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政府部门文件法律效力

政府部门文件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2-21 03:17:08

㈠ 行政法规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律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国务院推进改革开放,组织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行政法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一般仅仅是行政文书,对一定范围的人或事有约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约束力。

“规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经常出现但又并不局限于法律领域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规范性(即规定权利和义务)的、适用于不特定对象的各种文件。在非法律领域,“规范性文件”主要被用来指对某一群体具有纪律约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就将共产党的某些纪律性文件称为“规范性文件”。正因为“规范性文件”也用于法律之外的领域,因此有的国家机关或者学者有时会使用“法律规范性文件”或者“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来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规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会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具体到个案时还是会根据文件再套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则此时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1)政府部门文件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政府文件(各级司法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

“规范性文件”是在法律体系中数量可观、对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重大影响但其性质和地位却又不甚明确的一类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于这类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对效力等级的确定都只能在坚持法律体系统一性的前提下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予以推论。

正是基于这个指导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与规范性文件不加区分的做法是错误的,目前法理学教科书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等同于法律、将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等同于行政法规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决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的乱象,最可行的方法莫过于从宪法解释入手,将这些文件直接纳入现有法律体系的范畴。

当然,要将上述推论和方案真正付诸法律实践还有待于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㈡ 地方政府部门(比如教育厅、教育局等)出台的文件有法律效力吗这些文件属于何种性质

有法律效力。这些文件被称谓部门规范性文件(某些地方性法规已有这样的法定称谓),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位于我国法律体系的最底层。

一旦它们与法律、法规、规章抵触,将被宣告无效。但宣告无效必须由法定主体经法定程序来进行。一般可能是这些部门的本级政府或者其上级部门。法院也有可能因为这些文件违法而拒绝适用,使得这些文件在司法领域形同虚设。

地方政府部门依据这些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的话,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若文件违法,还可向复议机关一并要求审查这些文件的合法性。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是,也有权对这些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适用。

总之,包括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内的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是当今被实际适用最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但它们的合法性在整个实体法体系中是最低的,易受质疑。事实上,大量的政府部门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依据的正是这类文件。

看了你的问题补充,
首先,这份文件毫无疑问有法律效力。
其次,这份文件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见《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注意,这是一部地方政府规章,是《立法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比你提到的部门规范性文件高)。
再次,你要确定这部文件的没有效力的话,最好查找它的上位法,一旦它跟上位法抵触的话,那你的官司就赢了一半。之所以是一半,因为你还要依靠有权机关宣告它无效或者法院审查决定不适用这份文件。
最后,就这个案件而言,是一个合同纠纷案件而已。问题是你的学生当事人要解除合同,你最好先研究合同法里这部分的规定,合同法是法律,比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高多了。
最后的最后,你有问题再问我也可以。

㈢ 政府办公室文件 法律效力

1、政府办公室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当前这类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非常之多,例如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

2、政府办公室文件,虽然不是一种行政立法,但是一种与行政立法紧密联系的抽象行政行为。它介于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之间,一方面,它在形式上采用制定规范的形式,类似于行政立法;另一方面,它在功能上又是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而制定的,接近于行政执法,在二者之间发挥着一种桥梁和纽带作用。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具体贯彻执行法律、强化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说,在一定程度上,其他规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依据。

㈣ 市政府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市政府的文件不属于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回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答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法院审理案件依据是法律、法规。规章只是参考。文件就更谈不上了。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应运用法理。

㈤ 政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对于政府文件,如果依法作出的,政府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具体情况,请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㈥ 政府会议纪要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如果会议纪要仅仅作为记录会议情况之用,并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则不存在对外发生效力的问题。但是当前,区政府各部门,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园区管委会、镇、街道办事处等没有能够准确辨别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区别和差异,直接对外适用会议纪要指导和管理相关行政事务,将会议纪要作为依据制定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会议纪要签订各类协议,这实际上是以“会议纪要”之名,行“行政决定”、“行政指导”、“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等等之实,同时也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对此,应明确会议纪要的法律性质,细化会议纪要的效力范围、发布程序和形式;规范会议纪要记载事项转化适用的程序和流程;加强政府依法行政,严格行政公文的依法适用。


一、政府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对比


(一)会议纪要的含义和特点


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作为法定公文种类的政府会议纪要是根据政府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以及其他有关材料加工整理而成,主要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行政公文,是反映会议基本情况和精神的纪实性公文。其主要具有综合性、纪实性、概括性、备查性等特点。


1.综合性。会议纪要记载的内容不是会议内容一字不差的全部记录,而是会议记录员经过提炼、概括归纳后形成的结果。


2.纪实性。会议纪要必须是会议宗旨、基本精神和所议定事项的概要纪实,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和基本精神,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会议纪要内容。


3.概括性。会议纪要是对所有会议材料的概括、综合和提炼,以极为简洁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会议的内容和结论,既要反映与会者的一致意见,又可兼顾其他有价值的看法。


4.备查性。会议纪要对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分类别、分层次予以归纳、概括,使之成为条理清楚的记载,对会议内容的真实记录和全面概括,可以为之后的争议提供备查、参考。


(二)会议纪要与其他行政公文的区别


《条例》第8条中,一共规定了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决议、公报、意见、函、纪要等15个文种,单就这15种不同公文的具体格式、行文规则、发文程序等并未分门别类的具体规定,只是予以笼统地规定和说明。但就政府会议纪要的形式、内容和作用来讲,纪要与另外的14类公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1.会议纪要的内容和作用与其他公文不同。《条例》第8条第15款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从《条例》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并未对政府会议纪要的作用予以明确的规定,只说明了适用的情形;从其范围来看,政府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以会议讨论的事项和结果为主要内容,是对会议核心研讨内容的归纳整理和记录,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而其他公文的内容主要针对具体事项的详细全面的规定和记载。会议纪要的作用与其他公文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作用对象的不同:会议纪要的作用对象主要针对行政机关内部,具有在行政机关内部流通、备查的作用,不具有对外行政的效力。


2.会议纪要的适用范围与其他公文不同。就政府会议纪要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来讲,它不同于其他公文,是对政府各类会议的会议内容、议定事项和会议情况进行记载,有记录和待查看、进行传达会议精神的效用。从政府会议纪要的作用可以反推出会议纪要的适用对象是以参会的相关部门或者会议纪要记载事项所涉及的部门为主,其适用范围限于行政机关内部。而其他公文以对外公布并对特定或者不特定行政相对人发生效力为主,其适用范围以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为主,具有显著的对外性。如果政府会议纪要所记载的事项需要对外发生效力,那么相关部门应以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为依据,制作相应的公文对外公布。


3.会议纪要的形式要求和其他公文不同。《条例》对公文的格式予以较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但未能在对纪要法律属性准确辨别的基础上对纪要这类公文予以特别的说明,将纪要类公文和其他公文笼统地规定统一的格式规范和要求的做法有待商榷。在对外公布的公文上,行文格式要求应予以严格的规范和明确化,纪要类公文的对内性也应予以明确地指出,以避免将会议纪要内容直接对应于适用情形的发生。


二、政府会议纪要的法律性质分析


会议纪要虽然是法定公文的一种类型,但它与其他公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当前政府办公室以及各部门未能准确地区分会议纪要与其他公文的不同性质,因此,对政府会议纪要的性质做深入、明确的定位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府会议纪要的抽象性和抽象行政行为性


抽象性指对会议事项及内容做抽象、凝练的表达记载,并非一字不落的全部记录,这与会议记录有一定的区别。会议纪要记录内容的形成过程,不是对会议过程中所有话语的全部记录,会议纪要本身的“记载”功能也不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归纳、凝练和整合的过程。会议纪要中记载的关于某个事项的内容,不是解决该具体问题的详细流程和最终结论,而仅是处理某一具体问题的原则和办法。


抽象行政行为指由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单方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有四种形式: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就会议纪要的内容来讲,其记载的事项可能会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做出某种约束,也可能针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做出某项约束。但会议纪要在规范性、程序性、法定性方面来讲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四种形式并不相符。即使其记载的事项中部分涉及不特定行政相对人的部分权益,其本身也不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各项特征,需经过相关部门将会议纪要中的事项依法进行转化为有法律依据的行政行为,方能产生法律效力。所以会议纪要的形成不是抽象行政行为,其记载的事项也不能直接反复地适用于行政相对人,不具有普遍约束力,需将会议纪要内容转化成合同(协议)、规范性文件等,方可对行政相对人产生影响。


(二)政府会议纪要非具体行政行为性


具体行政行为,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人或事所采取具体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属于个人或组织,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从会议纪要所记载的内容和其本身的特点来看,会议纪要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征。因会议而形成的会议纪要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在会议纪要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对某些具体的行政事项进行讨论,并产生具有指导性、原则性的解决办法和方式,从表面上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有影响,但实际上还是需通过相关行政机关的转化才能对外产生效力。


(三)政府会议纪要的内部性


就会议的形成过程、记载内容和适用范围来讲,会议纪要具有内部性,即只在政府内部适用。会议纪要作为公文的一种,其适用于记载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应明确其内部性,即只在政府内部发生效力,不应直接对外发生效力。政府会议纪要记载的内容和事项是经过凝练和总结过的具有抽象性过程的内容,其对行政管理事务和行政相对人权益产生的影响应该只是具有原则性、指导性和抽象性的,并不能就此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或是直接对行政相对人进行适用。


综上所述,会议纪要只能对政府内部具有相应的约束力,这与其纪实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有很大关系。会议纪要以其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主要在行政机关内部产生效力,一是约束与会单位和机关根据会议精神和决定处理相关事项,二是如果与会单位没有按照会议议定的情况处理时可以有据可查。

㈦ 政府的红头文件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分析:地方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只要不与中央政府的大政方针冲突,并且无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就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红头文件属于行政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一旦同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律执行。公民对红头文件的合法性有异议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由法院审理文件的合法性,如果不合法的,法院可以要求发布文件的机关作出修改或者废除。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一并请求对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审查的,由行政行为案件管辖法院一并审查。

㈧ 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文件属于什么范畴,法律效力如何

按照法律效力来说,宪法最高,接下来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然后就是地方内性法规,,容在本省内是绝对有效的,下一级的条文公约一定不能违背上一级的内容。
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应该属于行政规章,属于行政立法,行政机关有没有立法权在法学界还有争论但这是事实存在的,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抽象行政行为。省级行政立法行为在本辖区内有效,他的上级行政机关也就是国务院可以撤销其立法,如果就该立法提起行政诉讼的话,司法机关是不能认定这个立法行为有没有效的,但是可以就其具体的行政行为作出撤销的判决。

㈨ 政府文件有法律效力么

具有法律效力

政府通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知照性公文。它所宣布的事项都是有关重大的、国内外关注的事项,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及其权护籂篙饺蕻祭戈熄恭陇力机关的威严。

公告的发文机关一般由级别较高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制发。包括某些法定机关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被授权的国务院部门如海关总署、新华通讯社、中国人民银行等。地方机关、基层单位、群众团体一般不宜制发公告。

公告的特点公开性宣布对象:公告是面向“国内外”公众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我国政府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这样的公告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国名酒和中国优质白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以便消费者认清名牌。

告知性内容的新闻性,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公告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的特点。

传播方式: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公告的发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

庄重性使用范围级别高,公告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领导机关,某些法定机关,如税务局、海关、铁路局、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等,有制发公告的权力。其他地方行政机关、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发布公告。

热点内容
24小时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25 15:13:16 浏览:691
优秀的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5-05-25 14:54:14 浏览:221
法院执行法官最怕什么 发布:2025-05-25 14:52:37 浏览:848
诉讼时效中止中级经济法 发布:2025-05-25 14:43:03 浏览:836
劳动法工龄休假 发布:2025-05-25 14:22:45 浏览:618
唐山中级法院招聘 发布:2025-05-25 14:16:53 浏览:144
司法与人情 发布:2025-05-25 14:09:19 浏览:604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体会 发布:2025-05-25 13:52:05 浏览:217
合同法解释无权处分 发布:2025-05-25 13:37:47 浏览:131
广西大学法律硕士英语复试真题 发布:2025-05-25 13:37:46 浏览: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