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

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

发布时间: 2021-11-20 15:51:25

㈠ 我国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是怎么样的

2020年,冒名顶替行为写入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的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等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1)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扩展阅读

公民的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公民的姓名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第一款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㈡ 冒名顶替他人入学入刑,顶替他人入学违犯了哪条法律规定

冒名顶替他人入学入刑,顶替他人入学违反了近日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法律在不断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条明确: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组织、指使他人实施前款行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其次,冒名顶替者侵犯了被害人的姓名权。冒名顶替者利用冒名顶替者的姓名,身份证,注册住所和学生身份信息归档,取得受教育的机会,享受教育条件和教育成果,并根据规定侵害冒名顶替者的名称权。我们的法律。在我国,公民有权根据规定决定,使用和更改其姓名。名称权还可以包括自我命名权,使用名称权和更改名称权。名称的使用权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名称的专有权利。他人不能故意使用他人的名字,也可以将其转移给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名称使用权的转让通常仅限于商业领域。通常,名称的使用权不能转让,其他名称也不能代替。

㈢ 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 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犯罪,根据法律观点,犯的是什么罪

属于的,犯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依据《中华人民版共和国刑法》第二权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他人的相关要求规定:

1、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在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如发现上述情形,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害等。

2、侵权法关于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㈣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有什么处罚

1月20日消息,“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引网上关注。据报道,针对社会关切,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4)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越明确越有力

多年来,冒名顶替入学事件频发。由于法律条文不够明确清晰,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难点。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顶替者的受教育权说事,欠缺惩处力度。惩处不到位、没力度,就难以让铤而走险者忌惮。要遏制冒名顶替歪风,必须让法律刚起来,法律条文完善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这是对冒名顶替上学当事人予以法律惩戒的必有之举。某种意义上,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补了法律条文上的空白。

㈤ 我国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为什么会有冒名顶替现象

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是给冒名顶替的人员一个警示,也旨在加强教育规范,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得到公平获取知识的机会。

对冒名顶替的人员来说,这是个获得更好前途的捷径,但是对于被冒名顶替的人来说,这相当于毁坏了其一生的前途,着实可悲。不过在国家法律的威严面前,任何伪造都是需要受到对应的惩罚。陕西陈艳萍于2004年冒名顶替陈春秀入学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后被当地街道返聘为工作人员。后续顶替事件被查,陈艳萍被依法撤销了学位证书,解除了相关的工作合同,同时以涉嫌伪造身份信息被捕。当年被顶替的陈春秀,却只能在一家私营幼儿园做幼师。将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能帮助更多的人拥护自己的权利,避免人生被耽误的情况出现,也希望对伪造人员处以最严重的惩戒,你觉得呢?

㈥ 教育法修订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如果成真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寒窗苦读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而如果经过刻苦努力,最后上大学的不是自己,却被他人窃取“高考果实”,那种内心郁闷和憋屈的感觉是外人无法感知和想象的。令人遗憾的是,在2020年山东省等地就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多名无辜的学子成为了被顶替者,遗憾地与大学校园擦肩而过,最后他们人生的走向也因为高考而受到了影响。

当这些事件浮出水面后,人们对此的看法异常一致,公认这是毁人前程,堪称严重盗窃,必须严格追究涉事者的法律责任。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依照哪些法律条款追求肇事者的责任呢?这一问题经过一些法律专家的解读,人们才发现为何那些肇事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顶替他人,因为很难依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属于法律的盲区。当这一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悉后,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这一行为直接入刑成为了人们的普遍看法。

当前,虽然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已经非常发达,但是还是需要从法律的层面界定法律责任,让任何人今后都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现在已经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顶替者被追究法律责任将会成为一种明文规定,而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马哥在这里要为这样好的制度设计点个赞。虽然说来得有点点晚,但正义不会缺席,需要补上的法律漏洞终会补上。

㈦ 大学被发现冒名顶替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我国刑法,对于替考有“代替考试罪”(刑法九修正案规定),但是对越过考试版,更直接、更严重权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却无相应罪名。
故根据罪刑法定,是不为罪的。此乃法律黑色幽默也。民法对此也无针对规定。一般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很遗憾,罗彩霞被冒名顶替
案,最终是调解解决,法院未判决。如此中国式的结局,案子是解决了,法律却没进步,导致最近沸沸扬扬的王娜娜案解决无参照。

㈧ 教育法修订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有何举措

随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国家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知名大学,集结了非常多国内的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便使得无数学子挤破脑袋都想进入这些大学。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拼搏,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高考的战役中拿下心仪的战绩。但是,在大家认真遵循社会准则的时候,有一些人枉顾规则和他人利益,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和财力来夺取别人的利益。这些人不好好学习,争取进入大学的名额,反而动一些歪心思来夺取他人的名额。

㈨ 我国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著名的“王娜娜事件”牵出背后的冒名顶替入学的乱象。

18年前,王娜娜参加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后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在6年前,她偶然得知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是入学名额被人顶替,顶替者已经成为一名教师。

事后王娜娜将顶替者和事件相关人员告上法庭,事件相关13名责任人已受到严肃处理,顶替者的学籍学历信息被注销,而王娜娜本人也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现已顺利毕业。王娜娜说:“大学不是说多读几年书那么简单,人的思想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对人生的影响也不一样。”

冒名顶替行为,不仅严重伤害高考公平,又阻断了当事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多少学子苦读十年就是为了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而更接近自己的梦想,顶替者冒用的不只是一个学籍,更是别人的人生。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严惩。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㈩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是什么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冒名顶替行为去年也写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10)冒名顶替上学的法律责任分析扩展阅读:

多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曝光引争议

近年来,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从2001年被称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到2009年的“罗彩霞案”,都曾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风波,该案被曝光后,相继出现了各地版“罗彩霞案”。

去年,山东“农家女”陈春秀、王丽丽、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系列事件相继曝光后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舆论风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热点内容
企业法律援助工作站简介 发布:2025-09-23 05:42:24 浏览:751
巴克与法官 发布:2025-09-23 05:26:42 浏览:773
行政法上的行政的特征和分类 发布:2025-09-23 05:04:51 浏览:364
司法社区梦 发布:2025-09-23 05:02:34 浏览:957
经济法地位和体系 发布:2025-09-23 04:58:13 浏览:399
公司工伤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3 04:36:43 浏览:840
农大经济法在线作业2 发布:2025-09-23 04:29:34 浏览:761
法官进牛圈 发布:2025-09-23 04:29:24 浏览:643
经济法基础税总结 发布:2025-09-23 04:28:51 浏览:348
关于合同法3000字论文 发布:2025-09-23 04:26:42 浏览: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