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害死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⑴ 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所谓名誉是对特定民事主体的品德、才干、信誉、商誉、资历、声望、形象等方面的社会性评价。要准确判断他人是否对自己的名誉构成了侵权,您需要了解以下知识:1.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包括侮辱和诽谤。侮辱,即通过文字、语言、图片公然辱骂、羞辱他人;诽谤,即故意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2.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这是名誉侵权的结果要件,必须存在这一损害后果。因此,只有导致这种评价降低,才构成侵害名誉权。3.是否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判断标准,只要针对他人的诽谤和侮辱性内容已经为第三人知道或者可能知道,即已经公开或者可能被公众所知,就可以推定出他人的名誉权因此遭受到了损害。这里的可能被公众所知是指虽然无法证明该诽谤和侮辱性内容已经被第三人知晓但根据其所发布平台、发生场合的开放性、传播性足以使第三人知道。因此,在网上发布侮辱他人的言论构成名誉侵权。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⑵ 舆论杀人谁将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上没有舆论杀人一说。如果一个人出于舆论压力而自杀,性质只能内是自杀,而不是容他杀,舆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当然,如果其他人侮辱、诽谤一个人形成的舆论压力,造成该人死亡的,可以以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并要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⑶ 发表不当言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表不当言论要看是什么样的不当言论,如果是造谣诽谤这种比较严重的不当言论的话,还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如果要是那些比较不影响他人不触犯法律的不当言论,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就像是贺军翔在采访中说自己希望下一胎能够生一个儿子,如果要是生不了儿子的话,他是不想要那个孩子的。这个不当言论虽然也比较过分,但是不是特别严重的,没有触犯什么法律,所以他是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不过贺军翔这一番言论还是让一些网友非常愤怒的,因为网友觉得男女平等,怎么这个孩子如果不是男孩子,你就不想要你的亲生孩子了吗?大家都对贺军翔重男轻女,这一点是比较愤怒的。
而且现在我国的一些女性也开始要求自己的权益了。对于这种重男轻女的明星,肯定是要抵制他们的。所以贺军翔才对自己的不当言论发表了道歉声明。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自己的言行有可能就会给别人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⑷ 网络上散布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要根据散步的谣言内容以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是需要承担民事、行政还是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一百零一条 名誉权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二十条 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行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百四十三条 诬告陷害罪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⑸ 在网上传谣言,网暴他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网上传谣言,网暴他人,都是需要承担相对的法律责任。而且会根据实际情况,而产生相对的法律责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现有一些人在网上传谣言,并且网暴他人。从而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的做法是令我们比较反感的,而且与此同时也希望这些在网上传谣言网暴他人的人,能够做出相对的改变。
三、网暴他人的后果。
关于网暴他人的事情,在这里就不需要介绍,我们就会知道相对应的后果。很多人在不经意间,通过网暴他人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一定的快感。但是被网暴的受害者,却因为承受不住网络的舆论,而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从而让自己做出一些比较极端的事情。因此网暴他人的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不传谣不网暴的人。
⑹ 网络谣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在网络上造谣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违反治安管理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⑺ 网络暴力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法律分析:网络暴力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网络暴力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要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的,按诽谤罪、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⑻ 作为网络诽谤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网络诽谤案件责任者赔偿,一般来说,法庭在估算书面诽谤赔偿额时,考虑的回重要因素是读到有关诽答谤言论的人有多少。也就是说,读到有关诽谤言论的人越多,起诉人的名誉损失越大,被起诉者须赔偿的款额也就越高。网页、公告板的浏览人次则是多少人阅读到有关网络诽谤言论的指标。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多次发送淫秽等信息的,偷窥、偷拍、散布他人隐私的,要处以拘留或罚款。如果侵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则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侮辱罪、诽谤罪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诉讼的诽谤案件一般是自诉案件,被诽谤者告诉了才有可能受理,如果当事一方不起诉,则听任其处置。当事一方有权利诉讼人的范围确定,也可比照一般诽谤诉讼案件进行。
⑼ 你认为舆论“杀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吗
披露的信息、爆料或者所谓的“案件”必须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没有经过核实的。媒体或者网络如果报道的、披露的信息是真实的,构不成舆论杀人。媒体或者网络的报道、披露的虚假信息和内容必须是公开的,大范围的。媒体或者网络向有关部门的举报、检举揭发等内容,如果没有大面积的公开,也构不成“舆论杀人”。
⑽ 网络暴力让人自杀身亡,这些发言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已经成熟的法律,在不同的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才需要结合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加以修改,目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网络暴力而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的行为并没有明确法律责任,虽然从情感和道德层面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只要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予以定罪,严格来说就不是违法犯罪行为,所以说为了遭受的网络暴力而自杀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显而易见,网络暴力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会已然存在,在相关的法律条款出台之前恐怕难以震慑诸如此类的恶劣行径,但是在酿成惨剧之前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付出生命的代价,毕竟网络作为虚拟的空间没有必要作为生活的全部,只有懂得自我保护才能在网络和生活中避免遭受各种形式的霸凌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