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入职担保法律责任
❶ 人寿保险公司要求入职人员签订担保书,担保书上要求盖上担保人的单位公章,请问担保人的单位承担法律责任吗
这个担保书一直都是个让人诟病的奇葩东西,明明就是跟代理人签的“代理合同专”,却还表示信不过代理人,要拉个属第三人出来担保,甚至要盖个公章。我在保险业待了8、9年,都没有明白这个奇葩的东西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回归主题,解答问题:从普通担保合同的效力上说,这玩意更多是一种震慑,而实际用来追责的话,根本无法对保险营销员的个人故意行为、过失造成的损失,去要求担保人或单位作出任何赔偿。
❷ 入职担保到底起法律效应不
摘要内容就业担保书,只要担保人和公司签订的就业担保书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不违反《担保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禁止性规定,就是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法院审理的依据。【案情回放】小张到一家皮草行求职,老板提出,由于员工保管的货物比较贵重,因此,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提供一名担保人。于是,小张找来了在某公司任经理的舅舅,与公司签订了就业担保协议。协议中写明:“若被担保人在本公司工作期间使公司利益蒙受损失,本人愿负连带责任,按公司有关规定进行经济赔偿。”两年后,由于小张的工作失误,致使皮草行的两件名贵裘皮大衣丢失,造成经济损失近3万元。小张赔偿不起,舅舅也不见了踪影。于是,皮草行就把小张和他的舅舅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小张赔偿损失,舅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结果一审法院支持了皮草行的请求,但是终审法院做出了改判。【争议焦点】就业担保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应?支持者认为,只要担保人和公司签订的就业担保书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不违反《担保法》、《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禁止性规定,就是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法院审理的依据。反对者认为,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但是就业是为了谋求基本生活资料,和一般经济活动有所区别。由于用工双方具有从属关系,而非平等主体之间签订的协议,不属于《担保法》的适用范畴,就业担保书亦无法律效应。【忠告】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向求职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肯定是违法的。至于有经济实力的担保人担保赔偿经济损失的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应,目前尚存争议。在司法实践中,既有支持的判例,也有不支持的判例。其实,就业担保并非什么新事物,和建国前的“铺保”相似。它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具有先进文化的企业不会选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❸ 求教法律大神,公司要求新员工签署担保书合法么
担保当中,对违纪违法犯罪行为,担保无效。也就是说,签了等于没签。因为人不专能为他人犯罪属担责任。我担保你不偷窃,不贪污,我签了字,出事后,公司若找我,我还是没责任,这事归公安局管,谁犯事找谁,我签字顶什么用?我又没偷没贪污,能抓我么?刑法哪条规定签字担保的与盗贼同罪?与之类似的还有违反公司规定,交接不清。这些事也不能担保,签了字也没用。
而对于其中可准确计算的经济利益损失,担保人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损坏公司财产不赔,担保人要赔。
❹ 这样担保书如果签了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能签吗我一个朋友刚应聘到这个公司,需要人做担保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试用期三个月之后签劳动合动违法,如果是在劳动合同里约定试用期没问题。这个担保书很多条款违法了,不过没关系不会影响日后争议的解决
❺ 这样担保书如果签了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能签吗(我一个朋友刚应聘到这个公司,需要人做担保)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所以这个是违法的
❻ 入职担保书合法吗
2、本人自愿为__________先生/女士(以下称被担保人)提供经济担保,并承担以下责任:(1)、被担保人借用公款或因个人责任造成公司的经济损失,在规定时限内未偿还时,本人将督促其偿还;逾期一个月被担保人如未偿还,其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本人承担。(2)、被担保人若自行离职、辞职、被辞退或其它原因离开公司时,本人经督促其交回属于公司的一切公务,一个月尚未追回时,其损失由本人承担。(3)、担保人应保证被担保人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诚实尽职。若因被担保人主观原因造成公司其它损失,本人将督促其弥补公司的损失;当被担保人没有能力偿还时,本人愿承担公司的一切损失。
担保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1、担保人必须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和财产,有足够的经济偿还能力。
2、担保人应将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交于公司同担保书一同存于被担保人人事档案中。
3、为办理担保手续或担保不合要求的,不能录用上岗,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❼ 公司入职要签担保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公司入职时并不用签署该担保书,如果它和国家强制性的法律冲突便当然无效,但是没有冲突。
如果本人愿意签署就会合同双方有约束力。它便具有法律效力,但有很大风险。
❽ 入职担保是否合法
要求员工提供“工作担保”的做法现在确实很普遍,但其法律效力却是非常模糊的。我国《劳动法》中,并没有订立劳动合同要提供所谓的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规定。在发生纠纷时,如何确定“劳动担保合同”的效力、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责任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个人认为,一般而言,要求提供担保单位的要求是对劳动者权利的侵犯,不符合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原则,“劳动担保合同”是无效的。更重要的是,担保、担保人都是有特定的法律涵义和特定的要求,《担保法》规定“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等经济活动中,债权人需要以担保方式保障其债权实现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设定担保。本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可见担保的目的在于保证交易中债权的实现,与劳动关系相差甚远。所以单位的这种做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❾ 劳动法规定,企业不能要求入职员工提供担保,那对某些岗位入职员工有没有其他措施规避风险
风险不是应该通过员工担保或者其他方式来规避,而是应该通过公司的制度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