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免责事由不属于的有
A. 侵权的民事责任有哪些免责事由
侵权民事责任免责事由的种类一般为
紧急避险
自助行为
职务行为
受害人同意
B. 试述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免责条件
1、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就是关于归责原则的阐述。在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专是由:过错责任属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所构成。过错推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式。
(一)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即无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就是该原则的一般规定。过错推定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式,它是根据损害事实的发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主要行为人证明自己确无过错时,才能免除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以过错的存在判断行为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就是该原则的一般规定。
(三)公平责任原则是在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显失公平时,依公平原则在当事人之间分配损害的归责原则。
2、民事责任的免除需要具备三种特征,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三是符合一定约定或者法律免责条件的。
C. 以下不属于免责种类的有().答案:1,时效免责;2,无责任免责;3,协议免责;4,自助
2.无责任免责不属于免责种类。
概括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认为免责事由有以下九种情况:
(a)时效免责;
(b)不诉免责;
(c)自首、立功免责;
(d)补救免责;
(e)协议免责;
(f)自助免责;
(e)人道主义免责;
(h)赦免;
(i)豁免。
D. 关于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24]。有人认为正当防卫属于法律所允许的,当属合法行为,故而因正当防卫所产生的对他人的利益的损害,不属侵权[25],因而不会发生民事责任,当然也就不存在免责的问题。只有在过当的情形下才产生民事责任。但此时已不存在责任免除的问题,而是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这种论点显然存在下面的错误:一、混淆了不是侵权和不以侵权论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也就是混淆了具体行为在一般条件下的违法性但在特定条件下的合法性与具体行为在一般条件下的合法性。也就是把特定情形下的正当防卫的行为和一般情形下具体行为等同起来了。那么正当防卫是否属于免责事由呢?正当防卫的具体行为如对他人的人身进行伤害,在一般的情形下是违法的,但由于发生在意于阻止他人对自身的不法侵害这一特殊情形,因而割裂了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之间的逻辑关系,阻断了民事责任的产生,因此应属于免责事由。
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26]。也有人认为,紧急避险也属于合法行为,是故并不产生民事责任,也不存在免责的问题;但对该问题当具体地分析:如基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危险,避险受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时,如行为人本身就是避险行为的受益人,则根据公平原则,行为人的责任并不能当然地免除。只有在危险的产生是基于第三人而由第三人承担责任和在行为人本人非避险行为之受益人的情形下,才产生对行为人的免责。否则明显有违公平原则。 上述认识的错误在于:一、混淆了不是侵权与不以侵权论两个不同的概念;理由同正当防卫;二、混淆了侵权民事责任和法律基于公平原则规定的公平责任。紧急避险受益人所承担的不是侵权民事责任,而是公平责任。因紧急避险行为在般的情形下是具有违法性的,但由于其行为是基于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这一特殊情形下,该行为与侵权责任基于法律的规定已经割裂开,故而也阻断了侵权责任的实际发生,因此也属于免责事由。
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指在权利人为保护自身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在情形紧迫而又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它相应措施的行为。自助的具体行为在一般情形下是具有违法性的,但当行为人在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救助,若不施行一定的措施则将会使其发生的利益损害无法或难以补救的情形下而施行,则不作侵权论。由此可见,自助行为也是属于对侵权行为和民事责任的逻辑关系的阻断,是免责事由的一种。
职务行为 职务行为是指依照法律的授权及有关规定而损害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因授权行为的本身是经法律授权的,其行为本来就合法,因此并不存在有违法性。行为合法,则不存在侵权行为的成立,也就没有民事责任的产生,所以也就不存在免责事由所界定的不以侵权论。职务行为的免责归属于法律的免责条款,而不是免责事由。
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同意是指受害人同意加害人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或者自愿承担危险及相应后果。其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受害人同意他人对他实施侵害行为和受害人同意对侵权人责任的免除。前者是对行为的许可,并不当然地免除责任。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可作为抗辩事由:一、受害人同意的内容违反法律和善良风俗的[27];二、致害人出于故意且不是基于对受害人的利益的目的而为,在侵害行为实施之前受害人也不能对该行为产生的后果完全预见的。只有在行为人之行为的发生是基于过失或有警告在先或受害人对后果有完全的预见的情形下才能免除行为人的责任,否则有失公平。后者则是受害人对行为人的责任免除,是当事人对权利的处分,无需法律的特别规定,不是当然的或者说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在此抗辩事由中,因行为人的行为是经受害人同意的,所以其损害所产生的原因是基于受害人本人,而非行为人。因此,是对行为人过错的排除。行为人没有过错,也就没有产生侵权责任,不是行为人的行为不以侵权论,而是没有侵权。故而受害人同意只是抗辩事由,而不是免责事由。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作为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是基于不可抗力产生的损害,是源于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动荡所致,是对行为人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割裂,因而并无实际意义上的侵权民事责任的产生。但由此可能会产生违约的民事责任,所以它可以作为违约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而不是作为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意外事件 意外事件是指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突发性事件。意外事件如果源自自然原因,则当属不可抗力;如果源自第三人原因,则应认为第三人侵权行为是第三人所致,责任应由第三人承担,属第三人的过错。所以,意外事件不能作为一种单独的抗辩事由。基于意外事件所产生的损害事实上与行为人的行为也没有因果关系,因而不能作为一种免责事由。
第三人过错 将第三人过错作为一种抗辩事由,是基于受害人的损害并非是侵权行为人的原因,而是基于第三人的原因。因此,是对侵权行为与受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割裂,而不是对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之间的阻断。既然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就不存在民事责任的免除,因而,第三人过错不是免责事由,但是一种抗辩事由。
受害人过错 和第三人过错相似,其抗辩事实是受害人所受的损害是基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与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因而是对行为人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割裂。所以,受害人过错只能作为一种抗辩事由,而不是一种免责事由。
权利行使 权利行使是指因正当行使权利而导致他人的损害事实的发生。对权利行使人正当行使权利而排除民事责任的承担,是基于权利人的行为是法律所授权允许的,因而其行为并不违法。行为不违法,则不产生侵权,也就不存在民事责任的产生,也就排除了责任的免除。因此,不符合免责事由的不以侵权论的要求,也就不是一种免责事由。
权利行使不能 权利行使不能是指基于法律制度的其它规定,致使权利人所受到的损害事实无法得到补救。最为普遍的是诉讼时效和期间限制:当某一事实状态经过一定的期间,即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即对一定责任的排除。不论是占有时效还是消灭时效,都会产生对一定责任的排除。如占有时效,当它在肯定了占有的同时,也就排除了返还的责任;消灭时效则在消灭了主张返还的权力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排除了返还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的排除,不是基于对行为的否定,也不是基于对因果关系的割裂,也不是基于对行为与责任之间的阻断。它和法律的免责条款一样,是独立于侵权行为之外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民法中有其独立的地位,而不属是一种侵权行为的抗辩或者免责事由。否则,在逻辑上也不通顺,在实践中也不现实。
E. 法律责任的免责,违法阻却事由,免责事由
分约定和法定两种。
约定的免责是由就是双方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使某方免责的条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规定可以免责的理由,比如说: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F. 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为您带来答案:
第一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正当防卫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三紧急避险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越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四见义勇为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补适当补偿,
第五紧急救助,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自甘风险。活动组织者的责任应当适用安保义务
第七自助行为。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
第八,受害人故意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如果回答帮助到您,请您点赞并关注,如果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您电话咨询我们的律师,会为您带来更加详细的解答。
G. 什么是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有哪些
免责,也称法律责任的免除,是法律责任由于法定条件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主要存在时效免责、不诉及协议免责、自首、立功免责和因履行不能而免责四种形式。
H. 我国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有哪些分类求详解!
免责事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当理由,包括职务授权行为、正当防卫、内紧急避险、自助行为、受容害人同意五种;二是外来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原因与意外事件共四种。
免责事由一般由法律规定,但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I. 简答法律责任的种类及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构成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
免责:
1、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2、免责条款,免责条款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免除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责任的条款,其所规定的免责事由即约定免责事由。免责条款不能排除当事人的基本义务,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责任。
免责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合同条款。它既然是一种合同条款,就必须是经当事人双方同意的,具有约定性。
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
免责条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来的民事责任,具有免责功能,这是免责条款最重要的属性,是区别于其他合同条款的明显特征。
J.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责的条件不包括:A协议免责或一定免责B正当防卫C人道主义免责D失效免责
B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不负法律责任,当然不是法律责任减轻与免除的条件。所谓法律责任减轻与免除的情况是已经违法,负法律责任,但是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