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和常委会法律效力
⑴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效力相同吗
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能: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修改举足轻重,这个权力只能由全国人大行使。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且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以宪法为根据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制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由于这些法律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由全国人大来行使这些法律的制定权和修改权。至于上述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但常委会要受人大的监督,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
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5,最高监督权。
6,其他应当由全国人大行使的职权。
全国人大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常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制定的法律,其他国家机关和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守。全国人大的职权: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2,根据宪法规定的范围行使立法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有权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是不能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解释法律。
4,审查和监督行政法规的合宪性和合法性。
5,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部分调整方案和国家决算的审批权,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6,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7,决定和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
8,国家生活中其他事项的决定权。
9,全国人大授权的其他职权。
⑵ 我国立法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并有什么的区别
1、法律效力不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法律的效回力高于行政法规、答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2、制定机关不同。
法律的制定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为国务院;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制定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涉及的事项不同。
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是国家主权方面;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税种的设立;基本经济制度、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等。行政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主要涉及的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4、签发人不同。
全国人大会及常委员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地方政府规章由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或者自治州州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⑶ 中国的立法机关有哪些
一、立法机关:
《宪法》第五十八条和《立法法》第七条都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由此可见,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国家机关都不是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国家机关。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是议会。中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就广义的“法”而言,立法机关的范围也相应扩大。如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订自治法规等。
二、在政治学学者看来,立法机关的性质可概括为如下四个特征:
1、代表民意。立法机关组成人员究竟应代表本选区的选民、本选区、全国人民、所属政党、还是本人良心、尽管说法不一,但立法机关代表民意,则是政治学界的共识。
2、议事公开。民主政治是公开的政治,代表民意的立法机关,其议事应尽可能地公开。代表的提案、发言、表决,都应当让人民知道。所谓议事公开,是指立法机关开会时,允许人民自由旁听及新闻记者自由采访;除关涉国防、外交及一经泄漏即可能对国家、社会产生不良后果的事项,得举行秘密会议外,会议均应公开举行。公开举行会议,除可以自由旁听和采访外,会议的一切文件及记录,均应公开发表。
3、言论自由。代表在立法机关开会时,必须不遭受威胁,无所顾及其言论、行为会对本身有不利的后果,才能敢于讲真话,畅所欲言,自由表决。为此,各民主国家对代表的言论自由,都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为了保障代表的言论自由,许多国家的宪法或代表法规定,代表在院内或在会议时所为之言论或表决,对院外或会外不负责任,即使其言论有错误,或诘难政府官员或政策,以及如何表决,均不得成为追诉的对象。当然,代表也应当正确运用此免责权,不得恣意谩骂,人身攻击或揭人隐私等。
4、统一立法。同一政治系统内的所有法律,应由同一立法机关统一制定。如果各机关可以自行立法,则法与法难免彼此冲突、矛盾或抵触,人民便无所适从,法律也就失去了规范作用。立法机关的立法权具有概括的独占性,无论在总统制国家还是在内阁制国家,立法须经过国会的立法程序,由国会制定法律。
三、性质:
现代立法机关是代议政治的产物,其性质的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代议性,即由人民选举代表或议员,组成立法机关,以统一制定法律和监督行政。立法机关的性质的特征是代议性,但它具体地、直接地代表谁,以及代表与被代表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各国学者在理论上是颇有争议的。
⑷ 全国人大与常委会指定的法律哪个效力更高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的高
⑸ 条例与法律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效力低于法律。地方性法规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其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由中央各部委制定,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
条例这一术语在法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并不是法律的一种类型,而是法律文件的一种名称。条例通常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用来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的组织、职权等,具有法的效力。条例的制定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且其效力从属于法律。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则是特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需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需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些条例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是自治区域内规范行为、维护权益的重要依据。
条例作为一种规范性文件,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某些特定事项的规定,也反映了国家对特定区域内的特殊治理需求。它们为地方事务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⑹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这句话对吗
1、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综合起来就是错误的。
2、如果在网上做你选择回答错误,网上却给出了错误的提示,说明网络出了问题。
⑺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那个效力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都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根据《立法法》规定,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以外的法律之间的位阶绝非立法失误或遗忘,应解释为并无使两者有不同位阶的意图,即二者的法律效力应当是相同的。
《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九十七条 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⑻ 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制定出的法律效力有差别吗
两者的范围有点不一样。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法律和解释,常委一般是制定部门法等法规和法律解释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