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网络散播政治谣言的法律责任

网络散播政治谣言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8-15 05:34:01

① 造谣是非触犯哪条法律

严重的会构成犯罪,触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不构成犯罪的,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会受到拘留或罚款的处罚。
法律分析
恶意造谣诽谤侵犯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当事人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则涉嫌触犯诽谤罪。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食品谣言防不胜防;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从众心理加速传播。网络谣言尤其是网络政治谣言由于真伪难辨、蛊惑性强,容易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政局失稳。许多国家把打击网络政治谣言作为谣言治理的重要内容,综合施策、严厉打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十六、 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② 2万亿“同号钞”造谣者,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在网络上编造谎言。以虚构事实或其他非法手段,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构成民事法管辖范围内的侵权行为。对于这一行为具体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需要从行为人行为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通常流言多见于侵犯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

现在网上流传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疑似因私印‘同号钞’2万亿。”央行严厉谴责,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不是官网发出通知,网民一定以为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对于受害者是多大的伤害,还好现在有法律的存在,谣言已经不攻自破,那么随意散播造谣属于什么罪,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网络造谣属于什么罪

网络造谣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需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在网络上编造谎言。以虚构事实或其他非法手段,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构成民事法管辖范围内的侵权行为。对于这一行为具体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需要从行为人行为的具体内容来分析,通常流言多见于侵犯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

二、行政责任。

造人不能构成刑事责任的,应负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刑事责任。

1.捏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规定:捏造险情.疫情.灾情.警情,通过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传播,明知是以上所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诽谤罪:

因特网环境下,网络诽谤案件日益增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构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③ 恶意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导致他人名义受损,法律是怎样定罪的

涉嫌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3)网络散播政治谣言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诽谤罪的举证责任

1、自诉案件证明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这是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对这点在法学界是普遍认同的;同时也是《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犯罪的责任,不应自证其罪。

2、对于刑事诽谤罪中所散布事实的真实与否的举证责任,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未作规定。按照法理上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在法律要件事实存否不明的情形下,如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发生法律要件事实(作为诽谤罪来讲,就是控诉方要求追究诽谤罪权利形成所须具备的该罪构成要件事实;所须要件齐备,追究权形成),由主张权利存在的人负举证责任。

而当该法律要件事实属于权利妨害、权利受制(如被告人主张自诉人追究诽谤罪的权利不成立,就属于妨害、制约追究权成立的情况)或权利消失的法律事实时,则由主张权利不存在的人负举证责任。

被告人把真实作为对其诽谤指控的抗辩理由,被告人主张对其指控的诽谤罪不成立,其就应证明所散布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④ 传谣造谣者负什么法律责任

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胡尺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2、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枯困悄信息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尺碰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对个人进行造谣诽谤的,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1、诽谤涉嫌侵害他人名誉权,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2、造谣诽谤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春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3、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裤森高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没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⑤ 在五十人以上的群里,恶意散布谣言,中伤他人人恪的词语,文字,法律有规定吗

1. 在我国,如果在五十人以上的群体中散布谣言或中伤他人,是受到法律规定的。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3. 如果诽谤行为手段恶劣、后果严重、影响大,如导致他人精神受到严重刺激、自杀或自伤等后果,或影响范围广泛,将被视为情节严重。
4. 此外,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也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5. 因此,对于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诽谤或中伤他人的行为,被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有权追究散布者的法律责任。
6. 在实践中,一些知名人士和公众人物也因遭受网络谣言和诽谤而采取了法律手段,如汪峰的女友森林北、篮球运动员朱芳雨等,他们都成功追究了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7. 总之,任何在群体中散布谣言、诽谤或中伤他人的行为,都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大家应该在网络上保持理智和客观,不传播不实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热点内容
深圳市劳动法对癌症病人 发布:2025-08-15 06:59:53 浏览:616
中国制定民法典内容 发布:2025-08-15 06:59:19 浏览:977
宁夏司法厅李振国 发布:2025-08-15 06:59:06 浏览:91
民事诉讼法第250条释义 发布:2025-08-15 06:58:26 浏览:289
司法外事管理 发布:2025-08-15 06:54:47 浏览:727
深圳市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15 06:54:40 浏览:967
经济法概论史际春 发布:2025-08-15 06:54:33 浏览:332
法规学习板报 发布:2025-08-15 06:53:10 浏览:71
劳动法贿赂 发布:2025-08-15 06:42:23 浏览:539
经典经济法真实案例 发布:2025-08-15 06:42:14 浏览: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