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与法律渊源
① 法律中渊源是什么意思
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法的效力的法律来源或渊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法律渊源的基本含义
- 法律渊源代表了法律存在的形式和来源,是法律权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 它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框架,为法律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正式法律渊源
- 正式法律渊源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可以直接作为法律决定的依据。
- 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通常由立法机关制定或批准。
- 这些正式渊源是法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指引。
三、非正式法律渊源
- 非正式法律渊源虽然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但可能影响法律的解释和适用。
- 包括习惯、道德观念、社会公正观念等,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辅助正式法律渊源进行法律解释和适用。
- 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公共利益,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法律渊源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正式法律渊源和非正式法律渊源,共同构成了法律的来源和表现形式,为法律的制定、实施和适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② 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渊源一般都是指规范的效力渊源;
非正式的法律渊源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法学理论、外国法、国际法、风俗习惯、国家政策等),在没有正式法律依据可以适用时,就可以作为裁判依据,具有了一些法律效力;
当然这主要是在民商事领域;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③ 简述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的效力和位阶关系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宪法
法律、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
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④ 我国各种法律渊源形式的效力等级是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体系的安排,各种法律渊源形式的效力等级分明,具体如下:
1. 宪法居于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其法律效力无可比拟,高于一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其他任何规范性文件。
2. 法律次之,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3. 行政法规的法律地位低于法律,但高于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4.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5.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在省级政府规章之上,但在法律和行政法规之下。
6. 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和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7. 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较大的市政府规章。
8. 特殊法规,如省级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具有高于较大市经济特区法规的效力。
9. 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自治区内具有高于民族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效力。
在特定情况下,某些法律文件之间不具有明确的效力高低之分,例如:
1.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 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民族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之间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 省级政府规章与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之间在省级政府规章适用的区域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可以概括为:宪法至上,法律次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依次排列,各自在规定的范围内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