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怎么分析其法律效力

怎么分析其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11-21 03:14:21

『壹』 如何从合同法角度分析虚假存折的法律效力

从2000年4月1日起,《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开始实行,假名存折的法律效力在审判实践中就凸显出来,成为审理案件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实名是指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身份证件上使用的姓名。《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第六条规定“个人在金融机构个人存款账户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件,使用实名。”第七条规定“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的,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其出示本人身份证件,进行核对,并登记其身份证件上的姓名和号码。”

第九条规定“金融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给予警告,可以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责令停业整顿,对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开户人不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证而使用虚假的身份证即虚假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开立账户而银行又审查不能时,所办理存折是否具备法律效力?对此问题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假名存折具有法律效力,为有效凭证;第二种意见认为,假名存折不具有法律效力,为无效凭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一是假名存款违反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个人存款帐实名制规定》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是强制性规定,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不用实名办理的存折是无效的。二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审理一般存款纠纷案件,除应审查存单等存款合同凭证的真实性外,还应审查持有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存款关系的真实性。认定储户和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时法院必须坚持“双重真实性”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存折作为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关系的债权凭证,就成为证明双方存款关系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但对于假名存折而言,存折上记载的假名所对应的人并不存在,相应地也就无法证明银行与该假名所对应的人发生了存款法律关系。三是如果将存折作为违法行为的工具,如本案中的存折就更不具备法律效力。因而假名存折在证明存款关系时不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假名存折是一种无效凭证。
二、存折的效力与存款合同的效力

当实名存款时,二者的效力是等同的。存折作为有效凭证,其内容清楚无误地证明所体现的存款合同关系,存款主体、存款数额、存款时间、存款种类等。当假名存款时,假名存折的效力与存款合同的效力就是不同的概念。首先在存款主体上假名存折就不能反映和证明存款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如果认为假名存折具有法律效力就要按照存折支取存款,而假名人根本就不存在,从而导致取款不能,存款合同将无法履行的尴尬后果。相对应的是假名存折不具备效力,不能凭其所证明的存款合同关系主体履行存款合同的权利于义务。假名存折是物证,否认其自身的法律效力,并不能否认存折的物证效力,也并不等于否认储户与银行之间存在合法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存折作为物证,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存款人的真实存款行为,也就证明了存款人与银行之间产生的存款合同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假名存款能否用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为行为仍有行为人承担该行为后果呢?应该是不能的。这是因为,没有代理权而为的行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存款人使用假名或者化名不存在被代理人。所以,假名行为与没有代理权是不同的。假名存折是无效凭证,他可以证明的事实是实际存款人的存款行为。假如存款人存款的意思表示真实,除存款主体外,无效存折作为物证所证明的存款数额、利率、时间等都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予以认定,存款人和银行之间就形成存款合同法律关系,银行应当根据存折作为物证所证明的存款事实支付存款。如果被欺骗存款,那么存款行为也硬实有效的。如本案中的存款行为就是重大误解。
三、掉包存折之存款法律关系分析。

正如上面所分析,利用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所办理的用于骗取他人款项的存折是无效的存折。一是违反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二是其所办理的存折是为了进行诈骗违法犯罪活动,违反了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三是不具有真实的存款法律关系。存款人用自己真实姓名所办理的存折是真实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存款人把自己的款项交给银行,让银行支配和管理,存款人和银行享有存款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现实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案例。当存款人误将自己款项存到他人存折账户上时,如果该存折合法有效,存款行为人就与存折账户所有人发生了不当得利之法律关系,存折所有人应当返还该不当得利。银行有按照规章制度协助的义务。如果该存折是自己用化名办理的存折,就要在银行的协助下证明自己是行为人,按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行为人行为自己承担的规定,证明自己是真实的存款合同关系的主体。如果是为了犯罪活动盗用他人的名字所办理的存折,就产生以下三种法律关系。①在盗用人与银行之间,由于此存折是无效凭证,存折签发后也不能作为证明盗用人与银行之间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成立。其所证明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是无效和不真实的,不能证明其所反映的存款合同法律关系,当然不能作为办理假存折人享有存款合同权利的凭证。②在盗用人和被盗用人之间,盗用人依据存折支取被盗用人误存入该存折的款项,侵犯了被盗用人的利益,应当返还。③在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由于该存折无效,被盗用人误存款项的行为也是无效的,银行接受存款的行为也应是无效的。银行作为无效存款的接受方和管理方,也不应依据无效存折向开户人支取款项,有向开户人拒付义务和向存款人返还义务。这是侵权行为和无效返还行为的竟合。在侵权法律关系中,侵权人承担的是完全返还责任。在无效合同法律关系中,是按照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的过错程度大小,承担返还责任。

通常的情况是盗用人查找不到,在侵权法律关系就无法处理而导致返还不能。此时被盗用人的利益受损,就引起被盗用人和银行之间责任的划分。关于这类案件,审判实践中存在两种处理方法和意见。一种意见是不分析各存款关系的效力,只分析厂被盗用人将款项存到掉包存折上的行为与银行之间不形成存款合同法律关系,但形成什么关系不予认定,就判决认定银行不承担责任。另一种意见是也不分析各存款法律关系的效力,分析银行和被掉包人之间的过错责任大小,二者分担被盗用人的损失。笔者认为这两种判决的说理都比较片面,不分析法律关系的效力即做出判决处理应该是极不恰当的。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关于各法律关系的性质与效力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不在重复。下面主要分析在银行与被盗用人之间,二者责任的大小。
四、无效行为与损害结果之因果关系分析

在银行和被盗用人之法律关系中,区分二者的责任大小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掉包存折是无效凭证,银行不能依据无效存折进行存取款业务,被盗用人也不能用无效存折存款。按照因果关系理论,银行办理无效存折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被盗用人用无效存折与损害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款项损失是由银行和被盗用人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银行方面的原因是不能审查身份证真伪及存款制度缺陷,办理无效存折并让用无效存折存取款;被盗用人的原因是个人信息被盗用,疏忽大意存折被掉包,不能辨别存折之不同,并利用无效存折存款。双方都把无效的行为作为“有效行为”进行了办理。比较被盗用人与银行之间关于无效原因的过失程度轻重,是划分责任的基本依据。双方的共同点是均遵守了诚信原则而被欺骗。银行被骗开户,个人被骗存折掉包。被盗用人与银行各自能力的缺陷是,银行不能审查同名身份证,被盗用人不能看出同名存折。从具体业务来说,银行相对的是不相识的公众,而被盗用人相对的则仅仅是盗用人一人,比银行更容易防范,因此个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从现行法律规定看,实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后,在现行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身份证审查责任规定不明的情况下,银行办理无效存折的责任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银行的责任也不应免除,应当承担次要责任。

『贰』 分析民事调解的法律效力,它与判决的效力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1,民事调解书在生效后与判决书有同等效力,负有履行义务一方不执行调解书内容,对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民事调解书属于当事人在法院主持下的自愿协商:
(1)调解时可以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不局限于审判人员。
(2)协商内容可以不受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
(3)调解书签收即生效,一方当事人在调解书签字前可以反悔。
(4)对于调解书不能上诉。
3,判决书是由法院通过对案件审理后的裁决:
(1)其判决内容不能超过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
(2)判决书上诉期经过即生效。
(3)对判决书内容不服,可以在规定时效内上诉。
4,《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九十四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九十五条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九十六条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条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叁』 这样有法律效力吗

什么样的法律效力呀。想知道法律效力的话。那么就可以对法律的内容进行分析,而不能够以法律的内容形式去解决问题,一定要严格恪守法律规则,才会有效力,不然法律不会保护不尊重法律的人

『肆』 请分析房屋的归属以及案中各行为的法律效力。

应该归属于丙,理由如下:
1.甲继承了房屋,但是在办理产前登记前,他对房屋是没有所有权的,所有无权出卖房屋给乙,此次交易应该无效,后与丙的交易应该收到保护。
2.丙是受胁迫将房屋交易给丁,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公平交易的原则,本次交易也应该无效。
3.丙与丁的交易无效则丁不具有房屋的所有权,也无权出卖房屋给戊。
4.丁的强制交易行为已侵犯了丙的合法权利,丙有权以强制交易为由追究其责任。
但是有几点特殊情况:
1.如果甲与乙在交易时有预售合同或者收取定金,则乙根据合同规定可以向甲要求赔偿。
2.丙要想拥有房屋的所有权必须有与甲交易的原始记录或者证据,并且要找到丁胁迫交易的证据。否则,房屋将归戊所有。

『伍』 法律效力与约束力

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是约束力中的一种,是有法律强制力作保版障的,而约束力包括权很多种,如:法律约束力、宗教规范的约束力、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某些行业内部制定规范的约束力等,除了法律约束力外,其他规范,因没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所以有本质的区别!!

『陆』 民事案件,本院分析的内容有法律效力吗

在判复决书生效后制,法院分析的所有内容全部生效。


法律效力即法律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

法律生效的范围。包括:

  1. 时间效力,指法律开始生效的时间和终止生效的时间;

  2. 空间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领海、领空),通常全国性法律适用于全国,地方性法规仅在本地区有效;

  3. 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适用于全国公民,有的法律只适用于一部分公民。

『柒』 法律和法规有什么区别啊从概念、效力等方面分析

“法律”和“法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立法权限和法律效力各有不同,不可混淆。“法律”,在我国,是专门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一般均以“法”字配称,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公民出入境管理法》等。
“法规”是法律效力相对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法规”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由国务院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而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也称行政规章;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三是较大的市(省会、首府)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法规”一般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称谓,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
“法律”通常可以简称“法”。比如,称全国人大制定某部法律为“立法”。但是,“法规”则以其不同的形式,分别称为“行政规章”,或称为“地方法规”,而一般不能简称为“法”,因而也不能将制定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笼统地称为“立法”。
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暂行规定》,是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的媒体在报道中称,某省人大通过了《预算审批监督办法》,是用“立法”形式规范政府预算。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够准确的。按照法律规范,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应称为“行政规章”,而某省人大通过的法规应称“地方法规”。

『捌』 传真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急急急

传真合同是合同的形式之一,也是现如今比较流行的一种合同方式。采内用这种方式的合同,容大大节省了双方的时间与精力。但却有人在质疑,传真合同究竟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合同法》明确指出:书面合同的形式可以表现为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从这条可以看出,合同的形式包括传真件。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以传真形式达成协议,内容符合合同构成要件的,合同自承诺内容的传真到达对方时成立。传真件合同文本同样具有证明合同成立的证明能力,但由于在实践中,传真合同可能在传送过程中经常出现字迹不清、内容模糊等情况,并且容易被伪造、篡改,所以其效力一直备受争议。要想证明传真合同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如电信公司传真电话记录单。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否则即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玖』 合同解释怎样产生法律效力

这被称之为“有权解释”。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主体对合同所作的解释均为无权解释,“即使可能有相当的精确度或合理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但在司法实践上仅具有参考价值”。由此可见,合同解释能否产生法律效力是由作出解释的主体的特定身份所决定的。那么,法院或仲裁机构所作的合同解释真的具有法律效力吗? 一、什么是法律效力?如何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基本命题,大家都把它作为一种作用力或约束力来进行研究。张文显认为,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法律上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规范性法律文件就是指法律,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由有权机关依据法律所制作的仅对文件所涉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书,比如生效的判决、裁定、裁决,公证债权文书以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等。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由法律赋予的,比如《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 董安生在讲到民事法律行为时指出:“法律行为有效与否则是一法律价值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行为人从事的某一法律行为(或表意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定,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认许的效力。”可见民事法律行为如果符合生效要件,能够取得法律认许的效力。 张根大从法律效力的词义出发,认为“法律效力一词具有三种省略机构:(1)法律的效力;(2)法律上的效力;(3)法律认可的效力”。法律的效力即法律规范的普遍约束力,法律上的效力即生效的法律文书对特定当事人的法律约束力,法律认可的效力即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效力。因此,“法理学上的法律效力应是指法律规范的法律效力,这是法律效力一词的主概念”,“裁判文书的法律效力是适用法律规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结果,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是遵守法律规范(指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结果”。这种分析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法律效力概念的全貌,对我们正确认识法律效力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产生法律效力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律效力的本原问题,也就是法律为什么会有效力;二是法律效力的载体问题,也就是什么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本原是法律产生效力的根本基础。凯尔森的法律效力本原论认为,法律效力的本原是由于存在一种假定的最终的基础规范①。哈特认为,法律效力的根本基础是人们承认它有效力②。张根大提出一个新的主张,认为“知识和经验是法律效力的实质本原”,“国家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形式本原”。因此,法律为什么能够产生效力是法律产生之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部门法学要分析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规范能够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载体是法律,只有法律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凯尔森指出:“法律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特殊存在,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行为由它所调整的人具有约束力。” 法律效力的载体在法律实践中表现为:(1)规范性法律文件。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构成法的渊源的所有规范都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还有习惯、判例等。当然对于这些规范效力的审查必须注意“属时、属地、属人、属事四维度”范围。(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产生法律上的效力,表现为各种生效的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裁决书、支付令、行政处罚决定书等。(3)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符合生效要件后,产生法律认许的效力。这种效力是生效法律行为本身所固有的,不需要经过特别程序宣告。 合同解释包括不包括在上述载体中呢? 二、什么是合同解怿?合同解释要干什么? 合同解释就是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解释是民法的基本理论,合同解释属于意思表示解释中的“需受领的意思表示的解释”或“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围绕有权解释论的立论逻辑,合同解释的概念分析首先应当从合同解释的主体和解释的对象两个方面人手。谁有权解释合同是由合同解释的目的所决定的。 合同解释是依照法定的原则和方式阐明并确定合同内容的活动。“意思表示解释的一般目的在于使具体的意思表示符合内容明确、完整和统一的典型特征要求。”合同解释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明确”、“补足”和“统一”。 史尚宽指出:“为表示行为所用之言语、举动,为惟有暧昧不明的表示力者,此时明确其表示行为之意义,为解释之第一任务。”因此,“意思表示解释的首要目的在于使某些内容暧昧或不明确的意思表示内容得到合理的确定,使之明确化、准确化”。在意思主义原则之下,无论是表意人的“真实意思”,还是受领人的“真实意思”,对不明确、不具体的意思表示的具体确定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合同解释中的“确定”工作最终是由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去完成的,而不是法官,法官在合同中没有“真意”。 “补足”也叫“漏洞的填补”。法律对于“补足”解释的规则有两个方面:一是合同关系当事人的“补足”解释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或者叫当事人享有优先解释权。二是法律对于某些重要的法律行为规定了法定的补足规则,比如《合同法》第62条立法。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一定情形针对某些领域的意思表示的特点,直接规定了一些法定内容,以排除或限制解释的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立法限制了法官的解释,即只有当事人的明确约定时,才不适用法律规定,而适用解释。”这里的解释显然是指当事人的解释。在法律规定有补足规则的情形下,法官是没有解释权的。由此可见,在“补足”解释时,只有当当事人放弃了优先解释权,并且法律没有规定“补足”规则时,法官才有权对合同进行解释。 合同解释要将合同内容中的矛盾之处予以变更,使其统一、调和。法官有权利作统一的解释。

『拾』 法律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我国法律的效力层次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在法律效力层次结构体系中,各种法律的效力既内有层次之分,又有相容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我国法律效力体系。法律效力层次的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最高层次: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层次属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为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为第三层次。
地方层次:地方立法主体制定的地方法规,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规和自治地方法规,特别行政区地方法规,其法律效力的层次为地方层次。

热点内容
道德铁棍 发布:2025-09-23 03:32:55 浏览:686
精神病不负法律责任的法条 发布:2025-09-23 03:23:26 浏览:283
关于小三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03:12:14 浏览:961
霍邱司法局招聘 发布:2025-09-23 03:08:10 浏览:848
行政诉讼法证据司法解释 发布:2025-09-23 03:08:07 浏览:947
历下区人民法院官网 发布:2025-09-23 03:08:07 浏览:436
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 发布:2025-09-23 03:07:27 浏览:868
村部法律顾问职责 发布:2025-09-23 03:03:15 浏览:95
商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9-23 02:57:35 浏览:915
社会保障法实施年份 发布:2025-09-23 02:44:42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