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
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六章法律责任详细规定了在风景名胜区内违反条例的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下是条例中的主要处罚条款及解释:
第四十条:针对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活动的行为,如开山、采石、开矿等,以及在区内修建储存危险物品的设施,或在核心景区内建设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限期拆除,并处以50万至100万元罚款。对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此类行为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禁止范围以外的建设活动,未经管理机构审核,将面临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对个人处2万至5万元罚款,对单位处20万至50万元罚款。
第四十二条: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选址未获核准,或未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如开荒、修坟立碑等,将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至1万元罚款。
第四十四条:违反条例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在区内乱扔垃圾的行为,将由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50元罚款。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未经管理机构审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设置、张贴商业广告、举办大型游乐活动、改变水资源和水环境自然状态等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将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5万至1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至20万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将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并处2万至10万元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或采取有效措施的,由管理机构责令停止施工。
第四十七条: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违反条例的行为,如违反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选择不具资质单位编制规划、在未完成总体规划前批准建设活动、擅自修改规划、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等,将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违反条例的行为,如超容量接纳游客、未设置标牌、从事营利活动、将行政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或个人、允许工作人员在企业兼职、审核同意不符合规划的建设活动、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等,将由设立管理机构的地方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对于已由其他相关部门处罚的违法行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重复处罚。
第五十条:对于侵害国家、集体或个人财产的违法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需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对要求限期拆除的违法建设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须立即停止建设,自行拆除;对未执行的,有权机关可采取制止措施,必要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不服决定的单位或个人,可在接到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起诉;逾期不诉或不拆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1)违反条例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需要负哪些责任
第七十五条行人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从行人过街设施通过;没有行人过街设施的,应当版从人行横道通过权;没有人行横道的,应当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直行通过,不得在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或者中途倒退、折返。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