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简述双方虚伪行为的法律效力

简述双方虚伪行为的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2-03-31 16:08:43

① 意思表示有瑕疵的行为有没有法律效力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内示。
【原则上有效,如果真容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可撤销】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销】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② 双务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的区别

你好。
双务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双方均负担相应义务的法律行为,一方的义务也就是另一方的权利。
双方法律行为指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③ 合同法上的通某虚伪表示行为的法律效力

按登记归登记的产权人所有,除非赵某有充分证据证明房产其实归其所有,只是登记在别人名下。但这较难。

④ 本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仅作为甲乙双方行为之间的约束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呢。我是网络合作伙伴,擅长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我已经看到您的问题了,正在给您整理回复,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以便我更好给您解答呢

⑤ 试述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发生的法律上的效果和作用。我国行政法学界多认为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四类型效力。

⑥ 法律行为的部分无效包括哪些情况

法律上当然无效并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它和效力不确定的法律行为不同,在行为当时就确定不生效力,故不因事后情况的变更或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使无效变为有效。所谓当然无效,即当事人和法院都不需要有任何行动,该行为即属无效,所以又与得撤销的法律行为必须经撤销才丧失效力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当事人提起确认无效之诉,也不妨碍法院作出确认无效的裁决。无效的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不成立也有区别,它具备成立要件而缺乏有效条件,所以有的国家规定它虽不能发生法律行为本来应有的效力,却无妨发生其他方面的效果。 无效的法律行为一般包括:①违反法律强制规定的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道德的行为,在有些国家中也包括不遵守法定形式的行为。②以逃避法律约束为目的的行为,即以合法形式出现而达到违法目的的行为。③当事人通谋的虚伪行为,即并无使其发生法律效力的意图的行为。④行为人不合格,包括无行为能力人的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见自然人)依法不能实施的单独行为,行为人在精神错乱中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为的行为,以及未经授权,又无义务,擅自代理他人的行为。 无效的法律行为的分类 ①就其效力来分,可分为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绝对无效系指法律行为无论对何人均为无效,无效的法律行为原则上都是绝对的;但虚伪行为在当事人间虽然无效,却不能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就是相对无效。也有些学者把得撤销的法律行为称为相对无效,而把无效的法律行为称为绝对无效。②就无效的范围来分,可分全部无效和一部无效。法律行为的内容全部无效的,当然完全无效;如一行为仅部分无效,其余部分仍可成立的,根据罗马法“有效部分不因无效部分而受损”的原则,其余部分仍可有效,这就称为一部无效。③就无效开始的时期来分,可分自始无效和嗣后无效。前者指法律行为成立时即存在无效的因素,因而使行为不能发生其效力;后者则为法律行为订立时本属有效,但因事后产生了无效的因素,因而使行为失效,例如在遗赠中,受遗赠人先于遗赠人死亡。嗣后无效有别于给付不能。如期货买卖,在交付前,标的物变为不流通物的情况,为给付不能,而不是嗣后无效。 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有些国家,如1896年《德国民法典》第140条规定,某一法律行为如按甲种法律行为的要求虽为无效,而具备乙种法律行为的要件时,并根据情况,可以认为当事人知道如甲种法律行为无效,就进行乙种法律行为的,则乙种法律行为仍为有效。例如不具备本票款式的票据,虽因法定条件的欠缺而无效,如果符合当事人的原意,仍可作为有效的普通债券,学者称它为无效行为的转换。 对无效法律行为的处理 无效的法律行为不能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如尚未履行,就毋须履行;已履行的,就必须对其引起的财产后果进行处理,其处理办法主要是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强制收购和收归国库。①无效行为的当事人,如曾因其行为而为全部或部分给付的,无过错的双方应负恢复原状的义务;如不能恢复原状或恢复显有困难时,应返还其价金。②有过错的一方并对受损失的他方负损害赔偿的责任。③国家对违法情节较轻的行为,如私自买卖禁止流转的物品等,可以按国家牌价,强制收购,甚或贬价收购,以示制裁。④对当事人严重违法的,应将双方给付收归国库。如仅一方违法,他方并无过错,则仅没收违法一方向对方所为的给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第16条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双方都是故意的,应追缴双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

⑦ 隐藏行为与单独虚伪表示.通谋虚伪表示的区别.要本质哦

如果是病毒的话。
木马隐藏在文件里面!用户不能发现!他就在X种情况下发作!感染你的exe可执行文件!
单独就是X种病毒通过X文件进入你的电脑`不会通知你
虚伪就是不太现实

⑧ 单方法律行为和双方法律行为的区别,举例说明一下,多谢!

单方法律行为就是基于一方意思表示即可生效的行为,如代理行为,属于典型的单方法律行为,委托人单方作出委托的意思表示,受托人就可以取得代理权,而不需要代理人作出任何意思表示。双方法律行为则需要双方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够生效的行为,如买卖行为,需要双方同意才能生效。
法律分析
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即遗嘱是基于遗嘱人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即可发生预期法律后果的法律行为,遗嘱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具有遗嘱能力,不能设立遗嘱,设立遗嘱不能进行代理,遗嘱的内容必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由遗嘱人本人亲自作出,不能由他人代理。如是代书遗嘱,也必须由本人在遗嘱上签名,紧急情况下,才能采用口头形式,而且要求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解除后, 遗嘱人能够以书面形式或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口头遗嘱因此失效,遗嘱是遗嘱人死亡时才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因为遗嘱是遗嘱人生前以遗嘱方式对其死亡后的财产归属问题所作的处分,死亡前还可以加以变更、撤销,所以,遗嘱必须以遗嘱人的死亡作为生效的条件,如果遗嘱人没有事实死亡,而是在具备相关的法律条件下,经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死亡后,遗嘱也发生法律效力,利害关系人可以处分遗嘱当事人的财产。如果在短期内遗嘱人重新出现,那相应的财产可以退还遗嘱人;如果时间较长,类如超过两年以上以及财产出现了无法退还的情况,则受益人应当对遗嘱人的基本生活在其受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但法定义务人不受此限,有关遗嘱是否有效的认定在法律上是非常明确的,符合遗嘱有效要件的情况下,那么该遗嘱就是有效的,但如果遗嘱的相关条款存在违法的情况,或者见证人不合法的,那么就不具备法律效力,具体情况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来进行鉴定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条 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自然人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个人。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

⑨ 民法的隐藏行为如何解释

隐藏行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将真意隐藏在虚假的意思表示中,所为的意思表示虽非出于真意,却隐藏他项法律行为的真正效果,即在通谋的虚假意思表示中隐藏着他项法律行为。隐藏行为包含《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但是还包含其他情形,其法律性质属于意思表示不一致。隐藏行为包括主体的隐藏行为、客体的隐藏行为和权利义务内容的隐藏行为。对于隐藏行为,应当依照《民法总则》第146条第2款的规定,依照被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规定确定其效力,并适用法律

⑩ 欺诈和单方虚伪表示的区别是什么在民法中。

区别是欺诈有故意使对方为有悖自己意思表示的行为,而单独虚伪表示只是自己保留事实真相。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事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的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单独虚伪表示又称心中保留,是指表意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在心中所做的行为并不反映其真实意思。
法律分析
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虚伪通俗说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意图明知道是虚假的还是表示同意,当然这些合同都必须建立在不违法不作假不损害任何公民的利益的前提下。民事欺诈的客体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欺诈方骗来的合同定金、预付款等,都是合同之债的表现物。民事欺诈行为人主观目的是通过瞒、哄、诱导的方法,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做出对其不利而对欺诈行为人有利的行为,通过履行义务的合法形式,谋取非法利益,其实质是不法获利,主观故意是间接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热点内容
人民法院关于银行贷款利息 发布:2025-05-05 14:36:53 浏览:30
2018劳动法购买社保标准 发布:2025-05-05 14:27:14 浏览:585
劳动法春节上班 发布:2025-05-05 14:15:33 浏览:512
吉林省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发布:2025-05-05 14:13:16 浏览:900
水利安全生产法规 发布:2025-05-05 14:11:54 浏览:119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遴选 发布:2025-05-05 14:11:46 浏览:563
江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发布:2025-05-05 14:05:18 浏览:767
医院常用法律知识问答 发布:2025-05-05 14:05:16 浏览:421
今天上午社会与法播的电视 发布:2025-05-05 14:04:01 浏览:577
稳定社会法治与德治 发布:2025-05-05 14:00:22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