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对相对人补救的行政法律责任
『壹』 辨析题;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国家需要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对吗
看具体情况,比如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是没有问题的,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只有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下,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也要赔偿,重点是违法行为,另外公职人员只有履行职责的时候,其他时候国家不承担责任。
『贰』 什么样的案例属于行政责任
简单的说,国家单位在处罚,管理某些行政职权内的职务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侵害,就要承担责任。也就是民告官,官出现了失职,就要承担行政责任。案例[1]2004年11月,西丽街道地政监察中队负责人因对该街道违法抢建行为监管不力被撤职。案例[2]2005年4月,大磡小学在没有办理任何报批手续的情况下,兴建教工单身宿舍,顶风违建。该校校长肖某、总务主任贺某被有关部门撤职。案例[3]2005年4月29日,龙岗区对违法建筑抢建现象比较严重的12个社区负责人进行“告诫”。6月10日,龙岗区10个制止抢建行为不力的居委会被通报批评。9月13日,区监察局还对制止抢建行为不力的4个街道办发出了《监察建议书》。案例[4]2005年10月,观澜街道办对大水坑社区大三居民小组出现4栋抢建违法建筑实行责任倒查:招聘的2名巡查员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出队;国土所的2名工作人员退回原单位,并对该居民小组通报批评。案例[5]2006年1月25日,宝安区监察局对公明街道合水口社区发生严重违法抢建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公明街道办原副主任、街道查违办主任林某某对公明合水口社区违建抢建问题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因其还涉嫌贪污受贿等严重犯罪问题正受司法追究。街道查违办、合水口社区居委会多名负责人也分别受到了通报批评、书面检讨以及党内警告等处分,街道查违办工作人员林某作辞退处理。案例[6]2006年2月27日,公明街道办东坑社区一私宅业主在拆除私宅过程中,发生墙体坍塌,造成一死一伤。查处中,该社区支部书记黄某被党内警告,社区基建办管理人员被撤职,街道城建办、查违办、驻社区工作部门组织人事办、东坑社区被通报批评;警方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将俞某、杨某、钟某依法刑事拘留。
『叁』 什么属于对相对人补救的行政法律责任承担方式
比如说,相对人的房子经法院审理不属于违章建筑,但是,房子已经被城建局强制拆除,且原地址已经建设了公共设施。撤销行政决定会影响社会公众利益,只能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责成被告人采取补救措施。补救措施也无非就是,经济赔偿,安排新址建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精神损失赔偿等。
『肆』 行政公务员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要完全承担赔偿责任吗
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严重的需要国家赔偿。
(1)行政侵权赔偿是由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引起的。
行政侵权赔偿产生的原因是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这种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包括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违法的事实行为,即只有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和违法的事实行为才能引起行政侵权赔偿,如果是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事实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则不会引起行政侵权赔偿,只能产生行政补偿的问题。如果不是在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例如民事侵权行为,也不会引起行政侵权赔偿。
(2)行政侵权赔偿的请求人是合法权益遭受行政侵权行为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侵权赔偿的请求人是合法权益遭受行政侵权行为损害的对象,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论是否属于行政相对人,只要其合法权益遭受行政侵权行为的侵害,就可以请求赔偿。当然遭受侵害的权益必须是法律承认的合法权益,违法权益即使遭受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不能请求行政赔偿。应该注意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遭受的侵害必须是现实的、已经确定的,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害不能引起行政侵权赔偿。
(3)行政侵权赔偿的义务机关是造成行政侵害的行政机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侵权赔偿的义务机关为造成侵害的行政机关。而行政侵权赔偿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因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律上代表国家,其实施的行政职权行为是代表国家实施的,无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其法律后果都归于国家,国家行政侵权赔偿的责任主体主要表现时赔偿费用从国库支出。
(4)行政侵权赔偿的赔偿方式主要是支付赔偿金。
行政侵权赔偿的赔偿方式以支付赔偿金为主,以消除影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方式为辅。
『伍』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时与相对人冲突并受伤,能否要求要求相对人进行民事赔偿
健康权属于民事权利体系范围,并不因主体的身份隶属于国家机关及具体职务而消灭;在权利保护方法上,存在请求权竞合,应赋予当事人选择权,这是扩大权利主体自由的趋势决定的;如果阻碍了原告民事权利的救济途径,则将使侵权人逃脱民事责任,也不符合侵权责任法的惩罚、教育功能。故本案可以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1、《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本条规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照此规定,民法调整对象的特征之一是主体的平等性。本案中,原告张兴的身份是公安民警属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机关依法履行职务,被告王某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两者不具有平等性。公安机关以被告王某涉嫌妨害公务罪为由对其刑事拘留、法院决定对其强制医疗也说明原、被告之间存在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故本案不受民法调整。《侵权责任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当然适用民法基本原则,适用的必要前提之一是主体平等,故本案不受《侵权责任法》调整。因此,原告张兴与被告王某之间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
2、《侵权责任法》第四条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本条规定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竞合时,民事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可以并存,但其前提是有两种以上的责任竞合,即一行为符合两种以上责任的构成要件。本案中被告的刑事责任是清楚的,只是因属于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而被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但原告不是以公民个人身份与被告发生冲突,而是属于以人民警察的身份履行其法定职责,其行为代表国家,并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故其行为就不能成为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没有民事法律关系,被告的民事责任也就无从产生。本条规定的与刑事责任并存的民事责任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违法行为在违反刑法的规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还侵害了第三人的民事权利所要承担的责任,不包括履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和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给出的4个相关案例,都是责任主体的行为在违反刑法、行政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的同时侵害了刑事法律关系或行政法律关系第三人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而要对刑事法律关系或行政法律关系第三人承担的民事责任,无一包括履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3、《公务员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第七十九条规定:“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退休金以及录用、培训、奖励、辞退等所需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人民警察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人民警察因公致残的,与因公致残的现役军人享受国家同样的抚恤和优待。”上述条文清楚地规定公务员工伤经费应当由财政保障。原告因公负伤,其因工伤产生的所有的费用都应当由国家财政负担,如果这一成本的支出因为超出了日常开支的范围,就要通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主张民事权利的方式向行政相对人追偿,那么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牺牲,其家属也就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向犯罪嫌疑人主张生命权了。同样,对贪污犯除科处自由刑、生命刑外,对犯罪所得应当追缴,还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法律却没有规定被贪污行为侵害了财产权的单位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诉讼或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犯罪分子返还财产。
由此可见,警察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受伤,不能要求犯罪嫌疑人给予民事赔偿。
『陆』 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辨析题)
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切公务行为均具有国家强制力是错误的。
行政相对人必须依法执行,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包括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行为。
『柒』 行政救济法也可以称为行政责任法吗
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造成自己合法权益的损害,请求行政主体审查,有权的行政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后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给予补救的法律制度。行政救济是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是基于行政监督理论而产生的一种监督制度,其任务和目的是通过这种监督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弥补行政相对人的损失,它是现代法治社会国家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
『捌』 什么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3楼说得正确,司法考试就考过 呵呵 不如县林业局建议农民种梨树。就是行政指导 你也可以种桃树 对你没有拘束力
『玖』 行政责任的类别
1、根据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行政主体的责任和国家公务员的责任。
2、根据行政责任所涉及的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责任和外部行政责任。
内部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时因行政违法而必须承担的行政责任。
外部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时因行政违法而必须承担的行政责任。
3、根据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补救性行政责任、惩罚性行政责任。
补救性行政责任,是指行政违法主体对因其行政违法而受到损害的行政相对人实施补救的责任方式。
惩罚性行政责任,是指行政违法主体因其行政违法而必须接受惩罚的责任方式。
4、根据行政责任的具体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精神罚、财产罚、身份罚。
精神罚是对行政违法主体的精神上的惩戒,它不直接涉及被惩罚主体的实体权利义务,但它对于引起行政违法主体的警觉,并防止下次重犯起着较大的作用,如警告。
财产罚是强迫造成损害后果的行政行为主体交纳一定金额的罚款,或者剥夺其某些财产权利的责任,如行政赔偿。
身份罚是对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主体以及国家公务员的特定方面的权力予以限制或者剥夺,进而改变其身份的一种责任,如撤职、开除。
『拾』 如何理解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构成要件包括: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公民或者是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的;违法行为是法律、法规、规章明文规定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为;行为人有主观过错;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