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责任考虑能力

法律责任考虑能力

发布时间: 2022-04-03 03:58:19

『壹』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

法律责任的构成条件:
一、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版意权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二、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三、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四、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贰』 限制责任能力能不负法律责任吗

法律分析:限制责任能力人一般是指未未成年人或者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限制责任能力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是有一定限制,,但行使民事行为能力也受到限制,限制责任能力人如果年满14周岁的,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不满14周岁的,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十二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十九条 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一)情节特别轻微的;(二)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三)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四)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五)有立功表现的。

『叁』 民事责任能力的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责任能力是责任的构成要件;另一方面,法律责任的价值目标又决定着责任能力的内容。因此,责任能力被涵盖在法律责任之中,责任能力在社会价值上亦被体现为法律责任的社会价值。

『肆』 法律责任的规则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
(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
编辑本段惩罚性责任与补偿性责任
根据追究责任的目的分为补偿性责任和惩罚性责任
惩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以法律的道义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和精神实施制裁的责任方式。
补偿,是国家以功利性为基础,通过强制力或当事人要求责任主体以作为或不作为形式弥补或赔偿所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式。

『伍』 实验室认可的原则中要求实验 :“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如何理解

"明确的法律地位"包括两种情况;1、是独立法人;2、是独立法人的一部分。
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均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权利。

『陆』 论述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法律责任之间的逻辑关系 急求

我来解答你的问题,首先,先给出这几个名词的定义:1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2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3责任能力是反映行为人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4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它们之间存在着统一互补前为因后为果的逻辑辩论关系。权利能力是行为能力的行使条件,行为能力是行使权利能力的行为保障,也就是说具有行为能力的人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的人不一定都有行为能力。而享有权利能力的人也不是都能去亲身行使行为能力,比方说老弱病残幼小智障等等。而责任能力是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与行为能力是一致的。而法律责任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承担法律责任需要相应的责任能力,比方说,未满14周岁的青年将只对杀人罪等8类严重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他们不会成为行贿罪的主体,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责任能力。 好了,就此搁笔,有什么疑问可以和我讨论交流。

『柒』 限制行为能力或者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责任问题

1、从民事责任的角度而言,“未成年”这个概念包含多种情况: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国家、集体或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12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以:
对于楼主的问题
(1)一般情况下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除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2)承担了法律责任当然就意味着要赔偿,而且不限于赔偿,包括其他的一些可能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例如赔礼道歉等。
该未成年人如果有财产,在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下也不是必然从他的财产中赔偿——因为他的民事责任不由他承担。
(3)如果未成年人无财产,监护人承担赔偿,这两者是不是同一主体。

2、有赔偿义务,不可以拒绝。
未成年人在实施损坏他人财产或伤害他人人身的行为时还不到十八周岁,但在受害人到法院告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他们进行赔偿的时候,未成年人已经满十八周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就由未成年人来赔偿;如果未成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则仍然由其原来的监护人来赔偿。监护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应当自己承担责任而拒绝赔偿。
参考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一条。
3、我国立法上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与年龄、心智有关;当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
民事主体有财产,他就要承担一部分法律责任呢?这个不是必然的,参考1(2)中的回答。

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于第二章"公民(自然人"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作为行为能力之基础的意思能力的认定,采行了各国立法上通行的"年龄主义+有条件的个案审查"标准,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作用在于确定自然人之行为的效力,并不涉及民事责任能力及责任的承担问题。而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则集中于第六章"民事责任"中规定,该章中虽未出现民事责任能力的字样,但从其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的责任承担(第133条)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134条)等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精神分析,我国法律上在自然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资格上显然采行了与民事行为能力有所不同的标准,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有财产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亦得被判令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捌』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二、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三、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四、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

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8)法律责任考虑能力扩展阅读: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

(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

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

『玖』 管委会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

看其是否有法规授权。具体你要把这个管委会是基于什么理由设立,主管什么等问题说清。这涉及到行政机构相关问题,很难靠你这样一行字予以判断。

热点内容
劳动法有没有规定不能乱扣底薪 发布:2025-05-03 23:31:11 浏览:640
宝山月浦法院 发布:2025-05-03 23:30:18 浏览:155
福建省江海堤防费条例 发布:2025-05-03 23:30:11 浏览:453
纪念币兑换条例 发布:2025-05-03 23:18:04 浏览:567
婚姻法三大过错 发布:2025-05-03 23:11:13 浏览:629
法治带头人 发布:2025-05-03 23:05:35 浏览:763
劳动合同法试用期购买保险 发布:2025-05-03 23:02:57 浏览:997
合同法公章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03 23:01:56 浏览:388
新行政诉讼法测试题 发布:2025-05-03 23:01:50 浏览:215
条例共几章几条 发布:2025-05-03 22:54:54 浏览: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