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署办公法律责任
㈠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合署机构(监察部)
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行政监察部门。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曾设有人民监察委员会。1954年9月,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监督部,1959年4月撤销。1986年12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8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国家监察部由部长、副部长组成部务会议,讨论决定国家监察部的重大事项。
1993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中央纪委、监察部从1993年开始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督两项职能的体制。与中纪委合署办公后的监察部,依照宪法规定仍然属于国务院序列,接受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监察机关在合署后,继续实行由所在地政府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的双重领导体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监察工作程序开展工作。
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个纪委和监察局没有合署办公的城市:深圳市。深圳市监察局成立于1987年5月9日,是全国恢复行政监察体制后最早成立的地方性监察机关,也是全国唯一没有与纪委合署办公的监察机关。
主要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部主管全国监察工作,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公务员、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
监察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八条等规定履行职责。根据该法第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
1、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2、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3、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4、受理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十七条规定,监察部可以办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主要权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部享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行政处分权。
1、检查权。是指对监察对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检查。
2、调查权。是指对监察对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以及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进行调查。
3、建议权。是指监察机关可以对国家行政机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可以对如何提高行政工作效能提出建议;对监察对象模范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遵守行政纪律的行为,对同监察对象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坚决斗争,作出显著贡献的个人或单位,向有处理权的机关提出奖励的建议。
4、行政处分权。监察部根据检查、调查的结果,对拒不执行法律、法规或者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人民政府决定、命令的行为,对违反行政纪律的监察对象,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监察建议,予以纠正和处理;也可以作出监察决定,直接给予责任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㈡ 政法委的职责
一,县委政法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州党委的部署,统一政法各部门的思想和行动;对全县政法工作做出全局性部署,并督促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二)组织和指导全县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建设和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协助县委及组织部门考察、管理政法部门的领导干部。
(三)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检查督促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五)检查政法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研究制定完善严肃执法、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措施。
(六)支持和监督政法各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执法,秉公办案;组织研究和协调有争议的重大疑难案件,督促和推动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负责对政法部门执法监督工作的党内监督。
(七)组织推动政法战线的调查研究工作,针对政法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对策。
(八)指导检查乡(镇)及各部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管理下派挂职的政法副书记、副乡(镇)长。
(九)办理省、州党委政法委、县委及县委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国家政法委的职责有十个方面,具体职责如下:
(一)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完善和落实政治轮训和政治督察制度。
(二)贯彻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研究协调政法单位之间、政法单位和有关部门、地方之间有关重大事项,统一政法单位思想和行动。
(三)加强对政法领域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调查研究,提出重大决策部署和改革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党委决策和统筹推进政法改革等各项工作。
(四)了解掌握和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政法工作情况动态,创新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推动预防、化解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和风险,协调应对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协调指导政法单位和相关部门做好反邪教、反暴恐工作。
(五)加强对政法工作的督查,统筹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反邪教、反暴恐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工作。
(六)支持和监督政法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检查政法单位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指导和协调政法单位密切配合,完善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衔接和协作配合机制,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七)指导和推动政法单位党的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加强政法单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协助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做好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工作,派员列席同级政法单位党组(党委)民主生活会。
(八)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安全领导机构、全面依法治国领导机构的决策部署,支持配合其办事机构工作;指导政法单位加强国家政治安全战略研究、法治中国建设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建议和工作意见,指导和协调政法单位维护政治安全工作和执法司法相关工作。
(九)掌握分析政法舆情动态,指导和协调政法单位和有关部门做好依法办理、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等相关工作。
(十)完成党委和上级党委政法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2)合署办公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政法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宏观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部门开展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中央、省、地、县四级与各铁路局(地级)均相应设置,基层乡镇(街道)一般设政法委员。在中共中央设有中央政法委员会,负责宏观指导全国政法机关工作。省部级以上党委政法委员会领导设书记、副书记、委员、秘书长、副秘书长。
政法委书记一般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或常委兼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一般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委员担任。
政法委员会是解放后才始置,1949年10月至1956年7月,从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三级人民政府都设立政治法律委员会(简称政法委),共经历近7年。
其中,1954年11月1日,国务院政法委员会撤销,成立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政法办公室),下设内务、司法、监察、秘书室四个单位。
这个办公室一直延续至1960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改变政法部门体制,撤销国务院政法办公室。
1956年7月至1980年1月,党中央先是设立中共中央法律委员会,后改为中央政法小组。地方党委也有类似机构。这次把政法委员会机构设在党委,是党委的综合研究、指导、协调机构,没有明确其领导职能职权,办公室的级别是副部级,内设机构和人员较少。共经历了24年。
1980年1月至1990年3月,党中央开始设立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1988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
198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央政法委员会,成立中央政法领导小组。而大多数省级以下党委政法委员会并未随之撤销。到1990年中央决定恢复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从1990年3月,中共中央恢复设立中央政法委员会,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也进一步加强完善。
1991年2月,中央、省、地、县级均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
1999年7月,根据工作需要成立党委610办公室(对外称人民政府防范与处理邪教办公室),与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还有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与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
2018年3月份,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不再设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
不再设立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关职责交由中央政法委员会承担。将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划归中央政法委员会、公安部。
参考资料:网络——政法委员会
㈢ 我国法律实施的监督体系包括
法律监督体系包括以下几种组成部分: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尤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行政机关的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审判机关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
(4)社会监督(包括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5)党的监督。
(3)合署办公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涉及各级各类监督主体、监督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上来,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不断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日常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各级党委(党组)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强化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监督作用,强化对下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把管理和监督寓于实施领导全过程。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把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坚定斗争意志,把握斗争方向。
明确斗争任务,掌握斗争规律,讲求斗争方法,增强斗争本领,通过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监督工作抓具体、抓深入。
要坚持权责统一,抓好问责条例贯彻落实,以精准规范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增强政治担当,主动开展和自觉接受监督,推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要突出党内监督政治属性,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和常态化。
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做到“两个维护”,坚守职能定位、践行职责使命,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健全制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要补齐日常监督短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贯穿始终,综合运用平时观察、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督促巡视巡察整改、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等形式,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要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深化政治巡视,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格局,建立健全整改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充分彰显巡视监督严肃性和公信力。要完善督察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能力。
上级监督必须加强、同级监督不可偏废、下级监督必须支持,这三点做好了,“关键少数”就能盯紧盯牢。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完善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
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委员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情况的监督,推动主要领导干部决策和用人情况等在适当范围内公开,确保权力受到严格约束。
(三)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干位置、发挥保障作用,必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统筹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
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不断提升履职尽责水平。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坚持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监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发挥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优势,健全统一决策、一体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推动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能力。完善派驻监督体制机制,加强对派驻机构的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实行派驻机构履职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
深化垂直管理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向基层延伸,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真落实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和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强化纪法思维、程序意识,严格工作规程,健全内控机制。
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把依规依纪依法体现在各方面各环节,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
(四)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已由前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进入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
各领域各环节监督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种监督都会对其他监督产生重要影响,也都需要其他监督协同配合,必须上下统筹、联动推进。要紧紧围绕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着力加强党对监督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牢牢掌握主导权。
着力消除对公权力行使的监督空白和盲区,把所有党员干部及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置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着力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形成配置科学、权责协同、运行高效的监督网。要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
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巡视巡察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汇聚监督合力。要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
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㈣ 政府挂牌机构和政府组成部门的区别
政府挂牌机构和政府组成部门的区别如下:
1、地位不同:
挂牌机构中,挂牌的行政地位低于政府内的各部、委,与主体机构是从属关系。政府挂牌机构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因此它们的行政首长,除有特别需要时,不能参加国务院会议。
挂牌机构,是指两个同性质的机构整合在一起,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方式,挂牌机构的职能由主体机构完全承担,可以在机关内设相关科室,也可以完全整合到主体职能之中。
保留牌子的目的,是可以保留牌子和印章,保持对上、对外联系,方便专业职能发挥。
2、部门行政首长的任命方式不同:
政府组成部门的部长、副部长等职位的任免必须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央政府(即国务院)有权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政府直属机构机构的设立及其首长人事任免事务等事项,无需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
“挂牌子”机构根据性质不同,部门首长可以不必通过人大选举的方式任命。
3、职能不同:
政府组成部门必须另设下属部门完成相应的行政任务,如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管理)。
“挂牌子”机构是一个实体单位用多个名称、多个印章。领导班子只按一套配备,有关成员可以兼“挂牌子”单位的职务。
比如:如教育部对外保留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牌子。科学技术部对外保留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4)合署办公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党政机构整合,挂牌、内设、合并、合署办公的区别:
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省市县党政机构,都有限额设置。省级党政机构不超过60个,省会城市55个,大城市50个,中等城市47个,县级市、小城市、大县37个,中县35个,小县33个。市县基层党政部门不要求与上级政府部门一一对应,可以多对一。
而且市县不允许设立部门管理机关和“事业局”,因此,一些不能单独设立、职责较为重要的机构,就只能采取挂牌、内设、合署办公,甚至整合、合并的方式,将其承担的职能由职能相近的部门承担。
例如,承担行政职能较多的畜牧兽医局,可以在农业农村局挂牌,也可以内设,也可以合署办公,也可以直接整合到农业农村局机关。虽然都是由农业农村局机关承担原畜牧兽医局职责,却又分为不同的设置方式,其区别如下:
1、挂牌机构、合署办公:挂牌机构,是指两个同性质的机构整合在一起,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方式,挂牌机构的职能由主体机构完全承担,可以在机关内设相关科室,也可以完全整合到主体职能之中。
保留牌子的目的,是可以保留牌子和印章,保持对上、对外联系,方便专业职能发挥。合署办公和挂牌机构类似,原来合署办公机构和挂牌机构的唯一区别,是可以多设置一个专职领导,如今已经没有了这个特权,合署办公和挂牌一样,已经不被单独提起了。
2、内设机构:内设机构也是同性质机构整合的一种方式,和挂牌机构的区别,除了不再保留原单位的牌子外,内设机构级别规格原则上低于主体机构,
例如市级农业农村局为正处级,畜牧兽医如果设置为农业农村局的内设机构,只能为正科级;县级农业农村局为正科级,内设机构只能为股级。县级内设机构一般不保留单独对外的权利,也不保留印章。
3、合并:合并则是将职能完全整合到局机关,不仅不保留牌子,也不保留单独对外的权利和印章。
机构整合,只能整合机构性质相同的机构。畜牧兽医局整合到农业农村局,不管是彻底合并,还是挂牌、内设,都是剥离出畜牧兽医局的行政职能进行整合,而不是行政、事业职能混杂整合。
畜牧兽医局剥离出来的行政执法职能整合到农业农村执法中心,公益服务职能整合到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
其他机构类似,例如机要、保密、档案局在党委办公室挂牌,规划局整合到自然资源局,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整合成立体育和文化旅游广电部门,都是行政部门之间,或者是以行政部门为主、整合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不同的整合方式。
㈤ 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十六个直属机构之一)与中央文史研究馆(应该是党领导的吧)是合署办公
合署办公是中国党政机构一种编制组织形式。两个具有不同编制、职责的党政机构由于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相近或其它原因而在同一地点办公,两个机构的人员、资源可在上级统一指挥调度下视工作需要而灵活运用。 如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就是合署办公。监察部部长一般兼任中纪委副书极。
国务院参事室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倡议下,于1949年11月设立的。国务院参事室具有统战性和咨询性,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咨询国是。
国务院参事由国务院总理聘任。自成立以来先后共有参事191位,现任参事41位。他们大多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也有中共的专家、学者和富有宏观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参事们热爱祖国,学识渊博,人生阅历丰富,社会责任感强。他们以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客观公正地反映社情民意,直接向国务院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作为自己的职责。政府参事工作制度是人民依照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渠道和形式。
除国务院设立参事室外,省级人民政府和许多省辖市人民政府也都设有政府参事室。目前全国共有参事900多位。
中央文史研究馆与国务院参事室合署办公。文史研究馆是1951年7月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的,是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其宗旨是敬老崇文,主要职责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馆长和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以党外人士为主。历史上著名的馆长和馆员有:符定一、章士钊、柳亚子、叶公绰、齐白石、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朱启钤、商衍鎏、叶圣陶、张恨水、张伯驹、萧乾、启功、朱家溍等。现任馆长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现有馆员44位。参事室和文史研究馆同属一个中共党组。
凡设立参事室的地方政府,大都设有文史研究馆。地方文史研究馆的馆长和馆员亦由地方政府首长聘任。
中央文史研究馆概况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党和政府为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馆长、副馆长、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受聘者都是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设立的。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在石家庄对他的师长符定一先生说过,共产党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 要设一个机构。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同志致柳亚子先生信中又提到“文史机关事”已交周恩来总理办理,“便当询之”。嗣后,毛泽东、周恩来请符定一、柳亚子、章士钊诸位先生参加筹划事宜,并指定林伯渠、齐燕铭同志负责办理此事。1951年7月29日,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郑重宣告“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符定一为第一任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1958年符定一馆长逝世后,由章士钊继任第二任馆长,又增聘各地名流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邢赞亭、谢无量、商衍鎏为副馆长。1974年杨东莼继任第三任馆长。1980年叶圣陶继任第四任馆长。1989年萧乾继任第五任馆长。1999年启功继任第六任馆长。副馆长一职,自1986年至今,先后由萧乾、吴空、启功、王楚光、袁行霈相继担任。现有馆员29人,平均年龄79.2岁。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五十年来,先后聘任了馆长、副馆长20位,馆员237位。其中包括符定一、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徐森玉、陈寅恪、沈尹默、谢无量、邢赞亭、杨东莼、商衍鎏、齐白石、陈半丁、朱启钤、萧龙友、张伯驹、张恨水等文化界的耆年硕学之士,或是全国知名,或为一方之望。老先生们入馆后老有所养,喜见政治清明,焕发了生命的青春,他们或修史编志,或著书立说,或潜心书画,或诗词唱和,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馆员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为社会服务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文史研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的出版全集,有的举办个展,有的专著问世,有的走上国际讲坛。比如,已故馆长章士钊的《章士钊全集》出版,我馆举办了首发式;萧乾馆长的《萧乾文集》出版,朱镕基总理亲自写信祝贺。近年来,王世襄先生的《锦灰堆》在两年内五次再版;朱家溍先生的《故宫退食录》深受文史界的喜爱;吴小如、袁行霈先生均在当代中国学者文库中立卷;孙天牧、秦岭云、卢光照、黄均、郁风、许麟庐、冯忠莲、杨萱庭、孙瑛、侯及名、刘继瑛等馆员,出版了画册或举办了个展。另外,程莘农等馆员也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领导简介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党组书记:陈进玉
陈进玉,汉族,1946年3月生,浙江苍南人,编审。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务。从2008年3月起,任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是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
袁行霈,汉族,1936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江苏武进。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站内搜索
办公室
现有在编人员3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主要职责是:(1)协助院领导处理司法公务;(2)负责内外联系与综合协调工作;(3)负责综合性文件、报告的起草;(4)负责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督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来信;(5)负责信息、文秘、档案、保密等项工作。
组织人事处
组织人事处主要职责是:(1)协同设区市党委管理中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2)协同有关部门管理专门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3)负责院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工作;(4)指导和协管下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工作;(5)负责政治部的综合工作。
法官教育管理处
法官教育管理处主要职责是:(1)承办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法官职务的任免和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考评委员会的日常工作;(2)负责法官等级评定、变动以及日常管理工作;(3)协助实施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工作;(4)负责组织争先创优、表彰奖励、教育培训、法官管理调研等工作。
立案庭
立案庭主要职责是:对省高级人民法院办理的各类案件(除减刑、假释和赔偿案件外)进行立案,依法审查不服高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各类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依法审查不服下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和复查驳回的刑事、民事(不含知识产权)、行政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认为申诉无理的,予以驳回;符合立案条件的,移送审判监督庭审查处理;处理来信、来访;依法审理管辖争议案件;处理司法救助事宜;对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进行审限流程管理。
刑事审判第一庭
刑事审判第一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查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防利益和第一、二审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权依法核准相关死刑案件和复核相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依法审理相关的因特殊关系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复核案件和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减刑、假释案件;依法审理因特殊情况假释的复审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的延长审限申请。
刑事审判第二庭
刑事审判第二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财产、贪污贿赂、渎职罪的第一、二审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权依法核准相关死刑案件和复核相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依法审理相关因特殊关系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复核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的延长审限申请。 刑事审判第三庭 刑事审判第三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查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防利益和第一、二审案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权依法核准相关死刑案件和复核相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依法审理相关的因特殊关系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复核案件和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减刑、假释案件;依法审理因特殊情况假释的复审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的延长审限申请。
民事审判第一庭
民事审判第一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判第一、二审有关婚姻家庭、劳动争议、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传统民事案件、房地产案件、不动产相邻关系案件、邻地利用权案件以及其他不动产案件、农村承包合同案件、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侵权案件;依法审理申请撤消相关仲裁的案件和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指导人民法庭工作。
民事审判第二庭
办民事审判第二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判第一、二审国内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纠纷和侵权纠纷案件;依法审判第一、二审国内证券、期货、票据、公司、破产等案件;依法审理申请撤消国内仲裁的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民事审判第三庭
民事审判第三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判第一、二审知识产权案件;审查处理不服中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知识产权申请再审案件;办理知识产权申请复议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民事审判第四庭
民事审判第四庭主要职责是:依法审判第一、二审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权案件;依法审判第一、二审证券、期货、票据、公司、破产等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审判第一、二审信用证案件;审查申请撤消、承认和强制执行国际仲裁判决、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审查有关涉外仲裁条款效力的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行政审判庭(国家赔偿委员会办公室)
行政审判(国家赔偿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是:依法审判第一、二审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审查处理立案庭移送的不服已生效裁判的行政申诉案件;依法审判省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行政抗诉案件;审查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审批下级人民法院行政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依法办理国家赔偿案件;审查处理不服下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决定的赔偿申诉案件;承担国家赔偿委员会日常工作。
审判监督庭
审判监督庭主要职责是:审查处理经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查认为应当按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各类再审案件(民三庭、行政庭审查处理的除外);审判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刑事、民事(不含知识产权)再审案件;审查处理最高人民法院等领导机关交办的其他案件;
执行局
执行局主要职责是:执行省高级人民法院为第一审的生效法律文书及法律规定应当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书;对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和协调;组织、协调、监督下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协调处理法院之间以及与其他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案件。
研究室
研究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审判委员会会务、开展总结审判经验的调研及办理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事项;参与地方立法活动,组织、研究、汇总对法律、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负责司法统计、宏观调查研究、适用法律政策的请示;负责有关审判工作规范性、综合性文件的起草。
司法警察总队
司法警察总队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法院司法警察的事务、教育培训和警衔呈报审核工作;组织和参与对死刑罪犯的执行;参与有关审判庭和执行局的执行事项;负责警卫法庭、看管押解刑事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等工作。
宣传处
宣传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法院的新闻报道、法制宣传工作;指导《人民法院报》江西记者站的工作。
司法技术处
司法技术处主要职责是:规划、指导、协调下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工作;负责全省法院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等专门性技术工作;承担全省法院审判案件涉及的司法鉴定工作;接受有关单位委托依法作出司法鉴定。
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
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主要职责是:指导下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计划财务、审计工作;负责全省法院专项物资装备的计划、管理及分配工作;指导、监督下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诉讼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工作;负责省高级人民法院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发放工作。
机关党委
机关党委主要职责是:负责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及下属单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领导院机关及下属单位工、青、妇等工作;
老干部处
老干部处主要职责是:负责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纪检组(监察室)
纪检组、监察室(与纪检组合署办公)主要职责是:主管全省法院的监察工作;监督、检查全省法院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工作纪律的情况;受理对全省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负责全省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追究工作;受理全省法院工作人员不服政纪处分的申诉。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院机关后勤服务工作
江西省法官培训学院
法官培训学院主要职能是:承担全省法院续职晋级资格培训;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法学专升本学历教育;组织学术研讨工作等。
山东高院网站太差了。但是各地高院差不多。给你发江西的。你参考一下
㈦ 政府法律顾问职责有哪些
法律顾问室与政府法制办公室合署办公,是政府的法律顾问机构,受政内府委托(容委派),负责承办市政府法律事务。
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政府重大民商事行为、行政行为决策及实施进行法律论证;
(二)办理涉及政府的民商事诉讼、仲裁及执行案件;
(三)参与政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政府采购等合同(协议)的洽谈和其他重大经济贸易洽谈,起草、审查、修改重要的合同(协议)以及其他有关法律事务文件;
(四)对重大涉法涉诉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善后处置方案进行法律论证;
(五)指导、协调政府部门和下属政府法律事务;
(六)指导、协调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重大法律事务;
(七)承办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法律事务。
㈧ 法院办案人员职位划分办公室的职能定位
法院里各个职位的职责:
(一)办公室
下设秘书科、综合科、档案科、办公自动化科。
协助院领导组织、协调、处理有关司法政务;负责本院审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督办院党组会议、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事项、院年度中心工作分解立项事项,承办经院领导批办的有关部门转交的事项,督办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负责与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联络工作;负责院文秘、档案、保密及印章管理工作;起草各类综合性材料;负责全市法院计算机网络、办公现代化规划、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法院外事工作;负责死刑执行的协调工作,撰写布告。
(二)立案庭
负责市法院各类案件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审查不服市法院生效裁判的各类申诉和再审申请,不服基层法院复查驳回、再审改判的或未经复查、再审的申诉和再审申请,决定是否立案;审查诉前及立案阶段的财产、证据保全申请并作出裁定,执行财产、证据保全栽定;收转各类诉讼资料,送达相关的法律文书;审理管辖异议、管辖权争议、对不予受理裁定不服的上诉及其他程序性案件;审查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有异议而请求法院作出裁定的案件;核算诉讼费,办理诉讼费的缓、减、免手续;负责信访和司法救助申请事宜。
(三)刑事审判第一庭
审判第一、二审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等案件;审判《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审判一、二审被告人未满18周岁的刑事案件;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
合治理工作;审判与本庭业务相关的请求案件。
(四)刑事审判第二庭
审判第一、二审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食污贿赂罪、渎职罪等案件;审理涉外刑事案件;审理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复核案件。
(五)民事审判第一庭
审判第一、二审有关人身关系的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案件;审判劳动争议案件;审判自然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侵权案件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民事案件;审理申请撤销相关仲裁的案件和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审理申请承认外
国法院离婚判决和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案件;审批基层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指导人民法庭审判工作。
(六)民事审判第二庭
审判第一、二审国内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合同纠纷、民事侵权纠纷和农村承句合同纠纷案件;审判第一、二审国内证券、期货、票据、股权、公司、破产等案件;审理申请撤销国内仲裁的案件;办理相关的申请复议案件;审批基层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
的申请。
(七)民事审判第三庭
审判第一审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及著作邻接权、商标权、专利权、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以及科技成果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纠纷、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等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第一、二审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权案件,
证券、期货、票据、公司、股权、破产等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及信用证案件;审查申请撤销、承认和强制执行国际仲裁裁决、外国法院判决的案件;审查有关涉外仲裁条款效力的案件;办理相关复议案件;审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的二审涉外案件;审理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区域的涉外民事案件;审批基层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八)民事审判第四庭
审判第一、二审法人之间、法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涉外、涉港澳台合同和侵权纠纷案件;信用证纠纷案件;审查申请撤销、承认和强制执行国际仲裁裁决的案件;审查有关涉外民商事仲裁条款效力的案件以及承认和强制执行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裁决的案件;审理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区域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办理相关复议案件;审批基层人民法院相关案件延长审限的申请.
(九)民事审判第五庭
审判一、二审房地产案件(包括房屋买卖、赠与、租赁、预售、按揭、直接向法院起诉或不履行合同而引起的征地拆迁、回迁、开发合同案件,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合同案件,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等案件),不动产相邻关系案件,邻地利用权案件以及其他不动产案件(包括水利、草原、滩涂、铁路、机场、公路、桥梁、港口、堤坝等不动产引起的案件),物业管理纠纷案件。
审判第一、二审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负责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办理基层人民法院有关请示的案件;办理相关的复议案件;依法办理应由本院赔偿委员会受理的刑事和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负责赔偿委员会日常事务,执行赔偿委员会决定事项。
(十)审判监督庭
审判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对本院各类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案件;审判上级法院指令对本院各类生效裁判再审的案件3审查不服基层法院确认决定的申诉案件和有期徒刑罪犯的减刑、假释案件;负责市法院国家赔偿的确认工作;审查处理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各类审判监督案件;审查处理经基层法院复查驳回或者再审改判仍继续向本院申诉、申请再审,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案件;审查处理虽未经基层法院复查、但符合立案条件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案件;检查评查案件;审查处理院领导、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不服生效裁判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案件。
执行局
协助省法院统一管理和协调全市法院执行工作。管理执行一庭、执行二庭、执行三庭。
(十一)执行一庭
研究提出全市法院执行工作总体部署,掌握全市法院执行工作动态;负责执行局文秘、会议、调研、信访、档案等工作;负责执行案件的司法统计;负责执行案件的异议审查,研究答复执行工作中适用法律问题;配合干部管理部门协助管理基层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十二)执行二庭
负责执行本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一审案件,受委托执行案件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裁定和国际仲裁裁决的案件;审查受理非诉讼案件的申请强制执行;统一调配全市法院执行力量和装备,统一组织全市法院执行和专项执行行动;处理执行中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
(十三)执行三庭
管理本市与外地法院之间委托执行的案件,负责协调本市与外地法院之间、本市法院之间执行争议案件;负责协调地方各部门及有协助执行义务单位对案件执行的意见分歧或争议;督促、催办有关执行案件及下级法院久拖未执结的案件;纠正下级法院违法执行和错误执行的案件;根据实际需要,指定执行本院和下级法院的执行案件;提出并组织实施需要提级执行的案件。
(十四)书记员处
负责本院书记员的管理;负责本院书记员各项工作的统一安排;负责书记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
(十五)研究室
负责本院重大工作部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指导下级法院的调研工作;研究、征集对法律、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就法律适用问题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编辑市法院调研刊物;采集整理历史资料,组织编纂市法院院志、年鉴等;负责司法统计和法制宣传工作,指导基层法院的法制宣传工作。
(十六)教育培训处
研究、制订全市法院各类人员的培训规划、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法官在职进修培训;负责院的普法教育;负责全市法院人员学历班、课程班的招生和管理事项。
(十七)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
管理院的各项经费和国有资产,负责院机关有关行政事务管理,监督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管理;指导下级法院财务、装备、诉讼费管理和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负责院(含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规划、项目申请和组织、协调、实施工作;负责对通讯(电台、电话)、摄影、摄像、录音等技术设施使用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法院系统司法技术鉴定工作;监督和指导机关服务中心的有关工作。
下设财务科、装备料、技术科、司法鉴定科。
(十八)监察室
负责纪检组的具体工作,指导全市法院系统的纪检、监察工作;监督、检查法院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工作纪律的情况;受理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负责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追究工作;查处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受理法院工作人员不服政纪处分的申诉;负责与司法监督员的联络和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接访工作;检查、督办案件。
政治部
主管全市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管理干部处、组织处、离退休干部管理处。
(十九)干部处
负责各类人员的考录、调配、考核、任免、工资福利、计划生育、出国政审、退休等工作;管理人事档案,采集分析人事信息,组织落实各项组织人事制度;负责全市法院系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负责法官等级评定的管理工作;协助区、县级市党委考察协管干部,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3组织落实基层法院法官以及其他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3负责全市法院司法警察警衔工作。
(二十)组织处(机关党委办公室与其合署办公)
负责全市法院队伍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法院系统评先创优、表彰奖励活动;负责机关党建工作,指导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工作。
离退休干部管理处
贯彻上级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文件和参加政治活动;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休养和用车等服务约安排;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处理事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事宜。
(另外)司法警察支队(直属行政单位)
负责组织落实司法警察工作的条例、规定、办法;组织实施司法警察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导、监督下级法院司法警察的业务工作;检查、监督司法警察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协调辖区内或跨地区的重大警务活动;负责送达有关法律文书、押解人犯、开庭审判值庭和参与执行等工作;负责检查、监督全市法院枪支、弹药、械具的使用;负责院机关的安全保卫和防火工作。
下设警务保卫科、法警一大队、法警二大队、法警三大队。
㈨ 行政复议对非法变更可以追刑事责任了。
行政复议对非法变更是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的。
【法律依据】
《行政复议条例》内容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依照本条例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第三条 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第四条 本条例所称复议机关,是指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
本条例所称复议机构,是指复议机关内设的负责有关复议工作的机构。
第五条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
第六条 行政复议遵循合法、及时、准确和便民的原则。
第七条 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和适当进行审查。
第八条 复议机关审理复议案件,不适用调解。
《行政复议条例》 - 第二章 申请复议范围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可以申请复议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不服,不能依照本条例申请复议:
(一)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服的;
(二)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服的;
(三)对民事纠纷的仲裁、调解或者处理不服的,但是,行政机关对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的处理决定除外;
(四)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行政复议条例》 - 第三章 复议管辖第十一条 对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但是,法律、法规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管辖的,从期规定;法律规定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的,从其规定。
对国务院各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管辖。
第十二条 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管辖。
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辖。
第十三条 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它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第十四条 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管辖。
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管辖。
第十五条 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直接主管该组织的行政机关管辖。
对受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第十六条 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上级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最终批准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其被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第十八条 复议机关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复议机关,受移交的复议机关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因复议管辖发生争议,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它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第二十条 申请人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由最先收到复议申请书的行政机关管辖。
第二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申请复议期限内向信防部门申诉的,信防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申诉人向有复议管辖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第二十二条 其他复议管辖,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行政复议条例》 - 第四章 复议机构第二十三条 复议机关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确立本机关的复议机构或者专职复议人员。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当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或者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
第二十五条 复议机构或者专职复议机关的领导下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查复议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
(二)向争议双方、有关单位及有关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组织审查复议案件;
(四)拟订复议决定;
(五)受复议机关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出庭应诉;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