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转发免责声明法律责任
❶ 网络交易平台免责声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不过要看免责的内容,如合情合理则可以免责
❷ 在网上发表、分享别人的文章要不要承担责任
只要说明是转发和分享,也没有任何赢利的可能,一般没有作者会追究回责任。网上文章本来答就是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越好。
但如果内容是谣言,要承担传谣责任;如果内容违规,要承担违规责任;如果内容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
❸ 转载带有免责声明的网站上的文章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就是说你侵权了,对方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吗
看对方是否追究你的责任5idf.com
❹ 网上的这种免责声明具有法律效应吗
根据知识产权法,使用他人享有知识产权的材料用于学习的可以不向权利内人支付使用费容,但是这种学习应该是有范围性的,比如学校,或者某场研讨会,像这种所谓的声明,虽然这样写,但是实质上就是不经权利人允许传播了作品,因为网络是无法控制的,权利人真要深究还是能追究责任的
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本人帖子上已经做出声明如有问题本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声明当然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否则谁都可以发一个免责声明,然后在网上散布各种言论,如内果容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符合了刑法分则罪名的构成要件,仅仅因为一个免责声明就不追究法律责任,那么还要刑法干什么用呢……
❻ 转载网上的虚假信息,我要负法律责任吗
那要看虚假信息是否造成严重后果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法规,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和网络安全问题作出了一些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对有害信息的传播作出了管理规定。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站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这是人们引用的惟一法律条款。
❼ 如果网上有一条谣言信息。我转发了,可是我不知道是谣言。给别人带来了伤害。这种情况下我要付法律责任吗
如果有法庭愿意采纳的证据,证明别人的伤害的直接或者间接来源,是你的账号上贴出来回的那条信息答。当然第一条是你说的那个别人或者检察院向法院起诉你,第二条就我上面那句话。 两条成立,那么法院会来决定你应该承担多少责任。 不然就没事,
你问的是法律,我说的也是法律。
人情上来说,你可以好好去道歉之类的。这个你自己看着办,别人至少陌生人帮你不了
❽ 请问网上的免责声明有法律效力吗
这种网上的免责声明是无效的。
不管他说自己是智障或是联系原作者都没用,是无效的声明。
“先授权、后使用”这是著作权法基本的原则,所以一切未经授权的刊载理论上都是侵权的,无论声明与否。
很多人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常常认为,从网络上可以自由下载的东西就是免费的,可以任意使用。
事实上,此类“来自互联网”式的免责声明在法律上毫无意义。
这是因为,《著作权法》上的“表明作品来源”,并非使用者获取他人作品的大致环境和场所,而是要表明作品与原创作者的渊源,即不能侵犯作品的署名权。
因此,在网络上使用他人影视作品及其字幕等构成作品的资源时,要标明相关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不能任意侵犯作者的署名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8)网上转发免责声明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次修正)于(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获得通过)。
2012年3月31日,国家版权局在官方网站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侵犯著作权的赔偿标准从原来的50万元上限提高到100万元,并明确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摄制权,即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❾ 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传播谣言要负什么责任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的入罪标准。
也就是说在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软件上传播诽谤他人的消息,当点击量与转发次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被认定为诽谤罪。根据我国《刑法》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资料:
光凭法条的原文想必不少人还是对此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以下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条新增法条的主要内容 。
例:某网民为了增加自己微信公众号的点击量,故意编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消息,并大肆在微信朋友圈上传播,造成该地区人们出现恐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该网民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编造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假消息,符合法条中所述“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然后其又在微信上大肆传播,满足“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这两个行为已经具有构成犯罪的主观条件,再加之其传播的消息造成了该地区人们的恐慌,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满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该网民已经构成了犯罪,将受到相关的处罚。
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谣言行为的同时,警方希望广大网民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增强自律意识、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言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为社会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清朗的网络环境。
❿ 网站转载了不实信息,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网站说法不对。网站转载不实消息,经过通知后,有义务删除,若经过权利人通知仍不删除的,再通知后产生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即:经过通知删除而没有删除的网站,和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