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血库法律责任
Ⅰ 大型医院无血库导致无法在抢救时及时输血,有责任吗
不要把人为过错归咎到法律无情
案例一
2007年4月16日,内蒙古达茂旗村民胡海龙,送妻子李林桃到该旗妇幼保健所待产。入院检查时,孕妇与胎儿状况一切正常。但是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孩子却没能生出来。医生决定实施做剖腹产手术。下午2时左右,胡海龙去交血液费用时,才知道医院和达茂旗储血库都没有与妻子血型一致的血液,要从包头市中心血站调运。由于包头市中心血站距离达茂旗有一定的距离(途中有限速路段最快需要3个小时左右),情况危急,家属要求抽自己家人的血液,但是医院以“根据规定不允许私自采血”为由,一直没有同意。而在产妇处于麻醉状态,需要输血却没有血源,当包头市中心血站送来了1000毫升血液输进产妇体内时,已经是3个小时以后了,即当天下午5时多。输血后,产妇有了血压,等到18时左右第二次血液送来时,产妇呼吸心跳已经停止。胡海龙被告知孩子和大人都没有保住……
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李林桃母婴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及时输血所致。此病例已经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由院方承担主要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有充足的与产妇血型匹配的血液,李林桃母婴也就不可能死亡。而直接原因是作为负担达茂旗供血任务的达茂旗储血库没有与产妇血型匹配的血液。因为达茂旗储血库只有储血和供血功能,储血库储用血需要报送储用血计划,由包头市中心血站采集、配送。在李林桃做手术的前一天,达茂旗医院实施的一例手术将储血库的储备血用完了,储备血液还未及时补充。根据相关法律,储血库不允许采血,妇幼保健所又没有采血资质,只能在眼睁睁看着产妇一步步走向死亡期盼着救命的血液尽快到来。
案例二
2007年3月25日午夜,孕妇程桂云突然感到肚痛,出现临产症状,因为丈夫武忠山不在家,邻居用摩托车将程送到了山东省河曲县人民医院,程桂云下车后自己走进妇产科。值班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产前常规检查。1时30分,程桂云出现难产和出血症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术前准备后,3时10分,开始对程桂云实施麻醉。3时40分,武忠山的哥哥武忠雄代表家属签字,程桂云开始进行剖腹产手术。在两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产妇出血不止,出血量高达4000毫升,在用完两袋事先准备的B型血浆后,再去医院技术楼的检验科取血,已经没有血浆了。大夫让程桂云在场的小姑子跑到检验科取血。而手术正在进行中,由于临床没有了血浆,加上手术创口出血不止,医生只能用代血浆临时应急维持血压,并马上向值班院长做了汇报。临近早晨6时,值班副院长马青云听到医生汇报后,才电话通知医院检验副科长李美琴,联系忻州市中心血站五寨供血点赶快往河曲县人民医院运送血浆。救命的血浆在接到调令两个多小时后赶到了河曲县人民医院,可惜已经毫无用处了。
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没有及时输血所致。在对产妇实施抢救的两个多小时里。包括产妇母亲在内的家属在手术室门外哭成了一团,反复央求医院抽自己的血来抢救亲人,全被院方拒绝了,理由是血液采集须依法进行,县医院无权采血用于临床。
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在6月5日,山东忻州市忻府区北义井村36岁的村民张建芳,晚8时30分左右在忻州市中心医院产下一婴儿。产后,医护人员一时无法取出胎盘,出现产后大出血。医生随即安排人员与家属去市中心血库取血浆,当晚11时左右取来血浆时,产妇已无法救治,于当晚11时30分左右死亡。
案例三
2005年6月8日,产妇阮怀莲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做完剖腹产手术后,出现子宫大出血,需紧急输血。当时,医院没有储存AB型血,寻找义务献血者又未果,东川区人民医院谭忠能院长在电话征得区卫生局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同意主治医生卢新华义务献血200毫升,使阮怀莲转危为安。对卢医生的义举,患者及其家属感激不已,医院准备表彰她,卢医生婉言谢绝了。
然而,8月15日,该医院接到省卫厅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该医院无采供血许可证,采供血行为系违法行为,责令该医院立即整改,并处以6万元罚款。另据省卫生厅通报:2004年12月17日到2005年6月16日,这家医院为7名大出血病人进行临时应急采血,其中有两例未上报东川区卫生行政部门备案。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该医院自采血液6200毫升用于临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八条中规定,非法采集血液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此,东川区人民医院院长谭忠能解释说,医院屡次临时紧急采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2004年9月,东川区依法被撤消采血站后,该区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统一由昆明市血液中心供给。东川区距昆明160公里,取血来回需5~6个小时,可能会耽误一些危重病人的紧急抢救。昆明市中心血站血源不足,多次无法供给该院请购的血浆。况且,用血计划难以估计,经常出现缺血现象。
从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血液危机直接威胁到产妇与婴儿的生命安全,前者把国家法律当成挡箭牌,心安理得地看着孕妇与婴儿坐以待毙,在遵纪守法中让生命消逝。后者,违背法律受到处罚,却保全了产妇的生命。如果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照章办事,我们看到的有可能是和前面案例一样的结果。
我们常说法律无情,的确,法律是不讲感情的。从法律角度看,这些医院在输血问题上拒绝患者家属为亲人输血的请求是没有过错,可算得院方和以上在执行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但认真思考一下,事情远不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样简单。我国《献血法》规定,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当依照该法规定,确保采血用血安全。卫生部有一个三项统一原则规定:医疗机构在具备以下条件时可以采集血液:1.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所在地无血站(或中心血库);2.危急病人生命急需输血,而其他医疗措施所不能替代;3.具备交叉配血及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条件。这就是说,法律为了公民的生命安全,已经就应对治病救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了规定。临时采集血液并非不可行,在具备三项统一原则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
我这样说,肯定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会认为:如果医院具备三项统一的条件,他们又怎么能不进行临时采集血液抢救病人呢?而实际上矛盾恰恰就在于此,对于医院来说,难以满足三项统一条件的是快速诊断方法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如果贸然采取临时采集血液抢救病人,因为血液安全问题会给以后留下太多不确定的隐患和麻烦。这个问题我们能够理解,但为什么在对病人实施手术前不把问题都考虑周全呢?如果术前准备充分,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多一些预判,也就不可能发生把产妇肚子划开才想到用血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亡的孕产妇超过50万,其中99%在发展中国家,25%的人死于分娩中的大出血,可见产妇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并不是罕见的。对于医院来说,首先要想到你们是否有控制和处理产妇突发大出血的能力,不要只为了赚钱而不计后果。如案例一,医生在决定实施剖腹产手术前对血液准备情况做一下了解,即便是医院与储血库都没有与产妇匹配的血浆,先请求包头中心血站紧急调拨也能来得及。这边都已经对产妇动了刀子,血止不住了才想到血浆,临时抱佛脚急昏了头也无济于事。明明是院方自己的责任问题,面临着生死抉择时不想方设法采取补救措施,这个时候倒想起采血资质来了,拿国家法律来掩饰医生的错误。你说这是输血矛盾造成的吗?
曾经以救死扶伤为荣的白衣天使,如今也已经是满身铜臭气了,对于他们来说,患者是其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和保障。不用说别的,过去生孩子的费用和今天的消费相比已有天壤之别,经济利益的驱动让他们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不把生孩子当回事,顺顺当当大家都相安无事,一遇到突发情况就手足无措,这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问题。所以说,讨论这个问题不能之看到表面的输血矛盾来谈法律的无情,其实是把太多的人为过错归咎到法律的无情,显然这是不确切的。
Ⅱ 采供血相关法律法规是什么
您好,
1、医疗机构临床采血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医疗救治时常需要输血,为保证有充足的血液应急,有关部门指出医疗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征集血浆用品,但具体实施步骤应当以献血法的规定为依据,确保血液采集对象和供给对象的生命安全以及采血供血过程的科学规范安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相关单位因急用血必须符合以下情况:
(一)病人生命处于紧急危险状况,不对其进行输血无法挽救其生命,而其他医疗措施无法替代;
(二)偏僻、边远地区的相关单位和所在地没有血站(或中心血库);
(三)可能出现交叉配血或诊断时检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情况。
临时采集血液后,医疗机构应在十日内将情况向当地县级以上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汇报。
在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不适状况或不良反应,以及可能会因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等情况,并由患者或其家属配合医疗方共同在用血志愿书或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血站在采血过程中应如何进行管理?
血站必须按照注册登记的项目、内容、范围进行采供血业务,且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定和制度,与此同时,血站须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另外,血站负责采血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输血业务知识技术考试,并取得考试合格证书,否则不得上岗。
血站必须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在采血前对献血者免费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健康检查结果不合格的,血站不得采集其血液。血站严禁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每次采血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得少于6个月。血站不得采集冒名顶替者的血液。血站采集血液后,发给献血者《无偿献血证》,并建立献血档案。
血站对所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验,确保血液的质量。在对采集来的检验标本、血液以及成分血进行分离时,必须选用有生产单位名称、生产批准文号和在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及采血器材,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或采血器材,血站必须在血液管理监督员监督下按规定及时销毁并作记录。
根据医疗机构的用血计划,血站应当积极开展成分血的制备工作,并指导临床成分血的应用。血站不得单采原料血浆,原料血浆要由专门指定的单位血浆站进行采集。
在临床应用实践中,需要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配特殊血型的血液时,应由供需双方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商后实施,实施过程中由需方血站对血液进行再次检验,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3、血站在供血过程中应如何进行管理?
血站应保证向医疗机构提供的血液的质量、品种、规格、数量准确无误。不得向医疗机构提供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血液。血站发出血液的包装、储存、运输等也都必须符合《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如果血液包装袋上没有明确地标明血站的名称以及许可证号、献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储存条件等,也不得供出。
为保证血液及时提供,血站应制定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采供血预案,预案需从血源、管理制度、技术能力和设备条件上做出明确规定,满足应急用血的需要。同时,血站应注意传染病的传播,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疫情报告制度。
我国《血站管理办法》规定,血站管理要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实施三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设置血站、统一管理采供血和统一管理临床用血。
4、国家对处罚违反献血法的行为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如非法采集血液;血站、医疗机构出售无偿献血的血液;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者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其行为构成犯罪,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血站采集血液时违反有关操作规程和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如果对献血者健康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血站为临床提供的用血包装、储存、运输等,如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的,责令改正,可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
血站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向医疗机构提供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因血站因素造成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限期整顿,情节严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如果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相关规定,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给患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患者健康造成损害的,依法赔偿,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在献血、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血站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进行违规操作或不按制度采集血液,从而导致献血者健康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进行民事赔偿;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献血法规定,给患者输入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因此导致患者健康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进行民事赔偿。
《刑法》对出卖血液也有相关规定,其中第333条中是这样规定的:“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他人出卖血液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234条中还规定,由于非法组织出卖血液或威胁强迫他人出卖血液,造成他人伤害的,依法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或者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非法采集、供应血液或者制作、供应血液制品,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或危及他人健康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导致人体健康严重受损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有关采集、供应血液或者制作、供应血液制品的部门,虽已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但却违反规定进行相关检测或违背其他操作规定的,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处罚;造成他人身体健康受到危害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Ⅲ 血库管理法律法规
http://www.ddooo.com/softdown/819.htm
管理制度
(一)血的采集、制备、保存与发放应符合卫生部制订《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技术规范》的要求。
(二)血库必须具备的工作制度
1.职工守则。
2.各科室工作制度。
3.职工岗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4.血采集单位的认定与管理制度。
5.血供者的隐私保密制度。
6.检测出的输血传播病源微生物的登记制度。
7.各种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发放制度。
8.各工作环节交接制度。
9.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10.血的包装、低温保存、运输及发放前的质量认定、核对、发放制度。
11.血的报废制度。
12.各种仪器设备采购、使用、维护、报废制度。
13.各种器材、试剂与药品采购制度。
14.各类药品与试剂的使用、制备的检定制度。
15.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专管专用制度。
16.各种衡器、量器计量管理制度和检定制度。
17.资料、信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制度。
18.科研管理制度。
19.污物处理制度。
20.各种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21.各种库房管理制度。
22.财务管理、审计制度。
23.安全制度。
24.各级行政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25.各级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三)技术操作规程
1.各项业务技术操作规程。
2.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卫生、消毒及灭菌规程。
4.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四)质量控制要求
1.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
2.各部门质量控制标准。
3.血库应参加卫生部主管部门组织的质量评估。
4.血库应参加各脐带血库间的质量评估并达到规定的标准
Ⅳ 医院为什么要求病人住院家属无偿献血方给手术 国家有这个规定吗 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如果没有家属怎么办
你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非常感谢你关注医院病人用血问题。
很多地方无偿献血工作非常不好。
血库无血或存血严重不足,无法调出血液。
这个让病人家属找人献血的方式叫“互助献血”。献血的有关规定中说,互助献血是一种补充,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办法。这种手段容易让人钻空子,也是对无偿献血者的伤害。
这种办法的广泛实施,说明缺血现象很严重,无偿献血工作任重道远。
病人由于等待血液不得不择期手术。如果出现必须抢救的病人,血库还是必须保证用血的。
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列中来。
Ⅳ 在输血感染病毒案中,医疗机构和血站分别承担什么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如何规定
关于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形
血液是重要的医疗用品,无法人工生产,只能从人体身上采集。虽然,在采血之前要对献血员进行体检,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窗口期问题,即有5%左右的献血员在感染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早期,虽然实施了目前的检查方法却无法检测出病毒指标,这种血液被当做正常的血液输给了患者,造成了患者感染血源性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血液提供机构(主要是血站)以及医疗机构是否要承担责任。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侵权责任法》第59条的制定过程中就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关于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无过错的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血站依法是否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有不同意见。目前没有法律明确规定血站对民事损害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依照《产品质量法》第四41条的规定,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因此,对血站责任问题的不同意见就主要反映在对于血液是否属于“产品”的争议上,大体有三种意见:
1、认为血液不是产品,输血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手段,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对血液不应当作为“产品”适用《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将从供血者身体抽取的血液,进行分装、贮存、保管、运输以及加入抗凝剂等,这些工序尚不构成加工和制作。血液的本质特征不是生产劳动的成果,血站也不能生产、制造血液。“制造”血液是人类的一种身体机能,血液是从献血者身上采集而来。输血不同于普通的商品销售,而类似于人体组织的移植,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患者治疗的需要。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医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根据这些规定,结合《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应当认为输血用的血液不属于“产品”,血站不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2、认为血液是产品,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案件应适用《产品质量法》, 由血液提供者向受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输血用血液( 包括全血与成分血) 与人体内的血液不同, 它经过了加工、制作,尽管过程相对要简单一些,但如果不经过器械采血、分离、加入抗凝剂等工艺流程, 人体内流出的血液不能自动成为输血用血液。而且,输血用血液是血站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销售给医院, 患者又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向医院支付相关费用后才使用的。
3、认为应当将血液视为“产品”,使血液提供者承担与血液制品生产者相同的责任。相对于输血用血液,普遍认为血液经过提取分离而形成的血液制品,如冻干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属于产品。血液与血液制品的来源相同, 都是献血者体内自然流动的血液( 或血浆) , 只是输血用血液由血液提供者以较为简单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 而血液制品由企业以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如果对“窗口期”等原因造成的输血感染事件按照不同的规则处理,对血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不符合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因此在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案件中,对于血液是否为产品不宜机械考虑,即使血液不是产品,亦应将其视为产品,适用产品质量法由血液提供机构承担无过错责任。
其次是在无过错输血患者感染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如何承担责任的争议。与血站的情形相似,也有上述三种意见。主张医疗机构不应承担责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医疗机构只是血站提供血液的使用者。在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仅负责检测患者的血型,以及将血站取得的血液与患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对于从血站取来的血液,医疗机构没有义务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毒检测。医疗机构对血液本身并未收取任何费用。在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向患者收取三项费用,包括血站供应价格、储血费和配血费。其中血站供应价格是由医疗机构代为收取的,要全款支付给血站,属于患者支付给血站的费用。患者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费用只有储血费和配血费两项,分别是血液储存费用和为患者输血进行血型试验和交叉配血试验的检验项目费用。主张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责任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医疗机构与其他销售者相比,更具专业性,对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医疗机构都应负有最终的把关责任,这种责任关系着患者的生死存亡,作为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医院和医生有能力和责任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鉴别,而患者比一般消费者而言,在专业性方面更处于劣势。因此,医疗机构的责任不应当比一般销售者的责任更低。8
我们认为,输血感染案件中的受害人与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相比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弱者。对于无过错输血感染这一不可预料的风险,血液提供者和医疗机构更有控制风险、承担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合理保护受害患者的利益,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因此,在“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理解和适用上,不应该将这种情形归入“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由于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将来的司法解释对此进行细化。在相关规定出台之前,以下两种做法值得参考:
1、适用《侵权责任法》59条的规定。依据《侵权责任法》59条,血液提供机构和医疗机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前提是输入不合格的血液,而在“无过错输血造成感染造成不良后果”情形下,如前所述的处于“窗口期”的血液,虽然实施了目前的检查方法却无法检测出病毒指标,这种血液是被当做正常的血液输给了患者。因此,应该对“不合格的血液”作宽泛的理解,即包括处于“窗口期”的血液。正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有学者认为,对输血感染,《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即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侵权责任法》显然改变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调整方法,无过错输血感染的不属于医疗机构的免责事由。
2、适用公平分担损失原则。《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一般认为该条规定不是该侵权损害赔偿中的一个独立归责原则,而只是对损害结果的分担原则。对于无过错输血感染疾病的纠纷,如果医疗机构及血液中心均无过错,但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对受害人明显不公平时,可以适用公平分担损失的原则,由各方当事人分担损害结果,即由医疗机构和血站给予患者一定的补偿,以适当保护患者的利益,或者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Ⅵ 关于需要输血时必须签协议的问题
这是明显的不平等协议,霸王条款!但是要是真的出了事,这协议是不起作用的~~~住医院就这样了,你不输血吧,他让你签字,出什么危险后果自负;你输吧,他还是让你签字,还是后果自负;反正输不输后果责任都是你的~~~谁让你住医院呢,期盼能快快好起来吧,现在的医院为了逃避责任什么方法都想得出来,黑钱也是什么办法都想得出来~~~现在的白衣天使都是丧尽天良的吸血鬼!楼上的别胡说~~我住了16个月的院,输了7次血;到结帐的时候,只要是输血和在打化疗就算危重抢救,每天算一次监测血糖,我连血糖仪长什么样都没见过~~血氧饱和度每小时3元,变成了每次3元。我什么都不知道,到底谁什么都不知道?国家什么时候规定医院在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可以推脱责任?没进过医院就不要理想化医生形象,是医生就更不要在这里说话~10个医生有8个找不到良心
Ⅶ 以下三种情况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请说明原因,谢谢!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客体就是他人的生命权。
(二)行为举动
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举动的判定为剥夺他人生命即杀人,这一行为内容的特点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害人,使得受害人的生命受到威胁导致非自然的终结。
这一行为内容包括多种可以致使受害人死亡的行为,可以是直接行为例如拳击、斧劈、刀砍等,也可以为不作为例如故意不给瘫痪在床的病人或老人喂饭致其死亡等,可以是物理方式,例如投毒,也可以是心理方式,例如精神诱导致使被害人自杀等。不管是何种方式,只要是致使受害人生命非自然终结的即为故意杀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责任形式判定
故意杀人罪顾名思义责任形式为故意,也就是说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生命的非自然终结,或是说希望或是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且非正当防卫状态,可以归结为故意杀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