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5-25 12:54:16

㈠ 名誉权和隐私权有哪些区别侵害人格权应如何担责

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名誉权和隐私权,隐私权与名誉权是完全不同的两项人格权,但是经常有人将其混淆,那么,名誉权和隐私权有哪些区别呢?侵害人格权应如何担责?

一、名誉权和隐私权有哪些区别

(一)主体不同。隐私权仅自然人享有,而名誉权不仅自然人享有,法人、其他组织也享有。

(二)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不愿公开的秘密,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会评价。

(三)侵害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方式是未经同意而披露传述等,侵害名誉权常见的是侮辱和诽谤。

(四)侵害的内容不同。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并非虚构,侵害名誉权的内容是捏造虚构的。

(五)行为人心理状态不同。侵害隐私权可能故意或过失,侵害名誉权大多主观是直接故意、恶意。

(六)行为人主观目的不同。侵害隐私权的目的可能故意或无意,侵害名誉权目的是毁损贬低他人名誉。

(七)保护方式不同。隐私权侵害只能通过停止侵害、道歉、赔偿损失三种方式进行。而名誉权保护还可以通过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的方式进行。

二、人格权受到侵害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人格权受到侵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严重的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

(一)侵犯公民人格权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二)在侵害他人人格权构成侮辱罪,并且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三)在侵害他人人格权不构成刑事犯罪的,那么应承担行政责任的法律后果,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以上就是“名誉权和隐私权有哪些区别?侵害人格权应如何担责?”的相关内容,侵犯他人的权利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的,如果其行为构成犯罪,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㈡ 请问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处罚

1.违反公民人身权益需承担民事责任。
依据我国《民法典》第9905及第1000条规定,若人格尊严遭受侵犯,受害者有权依法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其中,如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清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这些均属永久性主张,不受诉讼时限限制。
而关于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的责任,则应根据具体行为及损害程度予以衡量。
2.若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构成侮辱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手段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
3.若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仅构成行政违法,则需承担相应行政责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第2款规定,此类行为将被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者,可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㈢ 辱骂侮辱他人负什么法律责任

当众或在公共场合辱骂他人,都是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违法行为。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进行治安处罚。可以进行治安处罚的辱骂他人的行为一般的表现形式为,在公共场合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果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辱骂,由于不会在社会上或他人之间造成恶劣影响,不属于处罚的范围,批评教育就可以。
网络上的侮辱与现实中的侮辱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即如果侮辱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人们在享受互联网社交便利的同时,应当依法谨慎行使自己的权利。微信用户有权在其朋友圈内正当、合法地表达观点或发表其评论,但微信聊天记录、朋友圈发布内容可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民事侵权侮辱行为与侮辱罪的界限:
行为的对象不同。侮辱罪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民事侵权侮辱行为的对象可能为法人。“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2款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诋毁、诽谤他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侮辱法人的名誉可以构成民事侵权行为,而不构成侮辱罪。
对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要求不同。侮辱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直接故意:而民事侮辱侵权的行为人主观上有故意,也有过失。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故本案中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具体情节和造成的影响,涉嫌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追究其刑事责任。

热点内容
海商法中的船方义务 发布:2025-05-25 19:02:37 浏览:234
江山法院面试 发布:2025-05-25 19:01:05 浏览:430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与财务会计 发布:2025-05-25 18:59:33 浏览:338
2018注会经济法视频百度云 发布:2025-05-25 18:55:08 浏览:160
军人道德与修养 发布:2025-05-25 18:53:37 浏览:8
民法典哪有 发布:2025-05-25 18:50:14 浏览:638
教授法学院 发布:2025-05-25 18:48:46 浏览:240
梅芳法官 发布:2025-05-25 18:47:59 浏览:218
扰民法在哪里 发布:2025-05-25 18:33:32 浏览:525
关于固定法律咨询服务日通知 发布:2025-05-25 18:25:06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