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古代报仇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古代报仇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时间: 2021-12-13 22:36:21

A. 古代报仇犯法吗

要看报什么仇了,什么杀父不共戴天之仇是不会有人管的,反而可能受到赞扬

B. 法律为什么剥夺被害人报仇的权利

冤冤相报何时了。法律并没有剥夺被害人报酬的权利,只是把这个权利交给了国家暴力机构,也就是法院和监狱由他们来替被害人报仇,所以不要想报私仇。

C. 我向以前期负过我的人报仇了,12个仇人,我会坐牢吗。

走合法途径,不管轻重,都是不值的。花钱打官司不如花钱买通黑白两道。既然在社会上混了这些年,肯定也认识些人,目前建议有两个:

1.买黑道,去吓唬吓唬那十二个人。不过成本是不低的。
2.买白道,把案子压下来,让他们想告也告不成。

最好是两条路都走,先吓唬。不过你一个人搞定了12个人,也足够吓死他们了。第一步是一定让他们以为你有黑道背景,让他们不敢报复,不敢报案。其他的见机行事,一闹到公安司法部门,就买白道,把案子压下。久了,他们也就没办法了。

目前你最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人身安全,指不定他们联合起来对付你,或者买黑道来对付你。

冲动是魔鬼啊。

D. 辱骂他人需要负法律责任

辱骂他人的治安处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内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容五百元以下罚款: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如果骂的内容属于虚构,可以构成侵犯名誉权,能构成诽谤或者侮辱,可以起诉到法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E. 把人气死还要负法律责任吗

这要看具体情况,恶语伤人或者故意刺激他人,导致他人死亡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受害人的心胸狭窄,除了受害人有过错的以外,行为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如是在公共场合,行为人可能构成了侮辱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5)古代报仇需要负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零一条 名誉权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F.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古代报仇可以不受惩罚吗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肯定是江湖流传的,一看就是绿林好汉的行事标准嘛,快意恩仇,读书人不能这么干。

可恰恰相反,提出这个观点的,真就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读书人的老祖宗,就是孔子。



这县令钟离意很感动,说他不但孝顺,还很讲忠信,就特意为他向上级汇报求情。

结果没想到,这个减刑申请上面很快就批下来了,从死刑变成了有期徒刑。

G. 我国古代是怎样处理复仇的

复仇是一个伦理和法律纠缠在一起的社会问题。《资治通鉴》的开篇就讲了一个复仇的故事。智伯率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襄子,没想到赵襄子说服韩、魏倒戈,反攻智伯,最终将智伯杀死,并灭了智氏一族。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复仇,假扮成奴隶,潜入赵襄子家里,却被发现。赵襄子的左右要杀掉豫让,但赵襄子说:智伯一族都被杀光了,没有后人,而他要替智伯报仇,真是一个义士。今后我躲着他就是了。
豫让却不死心,不惜在全身涂抹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以改变相貌、声音,并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等赵襄子出行时,躲在桥下,准备行刺。谁知赵襄子的马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又暴露了。豫让知道这一次不可能逃脱了,便对赵襄子说: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也算替智伯报仇了。赵襄子答应了这个要求。豫让拔剑朝赵襄子的衣服连刺三剑后,就自杀了。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当事人更多地是从伦理层面考虑和看待复仇问题的。真正从法律上明确禁止复仇的,应当是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国法令。其中规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复仇属于私斗,当然要被禁止。这样的规定,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汉承秦制,在对待复仇问题上,也采取限制的态度:如果凶手已被依法制裁而亲属继续寻仇的话,复仇者要加罪处罚。
虽然法律如此规定,但实际执行难免大打折扣,私下复仇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东汉章帝年间,某人因父亲被人侮辱,一怒之下当场将侮辱者杀死。皇帝知道此事后,下令免其死刑,从轻发落。后来以此案为判例,制定了“轻侮法”。但对这样的处理,尚书认为不妥。理由是,法律之所以规定复仇不能减罪,就是因为“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不久,“轻侮法”又遭废除。
曹魏初年,曾明令禁止复仇:“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但到魏明帝制定魏律时,又对复仇问题作了变通处理:如果杀人后逃亡的,允许家人自行追杀;但如果遇到大赦或误相杀的,则不许复仇。此后,历朝历代也不断发布命令,禁止复仇。北魏时甚至曾下令:凡不听官府判决私下复仇的,要诛及宗族。北周时亦规定:“禁天下报仇,犯者以杀人论。”这反过来说明当时复仇行为还是相当普遍的。
在集古代法律之大成的《唐律》中,对复仇问题不再专门加以规定。这意味着至少在法律上,对复仇行为是按照一般的杀人罪同等对待了。但细读下来,其中还是有两项与复仇相关的规定:一是“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勿论;折伤者,减凡斗三等;至死者依常律”。这也就是说,对加害者当场反击的,只要不打死,都可以减轻甚至免于处罚。二是“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意思是说,亲人被人所杀,私下和解也是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唐律》在复仇问题上,依然陷入情与法的纠结而难以抉择。
这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武则天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徐元庆复仇案。徐元庆的父亲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徐元庆隐姓埋名,在驿站当个仆役,伺机复仇。后来,赵师韫当了御史,因公出差,恰好住在徐元庆服役的驿站。徐元庆抓住这个机会,杀死了赵师韫,然后投案自首。武则天将此案交大臣讨论。右拾遗陈子昂认为,依法应当将徐元庆处死,但依礼应当在处死徐元庆之后,替他立碑加以表彰。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但破解复仇这一难题,后世依然不时争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 在古代,出轨也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在出轨得看是男还是女,如果是男的出轨,这个一般没什么,问题一般都不是特别大。如果是女的出轨,在古代就叫通奸,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不过在法律上面并没有这种强制的要求,只是一些地方有自己的规矩,特别是像家法之类的,都是不会经过官府的,所以并没有法律的约束。

但是女性就不一样了,除极少数的女性因为身份地位过高,即使出轨了,丈夫也不敢多言。而稍微有钱一点、有权的人家,在古代都非常流行家法,像这种人家的妻子,如果出轨了,直接给官府通报一声,直接打死就没问题。而在一些乡村,他们有着村规,有着宗庙祠堂,像这种出轨、私通的,直接浸猪笼的也不是没有,但是一般都是瞒着官府,毕竟是人命官司。

I. 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复仇的法律态度

我其实谈不好,这里给一篇文章作参考吧
复仇,在西方法律传统的视野中,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野生的裁判。人类底天性越是向着它,法律就越应耘除它”(培根语);然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则似乎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法律对待,具体而言,即复仇不仅在中国古代法中没有被明文完全禁止,反而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诸多争辩。
据《后汉书》(卷四十四)记载,汉章帝建初年间,有人侮辱了他人的父亲,其子杀死了侮辱他的父亲的人,汉章帝却赦免了他的死刑,并因此而制定了“轻侮法”。对此,当时官居尚书的张敏提出了反驳意见,并且论证道:“事关生死之裁决,应当比照、遵循其他类似情境,正如春夏秋冬之四时变化,各有生死。如果大开宽恕赦免之门,并制定为法律,实际上就是故意植下作奸之萌芽、助长犯科之祸端。根据春秋经义,‘子不为父报仇,就不配为人子。’然而,法律之所以并未因而减免为父报仇之子的刑罚,原因便在于不能大开允许民人相互仇杀之路。现在,如果将子因父被辱而报仇称为义行,从而予以减免刑罚,那么擅杀之人便可以找到借口,而司法官员也可以设巧施诈,这样做根本无法通过教化而引导民人理解‘同类之人不要争讼’的道理。此外,因为制定法律而将诸如轻侮之类的行为加以类推比附,引申扩展,将会达到四五百条之多,并且如果再相互比较对照,类似法令就会更加繁复庞杂,将难以流传万代。”对此,朝廷商议了很久,最终仍未采纳张敏的意见。
至汉和帝在位时,张敏再次上奏道:“孔子留传经典,皋陶(舜帝时职掌刑狱之官)撰著法律,究诸本意,均在于欲禁止民人作奸犯科。现在,人们却不知道‘轻侮之法’想禁止什么,反而进一步大开民人相互仇杀之路,进而使司法官员得有作奸枉法之机。朝议时有人主张:‘欲使法律公平,应当以保存生命为重。’臣之愚见则认为,天地万物之属性,只有人具有至高至贵之品质,而杀人者死,正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通制。现在本欲保护生命,反而大开民人相互仇杀之路。某一复仇之人不死,而使天下百姓受害。春秋经典记载:‘以一人之利,而为害众人,将会导致民心所失,百姓就都要逃离至城郭之外了。’春夏万物生长,秋冬万物萧杀,这是大自然的恒常规律;春夏一物枯萎即是灾祸,秋冬一物繁华即是异端。治国之人应当依循天地之常理,顺应四时之轮回,效法圣人,遵守经律。谨望陛下留意下民之需求,考量利弊之得失,广泛讨论,公平商议,则天下百姓之大幸矣。”于是,汉和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然而,自两汉以后,官方对于复仇的态度在魏晋时期又有所反复,至北周时法律甚至规定:如果打算报仇,可以先依法通告司法官吏,然后自己杀死仇人,便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至唐宋时期,一般而言,杀人偿命是基本的法律原则,但仍然没有关于“复仇”的明确法律规定,因而在传统观念——“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白虎通义·诛伐》)——的影响之下,社会公众(特别是士人阶层)对于减免复仇之法律责任备加赞赏与鼓励,并且认为禁止复仇的法律规定有碍教化,不足为训。柳宗元、韩愈、王安石等人均加入了有关“复仇”的争辩,尽管存在着一些观点上的差异,但他们均认为,国家应当阐明复仇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且确定允许复仇的范围与条件。这些观念与主张直至明清时期才在法律中有所反映。
尽管明清法典中仍然没有对“复仇”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但却有两个条文——“私和人命”与“即时救护”——涉及此一问题。综合上述两项法律规定,在父祖为人所杀的情况下,如果子孙与原该抵命之人私和的,则对子孙处杖一百、徒三年;如果子孙未告官而擅杀行凶之人,则处杖六十;如果即时杀死行凶之人,则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相较而方,明显可以看出,尽管存在着严格的限制,但明清法律之意在于肯定并鼓励复仇,以期“扶植人伦,网维世道之精义也”(《大清律辑注》)。
总体而言,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古代立法者在依据法律建构关于复仇的复杂社会秩序时表现得非常谨慎、细致入微,与此同时,古代司法官员在适用法律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造成此一情况的根本原因似乎在于,“复仇”问题被刻意地塑成一个法律上的模糊地带,而其中的微妙之处却触及古代中国法律理念的最深层问题。

热点内容
部队敬畏法规 发布:2025-09-18 15:55:19 浏览:665
中国民法由来 发布:2025-09-18 15:23:23 浏览:611
职业道德准则是 发布:2025-09-18 15:15:47 浏览:610
劳动法工资计算表格 发布:2025-09-18 15:12:18 浏览:248
换法院要 发布:2025-09-18 14:53:42 浏览:232
台湾行政法学家汤 发布:2025-09-18 14:52:35 浏览:271
劳动法的保护有哪些 发布:2025-09-18 14:51:15 浏览:420
道德与法治爱上双包胎 发布:2025-09-18 14:41:21 浏览:206
什么是法学方法 发布:2025-09-18 14:40:21 浏览:691
武昌律师咨询 发布:2025-09-18 14:38:03 浏览: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