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法律效力的审计准则
⑴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区别
1、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审计标准关注的是审计证据,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它信息,审计标准是连接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的纽带,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客体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只能遵循审计准则。
2、审计准则属于外部审计依据,是审计依据的一种,审计依据是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准则必须获取的证明材料。
3、审计依据包括审计准则,审计准则规定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
(1)不具法律效力的审计准则扩展阅读:
审计工作注意事项:
1、对比今年收入与去年收入利润表的增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些增长点在50%-100%之间的企业的增长范围都不是很合理的,要特别关注。
2、企业的坏账准备,有些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但款项收不回来,但它在账面上却不计提或提取不足,这样的收入和利润就是不实的。
3、长期投资是否正常。有些企业在主营业务之外会有一些其他投资,看这种投资是否与其主营业务相关联,如果不相关联,那么就可以判断这种投资的风险就很大,就较为不正常,这样的企业就值得去关注。
4、其他应收款是否清晰,有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其他应收款很乱,许多陈年老账都放在里面,有很多是收不回来的。
5、是否有关联交易,尤其注意年中大股东向上市公司借钱,到年底再利用银行借款还钱,从而在年底报表上无法体现大股东借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审计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审计准则
⑵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问题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 号——函证》第三条指出,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12 号——函证》指南的第一章第一条“函证的含义”中如此解释:
从上述定义可知,函证是一个获取和评价与函证信息相关的审计证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以被审计单位的名义向拥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提出书面请求,要求提供影响财务报表认定的特定项目的信息。在得到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后,注册会计师再进行跟进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函证强调从第三方直接获取有关信息。
至于为什么要直接获得相关信息,是基于审计上对证据可信度的判断,即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信度高,直接取自外部的证据比经过被审计单位传递的外部证据可信度高。而强调不经过被审计单位的直接发函回函询证,即是强调注册会计师需要取得直接来自于外部的证据。鉴于其较高的可信度,方可减少对往来款审计的其他审计程序。
综上不难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对往来款项的函证是需要直接向被函证单位发出函证并取得回函的,而通过企业进行的函证,无论发出还是回函经过被审计单位都是和审计准则相违背的作法。
二、因为发函和回函程序上,注册会计师已经违背了准则的要求,自然就难以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做一个合理的判断。
若是直接发函,可以和被审计单位的客户、供应商或其他询证人员的交谈中发现的问题,变得无法实现的,那么对于回函的函件要求自然就高了。
审计意见说到底是一个判断的过程,而判断并非必须取得原件才能够进行的。就如题所述,当客户主要系国外客户时,要求询证必须取得原件就显得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函证的过程中,通过电话、传真,以及核实对方联络方式是否真实等对客观情况的判断中,分析得到往来款项的余额是否可以确认,往来发生额是否可以信赖。
而对于国内的客户则可选择的方法更多些,114查询台的电话查询,相关工商记录,税务公告等事项都是可以在官方网站上得到其他的有关该客户的经营状况的审计证据的,至于具体的金额确认,是可以直接打电话到对方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那里得到相关的佐证的。还可以与对方核对余额差异的过程中发现彼此核算上的问题。
总之方法是人想出来的,但方法绝对不止一种。
当然,讲到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当然不可否认,原件的效力远高于传真件和复印件,但经过了了被审计单位的原件和复印件和传真件的区别不是在效力上,直接来自于外部的回函才对审计人员的判断有实质性的帮助,审计人员得到的红色公章其实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作法。
但对于审计人员特别重大的往来余额,要求必须回函且取得回函原件是合理的,但同样也是需要直接发出和收取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回函必须原件。
三、至于被审计单位已经得到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是说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对重大事项的审计范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以至于审计人员无法进行合理合适和应有的审计,无法得到应有的审计证据,从而无法出具相关的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固然是无法表示的,但也是审计意见的一种,若只是用于年检,是可以使用的。但若用于银行的贷款、税务部门,恐怕问题就多了。因为那样的审计意见表示了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核算等方面存在着对会计报表无法估计的影响,也就是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是不能够让审计人员相信是反映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资产状况的,是审计人员无法表示信赖的。
审计单位作为中介机构出具这样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对公司管理水平的不表态,至少是公司核算水平的不表态。虽然它不同于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已经很严重了。
若非破产清算或特殊事项的存在,没有企业会愿意取得这样的审计意见的。而问题是,这样的审计意见对于如题所述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又实在有些冤枉,因为他们的不配合很重要的原因是审计人员没有执行审计程序,放弃了审计必须遵守的规范,从而无法利用审计经验和其他环节推断得出相关的审计结论所导致的。
⑶ 所有审计的审计报告对外是否均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执行
不是的。
审计报告时出具审计意见的,所谓的审计意见,是一个结论,主要就说明你的做法是否合合规等。审计报告不能代替审计决定的法律效力。
《审计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3)不具法律效力的审计准则扩展阅读
审计报告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一种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行为,则必须依法作出审计决定或向相关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也就是说,如果审计机关没有作出审计决定或向相关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只出具审计报告,则说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或者被审计单位即使存在上述行为,但审计机关认为无需进行处理、处罚。
因此,即使审计报告中针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处罚意见,如调整帐目、调减投资额等,如果没有作出审计决定,那么被审计单位只需认可报告内容,无须按照报告要求作出改正行为的义务。
⑷ 国家审计审计准则
国家审计的审计准则:
国家审计(Government Audit)
【发布单位】审计署
【发布文号】审计署令第1号
【发布日期】2000-01-28
【生效日期】2000-01-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国家审计的定义:
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国家审计的准则序言:
(2000年1月28日审计署令第1号)
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法律效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等问题。
国家审计的依据目标:
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
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⑸ 谁能快点告诉我国家审计法律效力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专国的审计机关依属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审计基本格局是: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并向综合财政审计展开;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企业审计办法,实施真实性审计;适应反腐倡廉需要,初步建立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结合中心工作,突出了行业同步审计,不断深化各项专业审计。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审计执法力度加大。经制定审计法律法规,促进了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法律效力
(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据《审计法》规定制定的部门规章,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执行。
(二)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参照执行,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
⑹ 审计报告是否有法律效力
审计报告具有有限的法律效力。
1. 审计报告只对报告本身的内容负责,对报告使用者的内使用后果不承担责容任。说白了,它只是提供一种参考依据,只要其披露的内容没有故意虚假或重大遗漏,它就不承担责任。
2. 就法律效力而言,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主观判断,可以将其作为重要依据,也可以不予理睬。至于“执行”,就更不靠谱,审计报告最多只能提出一些建议,使用人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
3.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审计报告只针对被审计人提供的材料,对其真实性没有侦查的义务,也就是说,如果材料是假的,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对相关材料认可或不认可,就不承担责任,毕竟他们没有侦查能力。
因此,审计报告仍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审计报告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其效力取决于使用人的主观判断能力
⑺ S什么是层次最高.法律效力等级最高的审计规范
审计规范可以分复为三类:国家审制计规范、内部审计规范和社会审计规范。
其中层次最高的是国家审计规范,国家审计规范体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构成。
其中审计准则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16个行为准则,其中基本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原则》。望采纳,谢谢
⑻ 国家审计的法律效力
(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据《审计法》专规定制定的部门规章,具有属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执行。
(二)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参照执行,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
⑼ 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
二、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体系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是中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
三、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法律效力
(一)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是审计署依照《审计法》规定制定的部门规章,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遵照执行。
(二)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的操作规程和方法,全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参照执行,不具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
四、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署制定的规范全国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部门规章,适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开展的审计工作。其他审计组织承办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事项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五、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发布与修订
审计署成立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制定审计准则的日常组织管理等工作。审计署有关司局及有关特派员办事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分别承担审计准则的草拟工作,向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审计准则草稿。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审计机关的专家成立内部专家组,聘请审计机关以外的专家成立外部专家组,负责对审计准则的草稿进行讨论及修改。讨论、修改后的审计准则草稿经广泛征求全国审计机关及社会有关方面意见后,由审计准则体系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修改、审核,报审计署审计长会议审定,由审计署批准发布施行。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由审计署修订并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