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年龄法律责任
Ⅰ 多大年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8岁至18岁,为限制性行为能力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18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法律责任。
限制性行为能力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Ⅱ 我国法律规定青少年到多大年龄应付法律责任
对于民事法律责任,没有年龄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对于行政责任:不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对于刑事责任: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也可视需要对接近14周岁,如12~13周岁的人由政府收容教养。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也称相对无刑事责任阶段。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按照我国刑法典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由于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增长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够根据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因而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认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负担刑事责任。
Ⅲ 对于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多大年龄才追究法律责任
按照法律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Ⅳ 现在青少年几岁开始要承担法律责任
年满16周岁。
一、十四岁以下如果犯罪不负任何刑事责任,但要负内民事责任。
二、十四至十六周,容只负八种刑事责任,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八大型。只有犯这几种才负刑事责任。
三、十六周岁以上一般刑事责任都负,但不满十八周岁没有死刑。
Ⅳ 法律责任年龄是什么
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
Ⅵ 青少年多少岁要负法律
年满14周岁负刑事责任
Ⅶ 14岁要负的法律责任
不满周岁的(含14周岁生日当天),对任何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14周岁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岁生日当天),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并不是仅限于这类罪名,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答复: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依照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减轻处罚并不得适用死刑。
(7)青少年年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Ⅷ 你认为青少年多大年龄开始承担刑事责任最为合适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青少年摄入的信息渠道也多种多样,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所以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当一些重大案件的嫌疑人居然只是10多岁的孩子时,不免让人细思极恐。都说少年强则国强,如果少年们都仗着自己没有达到可以判刑的年龄,而去为所欲为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将会越来越动荡不安。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做的也挺好的,但是如果在未成年人犯下了大错的时候,盲目的利用年龄去界定是否该对他们进行刑事惩罚,可能会出现很多漏网之鱼,让这些孩子因为不用负责任而更加的乱来。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孩子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提前到15岁左右。
Ⅸ 法律规定青少年的年龄是几岁
1、首先,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条上,对犯罪主体的界定中,还没有“少年”和“青年”的称谓,而只有未成年人之说。少年是未成年人,这是很明显的。目前共青团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将青少年界定为14-28岁。
2、界定青少年的概念。在学术界因对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对青少年的年龄段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人口学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正态曲线分布为基础,把15—25岁确定为青年,并据此进行人口统计。法学是以完全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标准,把18岁作为划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社会学界从社会化角度看青少年,将其视为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他们认为,中年与青少年期是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的,“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
3、刑法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意指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理论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也可以称为完全有犯罪能力时期)。已满16周岁的人,已接受了较多的教育,身心发育比较成熟,对什么行为是犯罪、什么行为不是犯罪,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也能够控制自己是否实施犯罪行为,具有辨认控制能力,故应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4、刑法第17条第4款还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