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和诉讼的法律效力
1. 请问:仲裁与诉讼(或诉讼判决)有什么区别
1、受理案件的机构性质不同
仲裁是由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委员会是独立于行政机关的专门仲裁机构;
诉讼是由人民法院负责。人民法院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机关。
2、管辖的依据不同
仲裁实行的是协议管辖。仲裁机构是根据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受理案件,其管辖权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授权。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案件,仲裁机构无权受理;
诉讼实行的是强制管辖。人民法院是根据国家的授权独立地行使审判权。只要一方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就可以依法受理案件。
3、审理组织的组成原则不同
组成仲裁庭的仲裁员是由当事人各方选定或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机构指定,其组成是基于当事人的选择;
审判庭的组成是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无权过问,只能依法定程序申请回避,是否回避由人民法院决定。
4、公开性不同
仲裁庭审理案件一般不公开进行,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
5、制度不同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不存在上诉或再审,也不得向法院起诉。
当事人只有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确实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八条所列情形之一,经中级人民法院审查核实,方可依法裁定撤销仲裁裁决;
而我国法院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可以上诉或者申诉。
2. 仲裁和诉讼有什么关系
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经常会因为货款交付、货物质量等问题发生争议,一旦产生纠纷,如何解决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8条这样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那么,仲裁和诉讼这两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尊重当事人意愿是仲裁方式的最大特点,当事人运不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解决哪些纠纷、到哪家仲裁机构、由谁来主持等等都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商定;诉讼则实行强制管辖,审判庭的组成也是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就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能上诉;而诉讼则不同,当事人如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以在15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要求二审,二审即为终审。另外,从审限上看,青岛仲裁委员会规定普通程序应在组庭之日起3个月审结,如选择简易程序则应在2个月内审结;而人民法院规定普通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审结,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3个月内审结。再者,仲裁庭审理案件一般不公开进行,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则实行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在裁决的执行方面,如一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按照《纽约公约》的约定,青岛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可以在所有签约国内得到执行。 (高 青)
3. 仲裁与诉讼的法律效力
仲裁和诉讼的区别在哪里
1.两者处理纠纷的机构不同。
仲裁由当地仲裁委受理,其监督机构是中国仲裁协会;诉讼由法院受理,监督机构是检察院。
2.一旦合同双方约定选择仲裁解决合同纠纷,就不能到法院再进行诉讼。
3.仲裁按照自愿原则,诉讼则不以另一方意志为转移。
4.受案范围不同,仲裁只能受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法院则可以受理各类纠纷。
5.程序不同,仲裁是一裁终局制,申请撤销时法院一般不再从实体进行审查,如程序中有明显错误时可以撤销;诉讼如对一审不服还可以上诉,二审不服可在二年内申请再审。
6.仲裁庭审理案件通常案情不公开,裁决不公开;人民法院实行案件公开审理原则,但依法不应公开审理的除外。
7.两者收费不同。
诉讼费用在规定情形下可以减交、缓交、免交,而仲裁费没有相应规定。
4. 仲裁和诉讼的区别
管辖权的取得不同。
审理者的产生方式不同。
开庭审理的原则不同。
审理程序及当事人的能动作为不同。
是监督程序不同。
5. 仲裁和诉讼各自的优缺点
1、仲裁的优缺点
优点:
(1)仲裁保密性强。仲裁的开庭审理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只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约定,仲裁的进行均不对外公开。这充分体现了保护当事人商业秘密、维护当事人商业信誉,同时又尊重当事人的原则。
(2)仲裁可以及时地解决争议,减少当事人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从而节省费用。
(3)仲裁程序比较灵活、简便,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程序,避免繁琐环节。
缺点:
(1)仲裁的程序简单,一裁终局,在快捷方便的同时,又失去了再审的监督作用,没有了当事人进一步主张权利的回旋余地。
(2)仲裁解决纠纷的成本较高。由于仲裁程序的规范化,造成申请仲裁的费用过高。
(3)仲裁协议形式要件过于僵化。
2、诉讼的优缺点
优点:
(1)诉讼是一种有强制力的救济措施,是最终的结果,不管对方怎么样你都可以提起。比较稳定,有效。
(2)诉讼可以充分全面保护你的合法权益,比较公正,处理的结果生效后具有终局的法律效力,具有执行力。
缺点:
(1)诉讼程序比较繁杂,周期较长,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也有可能使双方的关系恶化。
(2)诉讼的保密性不强,诉讼的结果是要公开的,而有的人是不愿意被公开的。
(5)仲裁和诉讼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仲裁的适用范围:
《仲裁法》的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里明确了三条原则:
1、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民事主体,包括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
2、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
3、仲裁范围必须是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诉讼的基本概念:
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其它组织依法告诉(起诉),申诉、控告或司法机关依职责依追究他人法律责任,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
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的意思和行为。
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就是“打官事”。诉不是指辩论和辩护,它是诉的表现形式。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属于讼。
6. 关于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
《仲裁法》第57条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62条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第63条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217条(新民诉法237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七条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