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特许合同中无权许可的法律责任

特许合同中无权许可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3-22 02:18:02

⑴ 商业特许经营的特许经营民事责任

《管理条例》对特许人违反规定所产生的行政责任规定较为详细,也涉及一定条件下的刑事责任,而对于民事责任规定较少。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内部民事责任问题,基本上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关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相关规定。#p#分页标题#e#
实践中,比较复杂的是特许人与被特许人的外部民事责任问题,主要是被特许人经营过程中的消费者保护和侵权责任问题,这方面还缺乏完备的规制规则。《管理条例》第 11 条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约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赔偿责任的承担问题,此内部约定对第三人并没有法律效力
一般认为,被特许人是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主体,因此应确定被特许人承担对外民事责任的原则,特许人一般无需承担被许可人对第三人的民事责任。但是,如果第三人能够证明其在交易时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被特许人系特许人之代理人,根据表见代理规则,特许人应承担对第三人的责任。如果特许人许可使用的经营资源存在瑕疵,导致第三人受损的,根据共同侵权规则,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⑵ 在特许经营中与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特许经回营活动答,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
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作为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第四条 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全国范围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商务主管部门举报。商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⑶ 关于特许经营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下,商业特许经营持续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特许人来说,商业特许经营具有不受资金限制,可以低成本地迅速扩张规模,塑造品牌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业特许经营扩大规模,促进发展。但商业特许经营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法律风险,下面主要从信息披露方面分析商业特许经营的法律风险。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特许人未进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
信息披露是特许人的法定义务。由于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信息地位不对等,特许人真实、全面披露有关商业特许经营的信息,对保障被特许人的知情权,防止欺诈,维护双方交易安全公平尤为重要。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之日前30日以书面形式对被特许人进行信息披露。
特许人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

1、行政法律责任: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一定数额罚款;

2、民事法律责任:被特许人可以解除商业特许经营合同;

3、刑事法律责任:以商业特许经营名义骗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特许人信息披露不适当的法律风险
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隐瞒有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否则,特许人将面临行政罚款、特许经营合同解除的法律风险。

三、特许人未保存信息披露证据的法律风险
特许人对是否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具有举证责任,因此,若特许人只是口头披露,或者进行了书面披露但没有保存相关证据,特许人无法举证证明已经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将不得不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四、特许人信息披露中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风险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特许人应当披露的诸多信息中,很大部分属于特许人的商业秘密,这些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很可能给特许人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若特许人为保护商业秘密,不进行信息披露,将承担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风险。若特许人在信息披露中商业秘密保护不力,将严重影响特许体系的健康发展,给特许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特许人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应注意防范商业秘密泄露的法律风险。
信息披露是特许人的法定义务,特许人应真实、准确、完整地进行信息披露,并做好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平衡,防范法律风险的同时,完善商业特许经营体系,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⑷ 因特许经营协议发生纠纷,是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

如果协议中没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就不是行政诉讼。可参考下面的案例及分析:
案情简介:2004年9月15日,辉县市新陵公路建设指挥部(“甲方”)与河南省万通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乙方”)签订《关于投建经营辉县上八里至山西省省界公路项目的协议书》(“协议书”)。根据该协议书,乙方出资设立的河南新陵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新陵公司”)负责承担新陵公路15公里道路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及经营管理,经营年限按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经营期满后交于辉县市交通行政部门。甲方责任为协助乙方办理项目投资、建设、经营等相关手续等;同时约定违约方赔偿另一方的经济损失。2007年,该项目建设完成,完成投资12600万元,具备通车条件,并获得河南省发改委批准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后新陵公司认为辉县市政府没有履行“路段两端的接线等相关问题的协调工作”,致使新陵公司所修路桥为断头路无法通行,从而新陵公司在协议书项下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新陵公司遂向河南省高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辉县市政府回购项目并支付新陵公司就该项目的融资本息及相应罚息。辉县市政府提交答辩状期间对案件管辖权提出异议,认为涉案合同实为政府特许经营协议,根据修订后的行诉法规定应作为行政诉讼,本案应移交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河南省高院裁定驳回管辖权异议,后辉县市政府上诉至最高院,最高院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裁判观点一审法院河南省高院认为,协议书中对案涉项目的融资、收益及双方责任、违约责任等事项的约定系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新陵公司因履行该合同产生纠纷向该院提起诉讼,该院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二审法院最高院认为,案涉协议书系典型BOT模式政府特许经营协议,该项目具有营利性,协议书系辉县市政府作为合同主体与新陵公司的意思自治及平等协商一致的合意表达,协议书未仅就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事项本身进行约定,涉及相关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等其他内容为合同履行行为之一,属于合同的组成部分,不能决定案涉合同的性质。从协议书的目的、职责、主体、行为、内容等方面看,其具有明显的民商事法律关系性质,应当定性为民商事合同,不属于行诉法修订及司法解释中的行政协议范畴。
河南省高院以及最高院均从民商事合同主体平等性以及意思自治角度对涉案政府特许经营协议予以分析,从而将涉案合同界定为民商事合同。

⑸ 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约定有哪些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2条规定:特许人和受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受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3条规定:特许经营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限应当不少于3年。但是,受许人同意的除外。特许人和受许人续签特许经营合同的,不适用前款规定。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特许人应当向受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并按照约定的内容和方式为受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特许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6条规定:特许人要求受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受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7条规定:特许人向受许人收取的推广、宣传费用,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推广、宣传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当及时向受许人披露。特许人在推广、宣传活动中,不得有欺骗、误导的行为,其发布的广告中不得含有宣传受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收益的内容。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8条规定:未经特许人同意,受许人不得向他人转让特许经营权。受许人不得向他人泄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特许人的商业秘密。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特许人应当每年第一季度将其上一季度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的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⑹ 没有特许经营许可证签订的合同有效吗

法律分析:合同并未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且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一致,根据相关规定,此买卖合同有效成立。一方并没进行注册登记就擅自生产销售,只是违反了工商部门的相关规定,其行为应依法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或制裁。但是买卖合同依然有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⑺ 无注册商标特许经营合同效力是什么呢,怎么算

我国商标法第四十条对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作了明确规定,即“商标注册人可以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对于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商标法则未规定。在实践中,涉及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案件并不少见,比如“小肥羊”火锅店连锁加盟、 “NIKE”涉外定牌生产以及最近颇具影响的“嘉裕长城”葡萄酒侵杈等案件。以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是否具备法律效力为争论焦点的纠纷也显现出冰山一角,比如“土掉渣”烧饼店特许经营、 “名扬天下”酒许可销售等案件。笔者认为,商标使用许可本质上属于合同关系,同时也受商标法律法规的调整。由于商标法对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既未明确允许也未明确禁止,根据私法领域“法无明文禁止即允许”和“意思自治”的原则,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主体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合同标的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主体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况下,应当认定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具备法律效力。认识误区: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使用许可无效
商标法第五个千条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商标法所称商品同样适用于服务,下同。)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规定了普通注册商标的禁用权,即他人未经允许不得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商标注册人的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标识;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及相关司法解释则将注册驰名商标的禁用权扩大到不相同、不类似商品。正因如此,理论界存在注册商标的专用权范围小于禁用权范围的说法。那么,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扩大到禁用权范围)的商标使用许可法律效力如何呢?
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使用许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超出核准的注册商标的范围,许可他人使用与注册商标不相同但近似的商标。郑成思教授认为,注册商标权人虽有权禁止他人使用“近似”标识,但注册商标权人自己却无权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该“近似”标识,否则属于违反商标法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行为。”,品范围,许可他人将注册商标使用在类似但不相同的商品上。在 1995年“凌”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案中,注册商标“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元宵心子”,而商标注册人在商标许可合同中擅自将核定的商品改为“元宵”。国家王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简称商标局)认为,商标注册人许可他人在”元宵”商品上使用“凌”商标,已超越了其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限,因此其许可不具备法律效力。
笔者认为,郑成思教授和商标局所言“近似”标识以及“元宵”商品上的“凌”商标均为注册商标意义上的商标,其原意在于说明商标注册人无权将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作为注册商标许可给他人使用。如果简单地认为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使用许可一概无效,则是对上述原意的误解或曲解,走进了认识误区。
事实上,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不再属于注册商标,而是落入未注册商标的范畴。如果商标注册人将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作为注册商标使用,则构成违反商标法规定自行改变注册商标或冒充注册商标的行为;如果作为注册商标许可给他人使用,则该许可因违反商标法上述强制性规定而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法律并不禁止商标注册人将超出注册商标专用权范围的商标作为未注册商标使用或许可给他人使用。
二,现实需求:商标的生命在于使用
“商标的生命在于使用,保护商标权的根本精髓在于保护合法的使用。”未注册商标的使用以及许可使用,体现了我国商标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立法宗旨,也反映出市场的现实需求。
当前,商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而我国商标申请量急剧增加,商标注册程序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一旦遭遇异议、驳回、复审甚至行政诉讼,商标注册申请周期则更加漫长。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未注册商标的使用以及许可使用成为众多商家的现实需求。
此外,通过使用的未注册商标承载着一定的商誉和市场价值。经过使用达到一定知名度的未注册商标(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以及未注册驰名商标由于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市场竞争中占有认牌购物的优势,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注册驰名商标的商誉和市场价值也可能延伸至相关商品上的未注册普通商标。在资讯发达的今天,通过适当的营销策略宣传推广,未注册普通商标(特别是具有较高内在显著性的商标)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知名商标。为充分利用商标承载的商誉和市场价值,商家对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有着现实需求。
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通常包括商标许可销售、特许经营和定牌生产(OEM)等方式。就特许经营而言,原国内贸易部1997年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试行)第六条规定特许经营的特许人必须具有“注册商标”,而商务部2004年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七条则取而代之地规定特许经营的特许人应当拥有“有权许可他人使用的商标”。笔者理解,经修改后的“有权许可他人使用的商标”包括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即,未注册商标也可以合法地作为特许经营权的组成部分。
三、立法技术:商标法“注册登记”原则的体现
为体现“注册登记”原则,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许多地方仅规定了注册商标,而没有涉及未注册商标。比如,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转让注册商标时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相同或近似的注册商标应当一并转让,但是并未涉及处于申请状态的未注册商标。此时,考虑到“注册登记”原则和立法技术,商标法显然不能明确规定未注册商标应一并转让,以免“赋予未注册商标与注册商标同等的法律地位,破坏了整个商标注册生效制度的完整性。”在实践中,商标局一般建议处于申请状态的相同或近似的未注册商标一并转让。”再比如,商标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商标许可人是“商标注册人”,那么注册商标的被许可人是否有权再许可呢?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立法技术以及一般法学原理,商标被许可人是有权进行再许可的。目前的实践中,商标被许可人还可以将注册商标使用再许可合同向商标局备案。
同理,商标法第四十条没有明确规定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也是为了体现商标法的“注册登记”原则而作出的立法技术处理。“注册登记”原则并不排斥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2003年,某电脑公司经“energy及击图形”商标(处在驳回复审阶段的未注册商标)申请人的许可在扫描仪商品包装上使用该商标。江苏省工商局认为“energy及图形”标志在我国未获准注册,该电脑公司获准可以使用该标志,但不能标注注册标记。商标局在此案的批复中认定该电脑公司加注注册标记的行为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笔者赞同江苏省工商局的观点,同时也注意到商标局对本案有别于以前案例的认定。在前述“凌”注册商标案中,商标局认定商标注册人超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权限许可他人使用注册商标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本案中,商标局对未注册商标许可使用并未作出否定性认定。
四、司法实践:承认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法律效力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不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主体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法院一般都认定合同有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0年曾发文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将未注册的商标许可他人使用,如果被许可方对商标未注册这一事实是明知的,签约时并不存在欺诈行为,也不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该合同应确认为有效。”2005年7月,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涉及未注册商标的定牌生产协议履行期限虽前后跨越“XINSHENGFENG拼音及刀图形”商标注册申请公告期与商标核;隹注册两个阶段,但法律、行政法规对未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并无限制的规定,故该份协议合法有效。” 2006年6月,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判决,涉及“土掉渣”未注册商标的特许经营合同合法有效。
“名扬天下”酒许可销售案也直接涉及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法律效力问题。2005年4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行政判决,认定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五粮液集团)提出注册申请的“名扬天下”商标属于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据媒体报道,在“名扬天下”商标提出注册申请之前以及其后商标申请、驳回复审期间,五粮液集团、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五粮液公司)及四川名扬天下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公司)之间就“名扬天下”酒分别签订了商标独占使用许可销售合同及总经销协议。在“名扬天下”商标被“喊停”的情况下,五粮液公司与四川公司却隐瞒事实真相,与甘肃名扬天下酒业销售有限公司 (简称甘肃公司)签订北方13省总经销合同。其后,甘肃公司与兰州名扬天下酒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兰州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兰州公司发现“名扬天下”被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认定为违法商标后,将甘肃公司、四川公司、五粮液公司告上法庭。2006年3月,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四川公司与五粮液公司应就其故意违法导致甘肃公司与兰州公司签订的合同及补充协议无效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006年8月,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裁定该案发回重审。笔者认为,本案涉及的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既然“名扬天下”商标被认定违反了商标法第十条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强制性规定,那么,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涉及“名扬天下”商标的使用许可合同就应当被认定为无效。在此,导致“名扬天下”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无效的原因并非因为“名扬天下”是未注册商标,而是因为“名扬天下”商标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换言之,法律并不禁止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
五、结论与建议
未注册商标的使用许可已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也完全符合商标法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宗旨。虽然现有商标法对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法律效力问题并未明确规定,但综合考虑商标法的立法宗旨、立法技术以及法学理论、现实的市场需求等因素,未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法律效力应当予以认可。
另一方面,被许可的未注册商标可能侵犯第三人的合法权利,或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因此,商标许可人应合法、诚信地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未注册商标,尽量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切不可抱有“擦边球”、 “搭便车”心理。就商标被许可人而言,在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前应做好审慎调查,了解商标许可人的资质、信用等信息,并审查被许可的未注册商标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同时,建议在商标许可合同中明确约定商标许可人的责任,以保证被许可人向第三人赔偿后有权依据商标许可合同向商标许可人追偿。

⑻ 特许经营所涉及的法律包括哪几类

基本法律和特许经营专门法律。基本法律是指除特许经营专门法律以外的与特许回经营有关的所答有法律,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劳动法、行业专门法律、其他专门法律、程序性法律。特许经营中的专门法律是指对特许经营直接作出规定的法律,一般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为特许经营专门作出的法律,内容仅限于特许经营。比如,马来西亚的特许经营法。

二是在其他法律当中有针对特许经营的特别规定。如澳大利亚在贸易实践法当中补充的特许经营行为准则。特许经营与法律的关系密切,特许经营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从商业角度而言,特许经营是一种商业模式,是经营资源的组合与运营,从法律角度而言,特许经营就是特许经营权的许可使用,是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关系和合同关系。特许经营主要是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的应用,也包括特许经营的单行法规,以及产品质量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特许经营是建立在现代民商法基础之上的现代商业模式。没有系统的民商法作为支撑,特许经营就不可能存在。

⑼ 无特许经营权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

不影响效力

⑽ 特许经营中特许人要为受许人承担责任吗

上海市新闵律师事务所王宗琦
何谓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依照现行《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简称“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根据该定义可见,特许经营本质上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之间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特许经营权许可使用基础上的包含商品买卖、租赁等在内的复杂的复合合同关系。
特许经营中,特许人是否要为受许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条例》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规定,本人看法为:以特许人不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原则,以承担责任为例外。
一、特许人不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原则
(一)从法理角度而言
特许关系中,特许人与受许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法律主体,组织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产权状况独立等等,双方只不过“为了同一个目标”即统一经营模式而“走到一起来了”
,两者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总分公司关系。况且,合同具有相对性,受许人自身对外经营产生的问题当然不能由特许人来承担,除非特许人自愿承担。
(二)从我国通行做法来看1、对外责任的承担有约定从约定
现行《条例》中有一条就是特许经营中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赔偿责任的承担问题,《条例》把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授权给了特许双方自由约定。现实中,几乎没有特许人要主动为受许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出现。在一般情况下,特许人对受许人出现的问题不会漠不关心、坐视不管,特许人往往都设有处理投诉、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门,但这种处理仅仅是出于维护品牌、维护企业形象的需要,类似于保险公司的“通融赔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承担责任。2、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不承担责任
鉴于特许人与受许人彼此独立,在双方没有约定对外责任承担的情形下,司法实践在解决特许经营外部责任时,还是以传统的自己责任为原则。如果一味要求特许人为受许人承担对外责任,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总分公司的关系,特许经营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所以,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也是有道理的。
二、特许人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为例外
特许双方虽然各自独立,但在统一装潢、统一形象的外在包装下,往往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一家人”。如果特许人不对消费者以明示或提醒,受许人不对权属声明以明确标注的情况下,特许人很有可能要为受许人“埋单”。本人以案例说明如下:
一家洗衣公司从事特许经营,旗下在上海有很多加盟店。其中一家加盟店给客户有偿发放了洗衣卡,后来这家加盟店关门。客户持卡到自认为的“总店”讨说法时才被告知,这是加盟店自己发放的洗衣卡,与总店没有关系。客户大呼上当。
后来仔细观察这些洗衣卡时才发现,卡上标注的企业名称全部是特许人的,受许人的名称只字未现,更别提类似“每家加盟店独立拥有和运营”等权属说明的存在了。而且,卡背面还赫然印着特许人的电话号码等等。
本人的观点是,即使这些卡事实上是加盟店而非特许人所发,但从卡上丝毫看不出特许经营的痕迹,给人的感觉就是特许人所发放的。此时,加盟店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表见代理,也即客户有理由相信这些卡就是特许人发放,因此,加盟店发卡的行为后果应当由特许人来承担。
三、区分加盟店和直营店的方法
(一)看名称或标注
一般情况下,门店的门头、灯箱、招牌等处会写明其是XX加盟店(或独立拥有和运营等)或XX公司第几分公司,消费者应看清这些标注,做到心中有数。写明XX公司第几分公司的,其总公司就是XX公司,这是直营连锁;写明XX加盟店的,这是特许经营,加盟店独立承担责任。
(二)看营业执照
加盟店营业执照上的名字就是加盟店自己的名字,没有总店的名字,其性质要么是法人如XX公司,要么是非法人的个人独资企业如XX事务所。而直营店的营业执照上则是总店的名称,并注明其是总店的第几分公司或分部。因此,消费者只要留意一下营业执照,就可以轻松判断门店到底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
总之,特许经营中特许人是否要为受许人对外承担责任的问题,目前是按照上述介绍操作的。当然,也不能排除以后的立法或司法明确要求特许人承担责任,实行国外的代负制。

热点内容
合同关系属于经济法吗 发布:2025-05-10 16:10:09 浏览:347
民法典谣言 发布:2025-05-10 15:53:02 浏览:660
石峰区法院 发布:2025-05-10 15:38:53 浏览:722
浙江城管执法条例 发布:2025-05-10 15:10:06 浏览:439
合同法第二章百度文库 发布:2025-05-10 15:00:10 浏览:688
行政法学自考名师 发布:2025-05-10 14:58:45 浏览:568
美国立法懒账 发布:2025-05-10 14:37:12 浏览:86
金华市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5-10 14:37:06 浏览:135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属于 发布:2025-05-10 14:34:54 浏览:638
经济法第六版马洪 发布:2025-05-10 14:34:42 浏览: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