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私用怎样才不承担法律责任
① 公车私用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公车私用肇事的,单位不要担责,公车私用可以视为借车情况,而因借车造成事故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
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② 公车私用违法吗哪条法律明文规定过
公车私用者的问责很少上升到法律层面,但绝不意味着真的不涉嫌违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不仅明确规定“根据公务活动需要,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用车”,而且明确指出“利用职务便利假公济私”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作为一种法规性文件,《条例》本身就具有法律条文与党政机关公文的双重属性,有着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公务员不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同时也不得“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2)公车私用怎样才不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公车私用危害
一、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
二、从经济角度来说:公车私用造成巨大浪费,攀比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该买车的也买,不该换车的也换,导致配车不是为了工作方便,而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个人私欲。
三、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古有学者,衣锦还乡”变成“今有事业,轿车还乡”。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参考资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网络
③ 怎样处理公车私用问题
1.是严格清理纠正。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公务用车逐辆进行登记自查,不遗漏、不隐瞒,彻底摸清车辆底数;组织力量对登记上报情况逐车进行核实甄别,不留空白、不留盲区,对发现和认定的违规问题进行纠正和处理。特别是用公车接送小孩上学之类的,交警可以处罚、抄报单位。
2.让公车都能够有统一的标识,能够让公众直接辨别, 比如可以对公车柒成统一的颜色, 在上面写上统一的标志, 在公车的后盖箱写上"GOVERNMENT BUSINESS"的英文缩写等等。这样做就等于引入了公众监督,那些想公车私用,私事公干的人, 至少也有个顾忌了. 引入了公众监督后,国家公务的公开性和公正性就可以提高了,公车私用的问题就可以慢慢解决了。
3.公车用GPS。比如广州市实行在公车上安装GPS系统,抑制公车私用及冒领使用费问题。众所周知,GPS是一项技术较为成熟的机动车辆远程监控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它具有车辆位置查询、车辆行使的监控与调度、车辆轨迹储存、轨迹回放、行车状态事后分析管理等监管功能。据专家测算对比,使用GPS技术管理,由于有效控制了一些司机的公车私用、不当驾驶、“虚报冒领”(含虚报行车补助和“私票公报”)等节约的公车使用费大约在20%左右。
4.节假日收回公车钥匙。除值班车辆外,节假日公车一律统一停靠。
5.利用法律武器,对违反公车私用问题的人员进行法律处罚。
6.建立专门的受理投诉的机构和渠道,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干部群众都可打投诉电话或网上投诉。对敢于违反者严格追究。对群众举报的公车私用要严肃查处,这是最难的一个环节,规定好不好,关键在于“落实”。没有查处就没有效果。违反规定公车私用一次给予纪律处分,违反两次直接免职,真的这样做了,看看还有没有人敢拿公家的车去办私事。
④ 公司公车私用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公车私用一经查处,情节较轻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检讨、诫勉谈话、问责处理或其它组织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因公车私用所涉及的费用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一百零七条 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抄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⑤ 公车私用如果被发现,会怎么处置
公车私用一经发现会被原单位行政处分,警告,记过、通报批评、降级等。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党政机关应当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公务用车,严禁公车私用、私车公养,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使用公务用车。
第十七条规定,党政机关应当推进公务用车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区应当结合实际,将各类公务用车纳入平台集中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统筹调度、高效使用,鼓励通过社会化专业机构提高平台管理运行效率。
第十八条规,党政机关应当推进公务用车标识化管理。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和其他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公务用车应当统一标识。
(5)公车私用怎样才不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公车私用的相关危害:
1、从干部成长角度说:公车私用滋生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某些干部心中,车就是身份的象征,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档次的车,还必须是专车专人用,没有车就出不了门,没有车就办不成事。
2、从经济角度来说:公车私用造成巨大浪费,攀比现象严重,一些单位不该买车的也买,不该换车的也换,导致配车不是为了工作方便,而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个人私欲。
3、从社会角度来说:公车私用诱导不良的价值取向,“古有学者,衣锦还乡”变成“今有事业,轿车还乡”。在某种程度上,公车私用变成流动的腐败广告,极大地损害了机关干部形象,甚至起到了反面教材作用。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公务用车管理台账,加强相关证照档案的保存和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公务用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十条规定,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加强监督,降低运行成本。
严格公务用车使用时间、事由、地点、里程、油耗、费用等信息登记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回单位或者其他指定地点停放制度,节假日期间除工作需要外应当封存停驶。
实行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政府集中采购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健全公务用车油耗、运行费用单车核算和年度绩效评价制度。
⑥ 公车私用事故承担全部责任吗
公车私用出事故,单位不一定担责,公车私用可以视为借车情况,而因借车造成事故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
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⑦ 公车私用发生交通事故如何承担责任最高法院判例
公车私用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该如何承担呢?
刘某系某水利局司机,2011年3月,刘某未经所在单位的批准,擅自驾驶单位的车辆办理个人事务,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受害人王某受伤,刘某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事后王某将刘某及所在单位告上法庭。
在这起公车私用的交通事故中,水利局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呢?
笔者认为水利局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其理由如下:
首先,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方责任的,自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自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上述中,刘某虽然是公车私用,但作为车辆所有人水利局有责任管理控制好自己的的车辆,显然对刘某的私自驾驶行为有过错,所以刘某所在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从法律保护弱者利益出发,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更利于受害人利益的实现。对于受害方来说,驾驶人是否擅自驾驶不影响其对单位要求赔偿的权利,再次,对于单位应当有条件地承担赔偿责任的观点,其实加重了受害方的举证责任,也与《慢权责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最高院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司法解释》的本意和立法目的是不相符的。对于受害人来说,由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有利于迅速、高效地使受害人得到补偿。
第三,公车私用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虽有单位承担,但也不能全部都自单位承担,否则会给人造成种错觉:似乎只要是开公家的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出了交通事故,都是自公家买单。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并未对车辆所有人的责任予以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将其界定为无过错责任,民事责任领域内的过错不同于一般认识上的过错,其主要是指行为人违反了注意义务,即未能尽到应尽的谨慎义务,并因此未能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害。如果不分对错全部让单位承担责任,由此可能削弱对单位驾驶员个人行为的法律约束力,使有车的单位时刻处在高风险的状态。特别是对公务用车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单位在承担了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驾驶人追偿。
综上所述,公车私用发生交通事故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单位可以向有过错的驾驶人追偿,这更能体现法律公正公平的原则。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上 中国交通事故赔偿网 免费咨询专业律师。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于公车私用是如何规定
法律没有对公车私用的条文,公车私用是用条例或规定来规范的,现在公车私用一般用两种办法,一种是不准,一种是收费。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于公车私用是如何规定
没有规定,用了就用了,属于党风党纪问题。
国外这种情况是按照贪污来处理的。
近期,广州出台举措,给所有公车装GPS监控,对于公车私用的费用,需公务员自行承担,算是一次透明化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