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干部法律知识读后笔记
㈠ 如何开展七五普法推进法治建设
应该从以下九方面做起,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守法。
1、落实国家机版关“谁执法权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2、健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依法办事制度。
3、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4、推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
5、推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6、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及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
7、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切实加强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9、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
㈡ 2020年七五普法:领导干部需要掌握的十四条法冶方式
2020年七五,普通领导干部需要拿我承诺的14条。法正方式应该是
㈢ 七五普法知识演讲稿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法律是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告诉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首先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公约,一个关于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如何进行合作、如何解决纠纷、如何建立秩序的社会公约,是一个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社会公约。既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废法行事,那么,即使为了追求良好的目的,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能违反法律。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视党纪国法,恣意践踏法律,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坏影响的案例,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胜枚举的在不经意间违法的事例吧:让未成年人进网吧是有可能被接受的,个人复印整本出版物也是理所当然的,诸如此类。再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每次过马路,我们是否都走斑马线?每次开车,我们是否都能做到不超速、不抢行?在我们很多人的思想中,遵守不遵守交通法规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或许正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违法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而在欧洲的一些城市交通状况非常好,少有交通违法事件发生。即便是在无人值守的交叉路口或没有“电子眼”监控的限速路段,汽车和行人各行其道,该停停,该走走,这一切完全出于一种自觉守法的习惯。在这些国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我们还相当缺乏这样的守法习惯。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说:“习惯具有法律的力量。”守法的习惯,必然会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人生!当“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深深烙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也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文章来源于易贤网http://www.ynpxrz.com/n912144c1405.aspx
㈣ 七五普法教育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叫普法教育读本的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由三个主要成长环境即家庭、学校、社会为背景,围绕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安全自护、行为规范、犯罪预防等方面的一个个话题向我们传授了自我保护、远离违法犯罪的法律和生活常识。
有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新闻说的是:福州市的“乞丐村”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20多个孩子没户口。下午三四点的“乞丐村”出租房外冷冷清清,大多数人都去乞讨了。有的孩子被关在矮小黑暗的房间里,有的孩子还不时传出哭声,还有一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捡废品。看完这个网站,我又看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主持的救助乞讨儿童公益微博。这个微博名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极大关注。
我看到读本中也有一篇跟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样,这篇文章叫“强迫乞讨要判刑”,佟老师说:“坏人把儿童作为赚钱的工具,采用恐吓、威胁、冻饿、打骂等方式胁迫儿童乞讨,甚至故意将儿童的身体打成残疾,故意使身体裸露等,利用儿童凄惨可怜的形象博得同情进行乞讨,这些不法分子对儿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今后,如果我们有看到乞讨儿童,我们要马上拔打110电话,寻求警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