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什么是国际法律责任

什么是国际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12-16 11:04:44

1. 国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一般是过错责任原则。

2. 什么是国际不法行为责任

《国家责任条款》第1条规定:“一国的每一国际不法行为引起该国的国际责任”。④
“国际不法行为”的英文为international wrongful acts。如何理解wrongful?为什么中文本将之译为“不法”?⑤
国际法委员会的《国家责任条款评注》)(简称《评注》)⑥
在解释该第1条中“国际不法行为”这一术语时,侧重于“行为”,而非“不法”,且比较了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并不论及中文。据参与该条款起草的贺其治教授介绍,国际法委员会在二读《国家责任条款》征求各国意见时,曾有过是否要在第1条中增加“受害国”的争论,但是,对“不法”一词没有任何争论,且最终未对第1条作任何修改。⑦
因此,不难理解国际社会已公认,以“wrongful”作为国家承担其国际责任的前提。可见,这是无可争议,且极其重要的措词。

在现代国际法的文献中,“wrongful”的用法至少可追溯到“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于1604年秋至1605年春写就的《捕获法》。格老秀斯在谈到国际法上应有的法律和规则时,写道:“我们已明白何为‘权利(right)’[法(ius)],由此概念而演绎出‘不法(wrong)’或‘损害(injury)’之定义,这种推论以如下基本信念为指导,即该术语是指任何与权利相悖的行为。相应地,根据许多规则(rules)和法律(laws),某一权利理应赋予一当事人,其行为则是正当(just)的,性质相反之行为则是不正当(unjust)的。”⑧
这里所说的“权利”(right)与“法”(ius)同义,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西方法理念——法(ius)源于正义(justice);法与正义的观念导致各种规则和法律(lex,人定法);法律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合法行使其权利的行为是正当的,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是不正当的。按照这样的推演,正当行为是符合权利的行为,当然也是合法的,反之,就是不法行为。“不法行为含有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意义”。⑨
由于“损害”与“侵权”密切相关,因此,我国国际法学界前辈周鲠生教授在谈到国家之直接责任时,曾将违反国际义务的国家自身行为,称为“国际侵权行为”(internation
al delinquency),⑩ 并认为“引起国家责任的国际侵权行为,首先是指国家的政府或其他机关或者被政府授权的个人侵害别国权利的不法行为”。
根据《国家责任条款》第2条款,就国家责任而言所涉“不法”(wrongful),泛指“对该国国际义务的违背”。这不仅指违背对该国有拘束力的条约义务之“不法”,而且包括违背依一般国际法强制性规范承担的义务之“不法”。可见,相对于本源意义上的“法”与“权利”而言的“不法”,在英文上以“wrongful”,而不是“unlawful”表示,显然说明《国家责任条款》所说的“法”,决不限于具体的条约法。事实上,《评注》引用了许多国际习惯法,而传统意义上的习惯法,又与当代国际法上的“强行法”(jus
cogens),密切相关。
希望对你有帮助!

3. 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有哪些

你好,这是一个国际公法问题,主权国家、独立经济区域(如我国的港澳台)、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民族独立的叛乱(解放)团体;

4. 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 国际法律责任的概念

国际法律责任是国际法主体对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国际法律责任又包括了国际法主体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和损害责任。

5. 国际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

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

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6. 国际法律责任的种类(是国际法律

1 终止不法行为
2 赔偿
3 恢复原状
4 补偿
5 满足
6 限制主权和刑事制裁
7 保证不再重犯

7. 简述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1、终止不当行为:当不当行为是一个持续行为时,责任国首先应当停止该不当行为。

2、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要求把被侵害的事物恢复到不当行为发生前存在的状态。

3、别国或国际组织交与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一国或国际组织将某个机构交与另一国支配,则在行使该支配权范围内的行为,视为该支配国的国家行为。

4、上述可归因于国家行为的国家机关和国家授权人员的行为,一般地也包括他们以此种资格执行职务内事项时的越权或不法行为。

5、叛乱运动机关的行为。在一国领土上的被承认为叛乱运动的机关自身的行为,根据国际法不视为该国的国家行为。已经和正在组成新国家叛乱运动的行为,被视为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新国家的行为。

6、一个行为可以归因于几个国家时,相关国家对于其各自相关的行为承担单独或共同的责任。

(7)什么是国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

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近代国际法只确认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因而国家是国际法律责任的唯一主体。在现代,国际法主体不仅是国家,还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从而,使得国际法责任的主体也从国家扩展到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国际法律责任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近代国际滇池中,国际法律责任多指国家违反对外国人待遇方面的义务的后果。

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也扩大了。在近代国际法中,国际法律责任的定义一般表述为: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这一定义强高了不当行为是国际法律责任的唯一根据。

最后,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和方法也发展了。在近代国际法中,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或方法有限制主权、恢复原状、赔偿和道歉等,在现代国际法中,除保留了对国际滇池中合理的追究责任的措施外,双确定了对国家的国际犯罪行为和负有责任的国家领导人和团体机关的国际犯罪行为追究国际刑事责任制度。

8. 国际法律责任中的个人问题

国际刑事责任分为个人的刑事责任和国家的刑事责任。个人因为实施了主要由个人才能构成的国际犯罪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这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国家因实施了主要由国家构成的国际犯罪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也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个人国际刑事责任和国家国际刑事责任似乎就是两个界定得泾渭分明的概念领域了。但实际上,这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领域却存在着一个主体上暗合的交汇点,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引发了一个广泛争议的问题:个人是否可以因主要由国家实施的国际犯罪(例如侵略罪,战争罪等)而承担刑事责任。
http://tieba..com/f?kz=100284131
国际法上的个人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因其所犯国际罪行依据国际法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国际法上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称:“违反国际法的罪行是人而不是抽象的实体所犯下的,因此,只有通过惩治犯下此类罪行的个人,才能使国际法的规则得到实施。”1950年,国际法委员会编纂了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法庭判决中所承认的国际法原则,其中包括“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此应受惩罚”。此后,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既重申了国际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原则,也扩大了要求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国际罪行的范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又有了新的进展。2002年7月,国际刑事法院正式成立。

9. 什么是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简单的说就是国家行为违反国际法上的义务,如违反其参加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或者是未参加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行为

10. 多选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有

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基本上是相同的。个人虽不是国际法的主体,但可以成为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
1、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家被认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至今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和基本的构成单位,也是国际法最主要的主体。国家也被称为原始和完全的国际法主体。当代国际法是以规范国家关系作为主要对象的。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际组织主要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二战以后,国际组织大量的出现和其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其被接受为国际法的主体。但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是派生性的,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由成员国通过作为国际组织章程的国际协定赋予和限定的。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只能在此限度之内。
3、其他。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组织或民族解放运动,是在殖民地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作为其未来民族国家的过渡性实体,参与某些国际关系,从而被国际社会接受为国际法的主体。但是其作为国际法主体,是有条件和不完全的。并且,随着全球非殖民化的基本完成,现在这样的实体已为数较少。
4、关于个人是否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关于个人是否为国际法主体是一个存在争论的问题。典型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
第二种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之一;
第三种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
现在大多数学者持后两种观点。认为个人已经是国际法主体的根据主要在于:在现代国际法中,个人可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或承担某些。义务或责任。比如国家元首或外交代表享有的特权与豁免、国际法对从事国际罪行个人责任的直接追究、个人在某些国际司法机构有出诉权及有些国际人权公约对个人权利的直接规定。但是,依靠这些证明个人为国际法主体的观点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首先,国际法确定的外交代表或国家元首的特权与豁免实质上是赋予国家的,上述个人是代表其国家享有这种权利。
其次,在国际罪行的惩处方面,国际法规定的是国家承担合作和惩处犯罪的义务和权利,个人在此仅仅是被国家惩处的对象而不是主体。
最后,个人在国际机构的出诉权,仅仅存在于个别区域内并针对特定事项,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而国际人权公约虽然有对个人权利的规定,但实质仍是国家承担保障和促进的义务,个人的权利是通过国家的国内法才能享有的。此时,在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主体仍然是国家而不是个人。
综上所述,国际社会的普遍情况中,个人尚不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

热点内容
民法四种支付 发布:2025-09-18 08:43:56 浏览:575
刑事诉讼法151 发布:2025-09-18 08:38:36 浏览:510
经济法中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2025-09-18 08:36:20 浏览:447
法官工作瑕疵 发布:2025-09-18 08:19:56 浏览:599
法院执行电汇 发布:2025-09-18 08:05:13 浏览:321
电大商法2015期末考试 发布:2025-09-18 08:02:04 浏览:931
合同法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发布:2025-09-18 07:55:33 浏览:62
劳动法不经通知可辞退 发布:2025-09-18 07:53:32 浏览:684
做律师的人的性格特点 发布:2025-09-18 07:53:21 浏览:222
举办残疾人法律知识讲座的意思 发布:2025-09-18 07:52:35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