顺序应是从无过错责任原则到过错推定责任再到过错责任原则,即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检索探寻流程。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必须有法律规定为适用前提,换言之,凡是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的,均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完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