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许经营人的法律责任谁承担
Ⅰ 商业特许经营的特许经营民事责任
《管理条例》对特许人违反规定所产生的行政责任规定较为详细,也涉及一定条件下的刑事责任,而对于民事责任规定较少。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内部民事责任问题,基本上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关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相关规定。#p#分页标题#e#
实践中,比较复杂的是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的外部民事责任问题,主要是被特许人经营过程中的消费者保护和侵权责任问题,这方面还缺乏完备的规制规则。《管理条例》第 11 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问题,此内部约定对第三人并没有法律效力。
一般认为,被特许人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主体,因此应确定被特许人承担对外民事责任的原则,特许人一般无需承担被许可人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但是,如果第三人能够证明其在交易时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被特许人系特许人之代理人,根据表见代理规则,特许人应承担对第三人的责任。如果特许人许可使用的经营资源存在瑕疵,导致第三人受损的,根据共同侵权规则,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Ⅱ 法律有没有规定,未经特许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
这个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要看当事人自己如何约定的。如果未经授权人同意,是不能转让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未经特许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被特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适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Ⅲ 在特许经营中与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特许经回营活动答,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Ⅳ 特许经营的双方有什么权利和义务
你好!特许经营有以下原则:
一.互惠互利原则: 特许经营必须以双方都获利为基础,单方有利或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失衡势必导致特许经营体系的瓦解。
二.规范化管理原则: 特许经营体系要求加盟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与特许人的相同,且其产品和质量标准也必须统一。
三.开放原则:发展特许经营应建立开放的市场环境,冲破行业、部门、区域、所有制等的限制。
Ⅳ 违反特许经营条例有哪些法律后果
违反商业特许经营哪一条应移交公安机关
违反商业特许经营应移交公安机关的情况,是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四章《法律责任》规定,如果涉及刑事责任或者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就应该移交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之一。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同时公安机关又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公安机关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因此《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第二十六条至第三十条有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因此需要移交公安机关。
相关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第二十六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许人利用广告实施欺骗、误导行为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被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并经查实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条
以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以特许经营名义从事传销行为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中国特许经营第一同学会:
违反商业特许经营哪一条应移交公安机关
违反商业特许经营应移交公安机关的情况,是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四章《法律责任》规定,如果涉及刑事责任或者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就应该移交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之一。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依法管理社会治安,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同时公安机关又依法侦查刑事案件,行使国家的司法权。公安机关的性质具有双重性,即既有行政性又有司法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因此《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第二十六条至第三十条有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因此需要移交公安机关。
相关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第二十六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特许人利用广告实施欺骗、误导行为的,依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
特许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被特许人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并经查实的,由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九条
以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以特许经营名义从事传销行为的,依照《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 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权威网络http://ke..com/link?url=AOpRfmAALXvtCpxJfpMQbn-T__--jyrD9Xaf2fn-T2Vye0n4BvBvU0nvMbxhZajFEKx_kgDv4_QAfaX7YlyWbftHItiZO3G4q
Ⅵ 被特许人将经营权承包给第三方,特许人收回经营权导致第三方失去经营权,第三方是否可以追究被特许人的法律
那要看第三方知不知道被特许人与特许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善意取得经营的话,那第三方就可以追究被特许人的法律责任,由被特许人赔偿其损失。
Ⅶ 什么是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权的利弊是什么
特许经营是特许经营权拥有者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允许被特许经营者有偿使用其名称、商标、专有技术、产品及运作管理经验等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业经营模式。
利:能够在实行集中控制的同时保持较小的规模,既可赚取合理利润,又不涉及高资本风险,更不必兼顾加盟商的日常琐事。
弊:对消费者来说,加盟商的频繁变更给他们带来的是疑惑,造成了特许人、现任加盟商和以往加盟商的之间的责任不清,相互推脱责任。
(7)被特许经营人的法律责任谁承担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特许经营的基本形式包括:直接特许--即特许者将特许经营权直接授予特许经营申请者。获得特许经营权的被特许者按照特许经营合同设立特许网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再行转让特许权。
分特许(区域特许)--即由特许者将在指定区域内的独家特许经营权授予被特许者,该被特许者可将特许经营权再授予其他申请者,也可由在该地区开设特许网点,从事经营活动。
被特许者要知道想要获得何种特许权。从规定可知被特许者获得区域特许可以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但特许者一般不轻易授予此种权利,除非被特许者有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挖掘潜力。
Ⅷ 关于特许经营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商业特许经营持续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特许人来说,商业特许经营具有不受资金限制,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扩张规模,塑造品牌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扩大规模,促进发展。但商业特许经营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法律风险,下面主要从信息披露方面分析商业特许经营的法律风险。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特许人未进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信息披露是特许人的法定义务。由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信息地位不对等,特许人真实、全面披露有关商业特许经营的信息,对保障被特许人的知情权,防止欺诈,维护双方交易安全公平尤为重要。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之日前30日以书面形式对被特许人进行信息披露。
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
1、行政法律责任: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定数额罚款;
2、民事法律责任:被特许人可以解除商业特许经营合同;
3、刑事法律责任:以商业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特许人信息披露不适当的法律风险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否则,特许人将面临行政罚款、特许经营合同解除的法律风险。
三、特许人未保存信息披露证据的法律风险
特许人对是否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具有举证责任,因此,若特许人只是口头披露,或者进行了书面披露但没有保存相关证据,特许人无法举证证明已经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将不得不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四、特许人信息披露中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风险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特许人应当披露的诸多信息中,很大部分属于特许人的商业秘密,这些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很可能给特许人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若特许人为保护商业秘密,不进行信息披露,将承担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风险。若特许人在信息披露中商业秘密保护不力,将严重影响特许体系的健康发展,给特许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特许人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商业秘密泄露的法律风险。
信息披露是特许人的法定义务,特许人应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并做好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平衡,防范法律风险的同时,完善商业特许经营体系,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Ⅸ 特许经营中特许人要为受许人承担责任吗
上海市新闵律师事务所王宗琦
何谓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依照现行《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简称“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根据该定义可见,特许经营本质上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之间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特许经营权许可使用基础上的包含商品买卖、租赁等在内的复杂的复合合同关系。
特许经营中,特许人是否要为受许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条例》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本人看法为:以特许人不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原则,以承担责任为例外。
一、特许人不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原则
(一)从法理角度而言
特许关系中,特许人与受许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法律主体,组织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产权状况独立等等,双方只不过“为了同一个目标”即统一经营模式而“走到一起来了”
,两者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总分公司关系。况且,合同具有相对性,受许人自身对外经营产生的问题当然不能由特许人来承担,除非特许人自愿承担。
(二)从我国通行做法来看1、对外责任的承担有约定从约定
现行《条例》中有一条就是特许经营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赔偿责任的承担问题,《条例》把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授权给了特许双方自由约定。现实中,几乎没有特许人要主动为受许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出现。在一般情况下,特许人对受许人出现的问题不会漠不关心、坐视不管,特许人往往都设有处理投诉、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门,但这种处理仅仅是出于维护品牌、维护企业形象的需要,类似于保险公司的“通融赔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承担责任。2、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鉴于特许人与受许人彼此独立,在双方没有约定对外责任承担的情形下,司法实践在解决特许经营外部责任时,还是以传统的自己责任为原则。如果一味要求特许人为受许人承担对外责任,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总分公司的关系,特许经营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所以,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也是有道理的。
二、特许人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例外
特许双方虽然各自独立,但在统一装潢、统一形象的外在包装下,往往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一家人”。如果特许人不对消费者以明示或提醒,受许人不对权属声明以明确标注的情况下,特许人很有可能要为受许人“埋单”。本人以案例说明如下:
一家洗衣公司从事特许经营,旗下在上海有很多加盟店。其中一家加盟店给客户有偿发放了洗衣卡,后来这家加盟店关门。客户持卡到自认为的“总店”讨说法时才被告知,这是加盟店自己发放的洗衣卡,与总店没有关系。客户大呼上当。
后来仔细观察这些洗衣卡时才发现,卡上标注的企业名称全部是特许人的,受许人的名称只字未现,更别提类似“每家加盟店独立拥有和运营”等权属说明的存在了。而且,卡背面还赫然印着特许人的电话号码等等。
本人的观点是,即使这些卡事实上是加盟店而非特许人所发,但从卡上丝毫看不出特许经营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就是特许人所发放的。此时,加盟店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表见代理,也即客户有理由相信这些卡就是特许人发放,因此,加盟店发卡的行为后果应当由特许人来承担。
三、区分加盟店和直营店的方法
(一)看名称或标注
一般情况下,门店的门头、灯箱、招牌等处会写明其是XX加盟店(或独立拥有和运营等)或XX公司第几分公司,消费者应看清这些标注,做到心中有数。写明XX公司第几分公司的,其总公司就是XX公司,这是直营连锁;写明XX加盟店的,这是特许经营,加盟店独立承担责任。
(二)看营业执照
加盟店营业执照上的名字就是加盟店自己的名字,没有总店的名字,其性质要么是法人如XX公司,要么是非法人的个人独资企业如XX事务所。而直营店的营业执照上则是总店的名称,并注明其是总店的第几分公司或分部。因此,消费者只要留意一下营业执照,就可以轻松判断门店到底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
总之,特许经营中特许人是否要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的问题,目前是按照上述介绍操作的。当然,也不能排除以后的立法或司法明确要求特许人承担责任,实行国外的代负制。
Ⅹ 什么是加盟商他有什么法律责任
加盟商是指在 连锁加盟的模式下,接受总部的品牌与技术指导的一方。加盟在法律上称为特许经营,加盟商是被特许经营的一方,其应当根据与特许人的合同约定开展经营活动和支付相应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