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税收法律的责任主体包括

税收法律的责任主体包括

发布时间: 2022-03-24 01:04:49

⑴ 在我国税收法律关系的征税主体包括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

1、征税机关
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分别由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等征税机关具体负责,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这三个机关相互独立。其中,税务机关是最主要的、专门的征税机关,负责最大量的、最广泛的工商税收的征管;海关负责关税、船舶吨税的征收,代征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财政机关在很多地方还负责农业税收(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的征管,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其具体负责的税种和范围将逐步转由税务机关征管。由于关税的特殊性,各国关税的征收管理一般均由海关负责,其征收的依据和程序也主要适用海关法和关税法等法律,而不适用一般的工商税收法律。
2、征税委托主体
在征税主体制度中,还存在与征税主体有关的征税委托主体和征税协助主体等“征税相关主体”。征税委托主体是指受征税机关委托行使一定征税权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征税委托主体具有以下特征:
(1)征税委托关系的成立是基于征税机关的委托而产生的,即只有征税机关有权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征收税款。
(2)征税委托主体只能行使一定的征税权,而不是一般的征税权。征税机关不得将有关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措施等权力委托他人行使,因为这些权力只能由征税机关自己行使;同时,委托代征的税收一般也是少数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源。
(3)征税委托主体征收税款时,必须在受托权限范围内,以委托征税机关的名义行使征税权。因此,征税委托主体不是独立的征税主体,其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代理的范畴,它对外实施征税行为的法律责任也由委托征税机关承担。
(4)征税委托主体与委托征税机关的关系不同于征税机关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征税委托主体一般是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不是征税机关;而征税机关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或者是发生在上下级征税机关之间,或者是发生在不同地域的征税机关之间。委托代征制度是征税机关借助于外部资源履行征税职能的有效手段,它可以降低税收成本,加强税源控管,防止税款流失。
3、征税协助主体
征税协助制度是各国为保障征税顺利进行而规定的一项重要税收征纳制度,它是指征税机关在执行征税职能时,有权请求其他组织和个人予以协助的一项制度。例如德国《税收通则法》第111条规定,所有法院和行政机关必须提供实施征税所必需的行政协助;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很多国家也在行政程序法中规定了行政协助制度。因此,征税协助主体是指应征税机关的请求,为其履行征税职责提供支持、帮助的组织和个人。征税协助主体履行协助义务时,通常只履行征税活动的部分事项,是为征税机关的征税行为提供帮助、便利和协助,其本身并不处于独立的地位,征税活动仍以征税机关的行为为主,因此,征税协助主体不属于征税主体。
征税协助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征税协助发生的情形、征税协助的拒绝、征税协助争议及处理等。征税协助主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上的征税协助主体只包括行政机关,不包括其他组织和个人,它发生在行政机关之间的内部程序中,可称为征税行政协助主体;广义上的征税协助主体还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它们可称为征税社会协助主体(护税主体)。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征税协助主体很广,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金融机构、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和个人等,有关税种也规定了征税协助制度。

⑵ 税收法定原则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税收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税种法定。这就是说,税种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一个税种必定相对应于一税种法律;非经税种法律规定,征税主体没有征税权力,纳税主体不负缴纳义务。这是发生税收关系的法律前提,是税收法定原则的首要内容。
2、税收要素法定。这指的是税收要素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所谓税收要素,具体包括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以及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税收要素是税收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因此它成为税收法定原则的核心内容。
3、程序法定。其基本含义是,税收关系中的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所依据的程序要素必须经法律规定,并且征纳主体各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

⑶ 税收法律责任有哪些特点

税收法津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由税法确认和调整,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征纳关系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换言之,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一经税法确认,就由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征纳关系就要受到税法的制约和调整,从而形成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税收法律关系的实质是税收分配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从财政角度看,税收是一种收入分配关系,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税收法律关系反映并决定于税收分配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当一种税收分配关系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被新的税收关系所取代,必然引起旧的税收法律关系的消灭和新的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始终是国家。税收法律关系实质上是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但由于税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税收法律关系便表现为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义务对等表现为非直接性。这是税收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在内容上的区别。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主体权利义务的设立与分配既完全对等又表现出直接性;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法律赋予税务机关较多的税收执法权,从而使税务机关成为权利主体,纳税人成为义务主体。其实,税收法律关系并非是一种完全单向性的支配关系,即是说,纳税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义务主体,但在某些特定场合又可能转化为权利主体,不对等不是绝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纳税人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表现出非直接性。
由此可见,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是既统一、又对立。统一是指纳税人为国家生财,征税人为国家聚财,国家以此从事各项建设,满足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全体国民所享有公共需要的利益。在增加社会财富这一点上,征纳双方的目的是同一的。国家税收离不开创造税源的纳税人,而纳税人也离不开国家为其提供的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环境,因而也离不开税务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对立是指就每一个具体的纳税人而言,由于税收权利义务的对等或分配关系的非直接性和非明晰性,往往使一些纳税人认为税收是对其财产的强行掠夺,或认为税收是牺牲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来补偿社会整体利益,因而极易造成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税收的强制性便成为税收征收与缴纳活动中的明显特征。这是享受与付出、自觉与强制之间的二律背反。
正是由于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性,致使在税收实践中形成不同类型的税收征纳关系。第一种是维系型的征纳关系。表现为纳税人明知难脱纳税的法律责任,又不愿损失自身利益,便抱着坐等收税的态度,被动服从税务征管。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主要是纳税人对税收法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和征税人的单纯征管思想。
第二种是冲突型的征纳关系。突出表现为纳税人对征税人的征税行为抵触或者敌视。藐视税法,肆意偷税、逃税、骗税,甚至以暴力手段抗税,使税收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纳税人方面看,主要是纳税人税法意识淡薄,个人私利作祟。从税务方面看,一是税务行政缺少应有的公开性,纳税人无从知晓税收政策法规及自己的合法权益,无从知晓所缴税款的去向用途,在未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意义的情况下,纳税人“谈税色变”,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二是少数税务人员吃、拿、卡、要和滥施罚责等违纪违法行为引起纳税人不满,使征纳矛盾尖税化;三是一些税务人员把税法的强制性当作个人可以任意发挥的权威,在执法过程中态度生硬,作风蛮横,武断粗暴,疏远了征纳双方的感情,恶化了税收征纳关系。
第三种是建设型的征纳关系。表现为税务机关文明征税,公开办税,严格执法,优质服务,积极扶持,扩大税源。纳税人树立起科学的税收观,以“我是纳税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守法纳税,积极主动履行纳税义务。这种征纳关系具有规范协调的特点,即征纳流程通畅,征纳行为规范。不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以税法为依据约束各自的行为,征纳双方在各自的权利义务范围内遵循规程,依法行事;在双方关系正常的基础上和睦相处,配合默契,步调一致,能从国家大局出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设型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符合法制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则的良性税收征纳关系,是一种在税收法律约束下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征纳关系首先是体现特定分配关系的法律关系。与单纯的行政方法相比,法律方法能给税务管理带来效率。但仅仅仰仗法律的权威,以某些刻板的模式和简单的方法来处理一切征纳关系则会妨碍效率。如果税务人员能够运用各自的公关艺术和人际关系技能,便会补偿这种被影响的效率。税收征管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尊重税收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税收征管效率是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关系的融洽程度成正比、与征纳双方之间的矛盾程度成反比的。税收法律规范作为处理税收征纳关系的基准,是对正式组织行为所规定的准则,但是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税收法律关系对征纳双方的约束,而且取决于各种非法律规范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法人代表及财务人员的个性和价值观、纳税个体的利益比较、征纳双方的信任程度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会导致征纳行为的偏差,而这些偏差是难以通过规定某种税
收法律关系加以克服的,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公共关系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建立建设型的税收征纳关系,在运用税收法律规范的同时,也需要适当地运用税收公共关系。
税收公共关系是税务机关为了塑造组织形象,运用科学的、艺术的传播和沟通手段,在自己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互相理解、支持和依存的关系。税收公共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税收公共关系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税收公共关系作为特定的社会客观存在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活动是有效地协调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活动的群体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强调主客体的一致性,即强调建立和维护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统一关系。
——税收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税收公共关系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帮助税务机关建立并保持与纳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和合作;参与处理各种事件时尽可能地协调征纳双方的矛盾;帮助税务机关了解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并对之作出反应;确定并强调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责任,更好地实现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
——税收公共关系以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为基本目标。通过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公共关系活动,在纳税人心目中塑造税务机关创新、务实、廉政、高效的良好形象,赢得纳税人的理解、信任、依存和支持,营造理想的税收环境,是税收公共关系追求的效果和基本目标。
——税收公共关系运用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传播是联结税收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传播和沟通是实现税收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新的统一的税收公共关系建立的过程,是一个运用科学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基于以上税收公共关系的特征,一般来说,在解决冲突型征纳关系时,重在运用法律规范,但也不能排除运用公共关系;在维系型征纳关系向建设型征纳关系转化的过程中,将主要依靠税收公共关系来进行。

⑷ 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征税主体的权利主要有税收管理权、税款征收权、税务检查权、税务行政处罚权等;其义务主要有依法征税、依法减免税、为纳税人服务、保守秘密、依法回避、依法进行税务检查等。

纳税人的权利主要有税务知情权、要求保密权、申请减免税权、申请退税权、陈述申辩权、税收救济权、控告检举权、请求回避权、取得完税凭证权等;其纳主要义务主要有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依法设置账簿、正确核算并保管账簿和有关资料、按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按期进行纳税申报、按时缴纳或解缴税款,自觉接受税务检查等。

(4)税收法律的责任主体包括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第五条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或者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依照法定税率计算税额,依法征收税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⑸ 税法的法律主体包括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以及征税对象。

⑹ 我国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有三种

所谓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税收法律责任依其性质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依承担法律责任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纳税人的责任、扣缴义务人的责任、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⑺ 税法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有哪些

税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1、纳税人: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即纳税主体,是指法律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和法人是两个相对称的法律概念。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有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包括本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法人是自然人的对称,根据《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基于法律规定享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独立的财产和经费,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2、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是指对何种客体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如消费税的征税对象就是消费品(如烟、酒等);房产税的征税对象就是房屋。征税对象是税法的最基本要素,是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税率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税负水平的高低。我国现行税率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7)税收法律的责任主体包括扩展阅读:

税法体系中按税法的功能作用、权限划分、法律级次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的税法。

1、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税收实体法主要是指确定税种立法,具体规定各税种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税目、税率、纳税地点等。税收程序法是指税务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税收管理法、纳税程序法、发票管理法、税务机关组织法、税务争议处理法等。

2、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3、按照税收立法权限或者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等。

⑻ 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

关于税收法定主义的内容,学者们概括表述不一。有的认为包括“课税要素法定主义、课税要素明确主义、合法性原则和程序保障原则”;有的认为包括“课税要素法定原则、课税要素明确原则和程序合法原则”;又有的认为包括“税种法定、要素明确、严格征纳和程序法定”等内容;还有的则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将税收法定主义的内容作多项分解列举。经过比较分析,可以将税收法定主义的具体内容归纳为如下三个部分:
1.税种法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种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一个税种必相对应于一部税种法律;非经税种法律规定,征税主体没有征收权利(力),纳税主体不负缴纳义务。这是发生税收关系的法律前提,是税收法定主义的首要内容。
2.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税收要素须由法律明确定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税收要素是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具体化的客观标准,各个税收要素相对应于税收法律关系的各个环节,是其得以全面展开的法律依据,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构成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内容。
所谓税收要素,是指所有税种之税收(法律)关系得以全面展开所需共同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统称;税收要素既经法律规定,则为税法要素,是各单行税种法律共同具有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统称。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税法要素之含义,进而确定税收(法)要素的具体内容:(1)税法要素主要是针对税收实体法、亦即各单行税种法律而言的,但并不排除其中的程序性规定,如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等;(2)税法要素是所有完善的税种法律都同时具备的,具有一定共性,仅为某一或某些税种法律所单独具有而非普遍适用于所有税种法律的内容,不构成税法要素,如扣缴义务人等;(3)虽然税法要素是所有完善的单行税种法律都必须具备的,但并非要求在每一部税种法律的条文中都必须对诸税法要素一一予以明确规定,有时可以通过其他非税种法律的形式对某一税法要素作出规定,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第五章就对违反税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因此,尽管某些税法要素没有在单行税种法律中得以体现,但却规定在其他适用于所有税种法律的税收程序性法律中,我们仍然认为它们是税种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在税收实体法律的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税法要素具体包括:税种,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期限和地点,减免税,税务争议和税收法律责任等内容。
税收要素须以法律定之,这一点无须多言。关键是,法律如何对税收要素加以明确且无歧义的规定。因为,如果对税收要素的法律规定或太原则化或含混不清以至不明白确定,便会给行政机关创造以行政法规对其进行解释的机会,等于赋予行政机关以自由裁量权,从而破坏了这一原则。故税收要素确定原则对于那些立法技术尚不发达,习惯于以原则性语言进行立法的国家,如中国,其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3.程序法定原则。前两个原则都侧重于实体方面,这一原则则侧重于程序方面。其基本含义是,税收法律关系中的实体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所依据的程序性要素须经法律规定,且征纳主体各方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
税收法定主义的程序法定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税种及税收要素均须经法定程序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2)非经法定程序并以法律形式,不得对已为法定之税种及税收要素作出任何变更;(3)在税收活动中,征税主体及纳税主体均须依法定程序行事。以上三部分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程序法定原则的完整内容。

热点内容
经济法的责任的独立性 发布:2025-05-09 22:31:03 浏览:341
2016注会经济法知识点 发布:2025-05-09 22:31:02 浏览:367
海沧法院网 发布:2025-05-09 22:28:33 浏览:569
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9 22:28:24 浏览:790
下列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发布:2025-05-09 22:27:04 浏览:306
供电所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9 22:21:50 浏览:484
律师标准收费 发布:2025-05-09 22:06:20 浏览:284
冒名注册邮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9 21:56:36 浏览:297
民法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发布:2025-05-09 21:48:12 浏览:51
论述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布:2025-05-09 21:48:06 浏览: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