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一赔法律效力
1. 假一赔三 新消法生效
新消法:回避“知假买假” “假一赔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新消法),这是消法实施20年以来的首次修订。
网络购物、金融消费近年来发展惊人,今年“双11”未到,电商的又一轮争夺战已烽烟弥漫,如何解决消费方式更新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的新课题,1993年颁布的消法亟待改进。
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公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下称消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此后,二审、三审逐步展开,消法“首修”拉开序幕。
消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河山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相比4月份出台的消法修正案草案,最终出台的新消法在多个领域又有新突破。
从“一倍”赔偿到“假一赔三”
相比消法修正案草案,新消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制假造假的惩罚性赔偿从两倍提高到了三倍。
据了解,惩罚性赔偿是1993年所颁布消法的核心条款之一,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4月28日,消法修正案草案将“一倍”改作了“两倍”。河山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消法修正草案将“一倍”改成“两倍”没有意义。在汉语中,“一倍”与“两倍”相同,其结果是一样的。“一倍”是加倍赔偿,是假一赔二,“两倍”也是假一赔二。这样的修改没必要,反而给人造成误解,以为是假一赔三。
消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后,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5次召开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律师等对包括惩罚性赔偿在内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汇集意见。
最终,增加惩罚性赔偿力度的意见在新消法中得以体现。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贾东明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新消法的具体内容,惩罚性赔偿的额度从草案中的“两倍”增加到“三倍”。
与此同时,商品价格三倍赔偿之外,若经营者明知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而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死伤,消费者可要求经营者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并加两倍的惩罚性赔偿。
如何判定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消费者维权中一直存在举证难、鉴定费用高等问题。此次新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的耐用商品或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纠纷的,由经营者承担相关举证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杜涛表示,这一“举证责任倒置”,将切实解决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
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
消法修正案草案审议过程中,另一关注重点聚焦于如何规范网络购物。
新消法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
这是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也是消法第一次对网络购物做出规范。
1993年消法颁布时,中国还没有网络购物。河山表示,合同法原理将买卖分为有退货保留的买卖和无退货保留的买卖两种,通常由买卖双方自行约定,如一些商家承诺不满意就退货,而另一些商家则表示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货,此次新消法在网络购物中将无理由退货确定为法定准则,对维护消费者权益而言是一个进步。
河山表示,相比4月出台的消法修正案草案,新消法对无理由退货又添加了若干附加条件,进一步规范了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行为,增加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例如新消法规定,退回商品的运费需由消费者自行承担,与此同时,包括定做、鲜活易腐商品、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已拆封的音像制品、报纸期刊等四类产品不享受无理由退货。无理由退货退回的商品必须保持完好。
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等各大网络购物平台目前退换货服务大多符合或高于新消法中出台的无理由退货标准,例如凡客诚品承诺普通商品自签收之日起30日内可办理退换货服务。因商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退、换货,凡客承担邮寄或快递费用。因此无理由退货的新规将主要对中小电商造成压力。
2. 假一赔十与假一赔一分别适用什么法律
假一赔十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和《合同法》,假一赔一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经营者出售假货,应按约定兑现其“假一赔十”的承诺义务。
2.《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3.“假一赔十”是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约定的一种违约金支付办法,但这种约定明显显失公平,经营者可以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请求予以变更或降低支付违约金的标准。
4.假一赔一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2)假一赔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3. 假一赔三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假一赔三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虚假宣传等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时,消费者因该行为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支付费用的,经营者应当退还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并按照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向消费者赔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七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假一赔万是否有法律依据
这个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法律依据,这属于商家的口头承诺和宣传语,没有什么法律效应,但是可以要求商家最低,按照商品价值三倍赔偿这个是有法律依据的。
5. “假一罚十”在法律上是什么行为有没有法律效力
从法律抄规定看。袭《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第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十二条“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第十五条“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依照法律,经营者应对所销售产品承担权利和质量上的瑕疵担保义务,此为默示担保义务,无须明确。而商家要特别明确提出“假一罚十”承诺,意在强调自己所经营商品品质有保证,自己的经营行为有信誉,显然是商业广告。该商业广告出于商家自愿,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真实意思表示,是要约,它是买方与之订立买卖合同的重要前提。违约金条款作为保证合同履行的约束性条款,通常对合同各方的违约责任均作出约定,而不特指一方,“假一罚十”承诺义务永远指向商家。由此可见,“假一罚十”承诺是合同的基本内容之一,不是履约担保,不是违约金条款。
6. 假一赔十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假一赔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的除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7. 假一赔十有法律效力吗
您好!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商家为了招徕顾客,往往会打出类似“假一赔十”的标牌。虽然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对假货给予二倍的赔偿,但这并非禁止性的规定,不排除可以按照消费者与商家的具体约定来赔偿,比如“假一赔十”。商家作出此类承诺,属于自愿加重义务情形,且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商家自身是格式条款制定者,发生纠纷时,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因此,遇到这类纠纷时,只要顾客要求对方十倍赔偿,法律是支持的。实践中有此类案例,2006年8月30日,王雪枫等3位消费者起诉环球设备通讯公司龙华二店不兑现“假一赔十”承诺一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龙华法庭开庭审理。该案历时一年多的调解、庭审等程序后,法院最终宣判:环球设备通讯公司赔偿王雪枫等3位消费者每人10倍的手机款、鉴定费500元、工商信息查询费60元。2008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三第7题就考了这样一道题“甲手机专卖店门口立有一块木板,上书‘假一罚十’四个醒目大字。乙从该店购买了一部手机,后经有关部门鉴定,该手机属于假冒产品,乙遂要求甲履行其‘假一罚十’的承诺”。而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假一罚十’是甲自愿作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有效”,这充分说明深圳市宝安区法院的判例已经得到我国学界普遍认可,成为一个具有标杆效应的判例。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