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溺水见死不救的法律责任
㈠ 见死不救应该受到哪些处罚
在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只是道德谴责的对象,不属于刑法评价的范畴;但在特殊情况下,“专见死不救”也会属成为刑法评价的对象,“见死不救”者亦要承担刑事责任。见死不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二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
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那行为人是触犯刑法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张某某抱着邻居的五岁小孩出去玩耍,小孩从树上摔下来,张某某却不救导致小孩溺亡,那张三某某的行为就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此类“见死不救”者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如大街上李四被车撞了,求路人张三救他,张三扬长而去,李四因没有得到张三的求助而死亡,那样张三也不构成犯罪。
(1)母亲溺水见死不救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当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
因为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如果明知可能导致死亡的结果而放任不管属于间接或故意杀人。在以往各地审理类似案件时,曾有将普通公民见死不救按故意杀人罪判处的案例。
㈡ 对于溺水者见死不救犯什么法
如果没有法定的求助义务,不犯什么法,但是道德良心会过意不去。
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就有32名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死不救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立法内容包括犯罪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惩治条款等。据关注此案的相关法律专家认为,不论是传统法律还是现行法律,都没有对“见死不救”行为进行约束,这在刑法上算是一个空白,但要想通过立法填补这个空白,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见死不救”不符合刑法主客观相一致的立法原则,需要从民法中引进“无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作为立法依据,而在我国,把民法精神作为刑法依据尚无先例;其次,将违反道义的行为予以法律制裁,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多见。
㈢ 对母亲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
构成犯罪。一般认为公民对于直系亲属是有救助义务的,如果有能力而不作为的话,那就构成不作为犯罪。有能力救而不救这是前提条件,如果无能力那就不构成犯罪。
㈣ 有人溺水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
您好,在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是道德范畴内的事,当事人不需要担当法律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法律设定了其应当承担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个法律义务是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
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比如警察执行公务中保护公民的财产、人身安全的义务;
第二是业务上的要求,比如值班医生负有抢救病危病人的义务;
第三是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比如说受雇为他人照顾小孩的保姆负有看护小孩,使其免受意外伤害的义务;
第四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比如交通肇事把人撞伤了,就有把人送到医院救治的义务。
除了这四种义务之外,是不能设定其他义务的。
㈤ 两人为母子关系,母亲掉入河中,儿子会游泳,但没有救母亲,有法律责任吗还是以道德谴责为主
是有法律责任的,而不仅仅是道德谴责,见死不救在新的法律体系里属于变相谋杀
㈥ [法律求助]溺水身亡与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说的太笼统
那些学生多大 有没有行为能力
再说这种责任很难认定,因为溺水身亡是由于这几个学生放任所致的举证很困难
你追究责任只能是追究水坝负责人责任
校方基本没责任 因为不再上学期间
从法律上说这几位少年没有救助的义务,因为法律对不救助的行为不进行法律上的惩罚
由于跳下去的同学是自己跳下去而不是那几个推下去因此那几个同学并没有必须要去救助的义务,这个问题上只有道义上的谴责而没有法律上的责任
很遗憾 法律就是这样 很难证明他们成了不作为的犯罪
以下的文章共你学习
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成立,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殊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作为义务。同其他不作为犯罪一样,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成立,其首要条件是作为义务的存在。这种义务,如上文所述,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第二,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即行为人有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能力。判断行为人有无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应结合当时客观环境,以行为人本人的能力为依据。第三,不履行义务即不作为的行为与他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亦即如果行为人履行其作为义务,他人死亡的结果就可避免。需要指出,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成立须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并非所有不作为引起他人死亡,都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其原因在于:其一,不作为引起他人死亡的如果行为人出于过失,只能定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法律对过失致人死亡另有规定的专门罪。如刑法第335条的医疗事故罪,就可由不作为构成,该罪的结果包括“造成就诊人死亡”。其二,有些不作为引起他人死亡、行为人主观上也有故意的行为,由于刑法的特别规定,对之亦不能定故意杀人罪。如绑架他人后,当被绑架人有死恨危险时不予救治而放任死亡结果发生的,依刑法第239条仍定绑架罪。顺便需要指出,由于我国刑法对不纯正不作为犯未有一般性的(总则)规定,因而许多不作为犯包括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在司法实践的认定中往往被忽视,例如,实施遗弃行为的行为人对被遗弃人死恨结果有故意,而客观上亦导致了死亡结果的,一般只认定为遗弃罪,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很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刑法理论对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探讨。
http://www.criminallaw.com.cn/anlifenxi/anlifenxi/.htm
㈦ 看到落水见死不救者,将负什么法律责任
现在的社会任何事都讲究权利义务相一致
有多少权利,承担多少义务
在大街上,有人抢劫,作为一个公民,确实有义务扭送犯罪嫌疑人去公安局。有义务正当防卫阻止犯罪。但是相应的这个公民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而这个风险的保障却很低。所以尽管有义务,公民却没有必须去做的义务。也就不需要付法律责任。但是警察就不一样了,他的工作就是保障社会稳定,打击犯罪。这是他的职责,就算警察当时在休假,脱下警服,他依然是警察。他有义务组织犯罪的发生。
解释完犯罪,再来说见死不救。
还是一样的权利义务相一致。
一个路人看到有人在水里呼救,这路人去救人能得到什么好处?我们不需要考虑道德观点,因为失去礼仪的社会讲求道德,失去道德的社会讲求法律。我们的现代社会早就不用道德作为社会标准了,唯一的社会标准就是法律。这个路人救人之后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句谢谢。这就是他得到的权利,而他需要付出可能包括自己生命在内的义务。这就是权利义务不一致。那么这个路人就没有一定要去救人的义务。也就没有法律责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谴责看人跳楼,跳河看热闹,却不救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轮到自己的时候都在想,有别人呢,谁去救救他啊。却不想自己去。因为都知道,自己去,付出和得到的不一致。甚至可能还要搭上自己的一条命。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夫妻二人出去划船,船翻了,妻子不会游泳,而丈夫有能力去救妻子,但却不去。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义务。那就错了,因为夫妻二人有扶养义务,二人的权利义务是相互的。所以如果丈夫在有能力去救而不去的话,那就是构成了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还有个类似的案件就是一个邻居带领邻家小孩去水库游泳。小孩溺水身亡,邻居没有实行救助义务。这个邻居也要承担责任,不过他的责任不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而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尽管他也可能有不作为的行为,但是他救小孩子的义务得不到相应的权利。所以就不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而是典型的过失犯罪。因为小孩子应该到游泳馆去。得补充一下,如果是邻居能救而不救还是算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因为违法的先行行为导致了他应承担的救助义务。
㈧ 见死不救需负法律责任吗
1.不用
除非是你害的!否则就
与你无关!
2.如果见死不救有罪,那如果街上两个帮派拼杀,眼看着有人死,你敢救吗?你去救也会被砍伤,你不去救就犯法,那岂不是乱了吗??
3.还有
有个人溺水,你又不会游泳!你敢救吗?你去救就跟他一起溺水,不去救就犯法,那岂不是乱了吗??
所以见死不救根本就无法立法!不过有些事还是不要管了,否则像彭宇一样就不好了!
㈨ [法律求助]关于溺水身亡的意外事故分析与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1、如果轮渡走错、不是其经常走的路线、且轮渡没有注意他的存在和危险情况的:轮渡有内过错,应负与其容过错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但你哥下水遇险在先,轮渡只是加重危险,一般应负次要责任。
2、如果这是轮渡的经常路线、轮渡驾驶人员没有也不应当注意到他的存在和危险情况的:轮渡方面没有责任。
3、如果这是轮渡的经常路线、轮渡驾驶人员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和危险状况、仍然不减速横冲直撞:轮渡驾驶人员有故意伤害(致死)或故意杀人的嫌疑,应负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4、如果这是轮渡的经常路线、轮渡驾驶人员应当注意到他的存在和危险情况却没有注意:也有过失致人死亡的嫌疑,应负相应的刑事和民事赔偿责任。
5、如果是轮渡常走的路线,附近应当有禁止游泳的警示标志,如果没有警示标志,码头的管理人或所有人也应有一定责任,但主要责任还是你哥自己的。
6、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自己找证据证明轮渡方面有过错后,向法院起诉索赔。
7、至于说死不救,不是违法或犯罪,只是应受道德和舆论谴责的问题,不好追究什么责任。
㈩ 见死不救是否应该负法律责任
见死不救也要负法律责任
日前,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李家波故意杀人案作出终审判决,因见死不救,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李家波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赔偿被害人父母3.5万元。
据检察机关起诉书指控,去年3月,20岁的浙江省浦江县农民李家波与项兰临相识并相恋,不久项兰临就怀孕了。去年6月,李家波提出要跟项兰临分手,并要其去医院做流产手术。项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9月5日中午,李家波回到宿舍,见项兰临在房里,二人发生争吵,李家波用打火机扔打项兰临。项兰临感到绝望,走到走廊,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敌敌畏,又走进了李家波房间。
此时,李家波不但没有及时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还将房门锁上。当天下午,项兰临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救治无效死亡。
李家波交待称,他当时看到项兰临口吐唾沫,判断她喝了毒药,但又不能完全肯定。他说,他对项兰临已经没有感情,而且毒药是她自己喝的,就随她去了。她的死去对自己是一种解脱,所以就没有去抢救。
案发后,李家波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浦江县检察院批准,李家波被依法逮捕。去年12月,浦江县法院开庭审理了由浦江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这件“见死不救”案。法院审理后认为,李家波在发现项兰临服毒后采取放任态度,将宿舍门锁上外出,致使项兰临在李家波宿舍这个特定环境中得不到及时抢救而身亡,李家波作为负有特定义务的人,主观上希望并追求项兰临死亡结果的发生,以解脱自己的负担,这与他不采取救助义务后造成项兰临死亡的严重因果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行为已经构成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鉴于李家波能够主动投案自首,依法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向项兰临父母赔偿损失3.5万元。李家波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于4月29日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起因“见死不救”致人死亡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在当地引起很大震动。许多群众以为“见死不救”只是一个道德问题,想不到也要判刑。殊不知,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是一种特殊的义务,且特殊义务是针对特殊人的,而且附有某种条件的义务。李家波具有与项兰临发生性关系并导致怀孕的行为,他对项兰临及腹中胎儿不仅负有道德意义上的义务,更有在项兰临喝农药处于危险状态后予以救治的义务。李家波有义务而不履行,造成项兰临在自己的卧室这个特定环境里服毒死亡的严重后果,就是负有对此法律事实而产生的特定法律义务,应承担法律责任,构成不作为形式的故意杀人罪。所以说,“见死不救”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它在某些特殊场合,有可能演变成刑事犯罪行为。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