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税收法律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有

税收法律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有

发布时间: 2022-02-20 03:15:26

『壹』 税收法律责任的形式

第一个答案是回答什么是税收法律责任,第二个则是它的表现形式。没有对错之分。
通说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纳税主体和征税主体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它的形式包括行政、刑事、民事法律责任。

『贰』 经济责任是什么

一、经济责任主要是以金钱为责任标的;基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约定经济责任 与 法定经济责任。
二、法定中的经济责任有很多,根据法律调整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公法中的经济责任和私法中的经济责任。
1、公法中的经济责任主要有这三种:罚金、罚款、滞纳金。
2、私法中的经济责任主要有这几种,即“补偿金、赔偿金、违约金、定金、订金、押金(保证金)、滞纳金”。

『叁』 我国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有三种

所谓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税收法律责任依其性质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依承担法律责任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纳税人的责任、扣缴义务人的责任、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肆』 经济法律责任主要有哪三种形式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形式:民事责任形式、刑事责任形式、行政责任形式。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 经济法责任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
经济法责任具有以下特征:
1. 责任目的的社会整体利益性。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整体利益性是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上的反映,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受侵犯是经济法责任的第一目的,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客观要求。
2. 归责原则的公平性。在过错、无过错和公平归责的选择中,经济法选择了以公平归责为重心的归责原则。区别于民法行政法侧重于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的作法,体现了归责原则的公平性特征。它是经济法追求经济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责任的突出性。政府作为调制主体,是与调制受体相对的一方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价值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政府主体在履行调控或规制职能时对个体、群体、集体。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后果,凸显政府责任。
4. 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经济法责任以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为本位,改变了原来法律责任中权利与义务对等,责任与义务对等性。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责任往往是单向义务,不存在对等性。
5. 责任形式的多样性。基于此,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应该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形式,

『伍』 税收法律责任有哪些特点

税收法津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由税法确认和调整,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征纳关系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换言之,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一经税法确认,就由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征纳关系就要受到税法的制约和调整,从而形成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税收法律关系的实质是税收分配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从财政角度看,税收是一种收入分配关系,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税收法律关系反映并决定于税收分配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当一种税收分配关系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被新的税收关系所取代,必然引起旧的税收法律关系的消灭和新的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始终是国家。税收法律关系实质上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但由于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税收法律关系便表现为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义务对等表现为非直接性。这是税收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在内容上的区别。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权利义务的设立与分配既完全对等又表现出直接性;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法律赋予税务机关较多的税收执法权,从而使税务机关成为权利主体,纳税人成为义务主体。其实,税收法律关系并非是一种完全单向性的支配关系,即是说,纳税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义务主体,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又可能转化为权利主体,不对等不是绝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纳税人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表现出非直接性。
由此可见,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是既统一、又对立。统一是指纳税人为国家生财,征税人为国家聚财,国家以此从事各项建设,满足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所享有公共需要的利益。在增加社会财富这一点上,征纳双方的目的是同一的。国家税收离不开创造税源的纳税人,而纳税人也离不开国家为其提供的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因而也离不开税务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对立是指就每一个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由于税收权利义务的对等或分配关系的非直接性和非明晰性,往往使一些纳税人认为税收是对其财产的强行掠夺,或认为税收是牺牲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来补偿社会整体利益,因而极易造成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税收的强制性便成为税收征收与缴纳活动中的明显特征。这是享受与付出、自觉与强制之间的二律背反。
正是由于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性,致使在税收实践中形成不同类型的税收征纳关系。第一种是维系型的征纳关系。表现为纳税人明知难脱纳税的法律责任,又不愿损失自身利益,便抱着坐等收税的态度,被动服从税务征管。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主要是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征税人的单纯征管思想。
第二种是冲突型的征纳关系。突出表现为纳税人对征税人的征税行为抵触或者敌视。藐视税法,肆意偷税、逃税、骗税,甚至以暴力手段抗税,使税收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纳税人方面看,主要是纳税人税法意识淡薄,个人私利作祟。从税务方面看,一是税务行政缺少应有的公开性,纳税人无从知晓税收政策法规及自己的合法权益,无从知晓所缴税款的去向用途,在未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意义的情况下,纳税人“谈税色变”,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二是少数税务人员吃、拿、卡、要和滥施罚责等违纪违法行为引起纳税人不满,使征纳矛盾尖税化;三是一些税务人员把税法的强制性当作个人可以任意发挥的权威,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生硬,作风蛮横,武断粗暴,疏远了征纳双方的感情,恶化了税收征纳关系。
第三种是建设型的征纳关系。表现为税务机关文明征税,公开办税,严格执法,优质服务,积极扶持,扩大税源。纳税人树立起科学的税收观,以“我是纳税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守法纳税,积极主动履行纳税义务。这种征纳关系具有规范协调的特点,即征纳流程通畅,征纳行为规范。不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以税法为依据约束各自的行为,征纳双方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遵循规程,依法行事;在双方关系正常的基础上和睦相处,配合默契,步调一致,能从国家大局出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设型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符合法制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则的良性税收征纳关系,是一种在税收法律约束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征纳关系首先是体现特定分配关系的法律关系。与单纯的行政方法相比,法律方法能给税务管理带来效率。但仅仅仰仗法律的权威,以某些刻板的模式和简单的方法来处理一切征纳关系则会妨碍效率。如果税务人员能够运用各自的公关艺术和人际关系技能,便会补偿这种被影响的效率。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尊重税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税收征管效率是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关系的融洽程度成正比、与征纳双方之间的矛盾程度成反比的。税收法律规范作为处理税收征纳关系的基准,是对正式组织行为所规定的准则,但是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税收法律关系对征纳双方的约束,而且取决于各种非法律规范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的个性和价值观、纳税个体的利益比较、征纳双方的信任程度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会导致征纳行为的偏差,而这些偏差是难以通过规定某种税
收法律关系加以克服的,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公共关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建立建设型的税收征纳关系,在运用税收法律规范的同时,也需要适当地运用税收公共关系。
税收公共关系是税务机关为了塑造组织形象,运用科学的、艺术的传播和沟通手段,在自己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互相理解、支持和依存的关系。税收公共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税收公共关系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税收公共关系作为特定的社会客观存在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活动是有效地协调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活动的群体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强调主客体的一致性,即强调建立和维护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统一关系。
——税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税收公共关系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帮助税务机关建立并保持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参与处理各种事件时尽可能地协调征纳双方的矛盾;帮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并对之作出反应;确定并强调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责任,更好地实现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
——税收公共关系以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为基本目标。通过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公共关系活动,在纳税人心目中塑造税务机关创新、务实、廉政、高效的良好形象,赢得纳税人的理解、信任、依存和支持,营造理想的税收环境,是税收公共关系追求的效果和基本目标。
——税收公共关系运用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传播是联结税收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传播和沟通是实现税收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新的统一的税收公共关系建立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科学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基于以上税收公共关系的特征,一般来说,在解决冲突型征纳关系时,重在运用法律规范,但也不能排除运用公共关系;在维系型征纳关系向建设型征纳关系转化的过程中,将主要依靠税收公共关系来进行。

『陆』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二)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五)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二)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 (三)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四)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 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二) 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三) 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此外,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还应当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柒』 经济责任是什么它和经济法律责任又有什么区别

经济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版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权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

经济责任是指当事人基于其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而不是指当事人对其与经济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当事人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

『捌』 经济责任、经济法责任、经济法律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法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 经济法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区别: 法律责任可以分为经济法律责任、民商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等,经 济法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一) 产生的依据不同 经济法律责任产生的直接依据是行为主体的经济违法行为。 经济违法行为是指经济法主 体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过程中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经济法律、 法规, 并依法应承担经济 法律责任的行为; 民商法律责任产生的直接依据是平等的民商事主体的民商事违法行为, 民 商事违法行为是指民事主体、 商事主体在民事、 商事活动中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民商事法律、 法规, 并依法应承担民商法律责任的行为; 行政法律责任产生于行政法主体的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行为主体违反了国家行政法律、 法规的行为; 刑事法律责任产生于刑事违法 行为, 虽然有些经济违法行为具有经济违法和刑事违法双重属性, 但一般经济违法行为和严 重经济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界限应当是明确的,只有刑事违法行为才会产生刑事责 任。同时,刑事违法行为也并非只能产生于经济领域。 (二)产生的过程不同 经济法律责任产生于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过程中, 而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由 于市场调节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不能归结为经济法律责任; 民商事法律责任则是产生于民商 主体在进行平等的民商事活动过程中, 两种活动过程的区别主要在于需不需要国家直接或间 接进行干预和调控; 刑事法律责任除了可以在此领域和过程产生之外, 还可以在其他非国家 干预经济的过程和领域内产生。只要发生严重侵犯国家、社会、个人权益,严重扰乱社会秩 序的行为,就可以产生刑事法律责任。 (三)内容不尽相同 虽然经济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具有多样性和非财产性, 虽然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也 并非都具有经济性, 但经济法律责任应主要是一种经济责任, 这是因为其产生的依据具有经 济性;民商法律责任虽然也具有经济性,但因民商事违法行为的多重性,也就决定了其法律 责任的内容必然具有多样性,其中,非经济性的人身责任就是重要的民事责任形式;虽然经 济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都是在国家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产生的, 但其活动的 内容存在较大区别, 因而由此活动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法律责任主 要是一种经济责任,而行政法律责任则是非经济性或者说主要是非经济性的。 (四)实现的方式不同 经济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经济制裁、 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 但以经济制裁和行政制裁 为主。民商事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民事制裁和刑事制裁,但以民事制裁为主。行政法律责 任的实现方式包括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 但以行政制裁为主。 其中行政制裁又可以分为行政 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 刑事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刑罚处罚和非刑罚处罚, 但以刑罚处罚 为主。 (五)追究责任的程序不同 经济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主要是行政诉讼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此外还包括行政复议、 国家赔偿等程序。 民商事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和仲裁程序等。 刑事法律责任 的追究程序主要是刑事诉讼。

『玖』 税收法律责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一)经济责任
所谓经济责任,是指对违反税法的行为人在强制其补偿国家经济损失的基础上给予的经济制裁。
追究经济责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
(1)罚款;
(2)加收滞纳金。所谓滞纳金,是指税务机关对违反税法的规定,不按期缴纳税款或未能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当事人加收的处罚。
(二)行政责任
所谓行政责任,是指对违反税法的当事人,由税务机关或由税务机关提请有关部门依照行政程序所给予的一种税务行政制裁。行政责任的追究一般以税务违法行为发生为前提,这种税务违法行为不一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对违反税法的当事人追究行政责任,通常是在运用经济制裁还不足以消除其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情况下采取的。
追究行政责任的方式具体有以下两种:
(1)行政处罚;
(2)行政处分。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对违反税法行为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的当事人或直接责任人所给予的刑事制裁。追究刑事责任以税务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为前提。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通常是由税务机关依法追究的,而刑事责任则是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是税收法律责任中最严厉的一种制裁措施。

热点内容
利用节假日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5-26 02:47:58 浏览:910
劳动法保护人群 发布:2025-05-26 02:33:44 浏览:966
98年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5-26 02:21:32 浏览:525
国际经济法法律渊源 发布:2025-05-26 02:20:49 浏览:65
世昌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26 02:09:37 浏览:637
法官读经典 发布:2025-05-26 02:03:17 浏览:999
岳心法官 发布:2025-05-26 01:58:21 浏览:983
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点 发布:2025-05-26 01:57:47 浏览:621
证券法律法规课件下载 发布:2025-05-26 01:57:18 浏览:597
湘农工法院 发布:2025-05-26 01:56:36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