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与道德法治学科相关的法律知识

与道德法治学科相关的法律知识

发布时间: 2022-03-24 11:08:09

A. 思想品德落实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一、每节课抓准教材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
备课时,要从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找好思想品德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找切入点要符合时代性和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做到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效果。如教学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时可渗透的法制教育内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通过抓准了这节课的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一边结合法律条款,一边结合典型案例,对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和吸食、注射毒品的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拒绝。每节课都这样抓准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点,这会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养水平。
二、教法学法独特,推动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
思想品德课和法制教育课如果是水平性教学,这会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这对法制教育将百害无一利。因而在教法学法上要有创新。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借用典型案例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身受其情的感染,从而驱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如我把刚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刘龙打架事件”用多媒体技术编成生动的案例,通过学生现实说法和探究讨论,学生们对学习思想品德课和法律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这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的持续深入,要保持这样,作为老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风格来适应未常年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诱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能动性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动荡的时期,这段时期未成年学生的人品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外因的助推,如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细心、耐心及精心的教育引导,加上国家社会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这些外因会使得初中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前行。同时更要有积极的内因来夯实,这里积极的内因指的是未成年人自己的坚强意志、正确的辨别是非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只有这些,外因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发掘一切积极因素来诱导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从而改变过去那种“要我学”变为如今的“我要学”,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的错误做法。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轻松驾驭好现行思想品德教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和心中有学生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通过学生的自学能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达到巧妙把法制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法律的乐趣。如在教学《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探究中,让学生在“赡养父母”等主题活动着去品味法律的内在魅力。
四、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探索教学的双边活动,尤其要充分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把教学环节以最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梳理好作为一个网民在思想品德方面要严格按照《网络文明公约》进行,但更重要了解上网违法要受法律的制裁,从而懂得上网要遵守法律。通过典型案例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来分析,如学校的帖吧中侮辱老师的帖子,这种行为侵犯了老师的名誉权,经公安机关的侦破,侵权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得到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法制素养和品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五、学以致用,依法实践
初中学生,是一个在人生成长阶段最容易两极分化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里,让他们在情感教育的感召下去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知识,同时巧妙渗透法制教育。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指导学生组织法庭审判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起来,通过审判活动来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生才真正从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走出来,这样才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未成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一个国家和家庭的希望,我们作为教师要重视他(她)们的知识传授,同时更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当前学生存在的腐朽思想和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主阵地,打一场挽救子孙后代的良心仗。正确的做法是全面挖掘思想品德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将法制教育异曲同工地融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使得初中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以此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B. 初中道德法治教材中涉及哪些法律知识

初中5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涉及50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司法解释 。

C.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能力就是政治是吗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能力就是政治。

《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

本套教科书将小学六年级上册和初中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小学涉及30部法律法规,中学涉及50部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

社会反响

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这三科教材于2017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投入使用。

2017至2018年,教育部在东中西部14个省份回访调研,通过听课、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情况,92%的教师对教材表示满意、82%的学生喜欢新教材。

D. 大一写一篇和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相关的有关道德或者法律话题的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

道德与法律”为主题的作文

法律与道德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2]”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规则)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规则;更重要的电子商务资料库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其次,法律规则对人们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个人之间、个人与政府及组织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默契’和‘调节机制’经法律的确定性配置后,能促成人类生活的高度和谐,予以人的自由与尊严最大化保障,让人有绝对的权力,不依赖于阶级或国家,设计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传授给公民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勿容置疑,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广州市司法局的吴云南等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时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能够予之以较为恰当的解释是: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心语中,也许会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检讨意义的启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法律与道德 法制教育的认识定位要变革。 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于“道德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 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正是受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大小小的高等学府里,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系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联系上讲,两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现行的所谓“法律教师”,不少为“半路出家”,甚至是从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政工干部,此番情景下“出炉”的“弟子”会有多少法律素养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
目前,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教授者,犹如蜻蜓点水,匆忙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学习者,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应付过关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电子商务资料库:57:;4%2!!;*;)"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要要改进。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

E. 记作3至5个案例说说所学哪些法律知识或道德知识有关

人们所学法律知识很多,但使用的法律意识很少。比如发现严重火灾,必须第一时间拨打119火情报警电话。在途中遇到交通事故伤者,生命危险的时刻必须拨打120救护车。发现一场血战即将发生的群斗时,要及时拨打110报警让警来阻指拘留发动群斗头目。见身体希弱的老人上车必须自觉让位就是中国人的道德美传。

F. 传播谣言与道德与法制课的什么知识点有关

传播谣言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与道德法治课是有关系的。

G.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哪三类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有三类,第一,走进社会生活。第二,遵守社会规则。第三,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H. 道德与法治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1、树来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爱、自觉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2、体验家庭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呵护,热爱自己的家庭和长辈,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态度。

3、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热爱祖国,感受人民与军队的鱼水之情,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体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4、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为与习惯: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抑制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2、能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尽力为父母分忧,正确处理与长辈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4、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爱好,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培养一项文化特长。

(三)知识与技能:

1、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

2、学习关心、照顾家人的具体做法,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矛盾。

热点内容
河北承德市法院 发布:2025-05-09 08:48:46 浏览:254
团市委法律顾问法律咨询制度 发布:2025-05-09 08:48:43 浏览:163
劳动法女生孕期 发布:2025-05-09 08:48:02 浏览:104
非规范性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9 08:48:01 浏览:677
东莞2016劳动法加班费 发布:2025-05-09 08:47:54 浏览:798
蹲刑刑法 发布:2025-05-09 08:45:07 浏览:91
富阳市法律援助中心电话号码 发布:2025-05-09 08:38:12 浏览:773
面试hr会问劳动法 发布:2025-05-09 08:35:10 浏览:785
上海严格执行劳动法 发布:2025-05-09 08:29:57 浏览:435
法院起诉离婚最快多久 发布:2025-05-09 08:29:07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