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四款规定
Ⅰ 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一款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二审行政裁定书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书
(2017)京行终447号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1,汉族,住北京市东城区。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2,汉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区。
上诉人(一审原告)白某3,汉族,住北京市东城区。
共同委托代理人刘某,汉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区。
被上诉人(一审被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钱粮胡同**。
法定代表人金某,区长。
委托代理人陈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吴某,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
上诉人白某1、白某2、白某3(以下简称白某1等三人)因诉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东城区政府)公房承租人变更一案,不服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一审法院)作出的(2016)京04行初2564号行政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白某1等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刘某;被上诉人东城区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吴某、陈某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白某1等三人向一审法院诉称,涉诉公房现承租人白某4有其他住房,且没有与原承租人共同居住两年,只有户籍与原承租人同**籍。故请求法院撤销东城区政府下属的北京市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一中心东直门分中心(以下简称东直门分中心)在2015年9月1日将豹某承租的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西里12楼2单元502的涉案公房变更为白某4的承租合同。
东城区政府向一审法院辩称,白某1等三人与东城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利害关系,原告主体资格不合格。白某1、白某2户口不在诉争房屋内。白某3被生效判决认定为不需要征求意见的家庭成员。且东城区政府变更承租人为白某4的行为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故请求法院判决驳回白某1等三人起诉。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西里12楼2单元502室为东城区政府下属的东直门分中心直管公房,原承租人豹某于2010年去世。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14)东行初字第821号判决和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5)二中行终字第753号判决认定白某4在本市有其他住房。白某1、白某2在与一审法院谈话中表示,她们的户籍与原承租人豹某在死亡之前并非同**籍。
一审法院认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法定起诉条件。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已经立案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根据《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之规定,租赁期限内,乙方外迁或死亡,乙方同一户籍共同居住两年又无其他住房的家庭成员愿意继续履行合同,其他家庭成员又无异议的,可以办理更名手续。本案中,白某1、白某2与原承租人豹某并非同一户籍,白某3经生效判决认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三人均不属于《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规定的家庭成员范围,因此,白某1等三人不具有原告诉讼主体资格。故其向一审法院提起的诉讼不符合起诉条件,依法应予驳回。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一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驳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诉。
白某1等三人不服一审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诉,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白某1等三人与本案具有利害关系,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告主体资格,请求二审法院撤销一审裁定,开庭审理本案,并依法改判。
东城区政府坚持一审答辩意见,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本案中,鉴于白某1、白某2与原承租人豹某并非同一户籍,白某3业经生效判决认定在本市有其他住房,故三人均不符合《北京市公有住宅租赁合同》第七条规定的公房承租人变更条件。白某1等三人与涉诉公房承租人变更行为之间不具有利害关系,所提本案之诉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依法应予驳回。
综上,一审法院裁定驳回白某1等三人的起诉并无不当,本院应予维持。白某1等三人的上诉请求缺乏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一审裁定。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Ⅱ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的内容是什么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条文注释:
本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行政行为包括作为、不作为和事实行为。原法用的是“具体行政行为”概念,本次修改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使本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行政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
(3)行政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
(4)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机关签订、履行协议的行为。
2、原法第25条第四款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作为被告,即已视为行政机关,本法修改进一步扩大了行政机关的范围,将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纳入本法调整范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本法所称的行政机关:
(1)本法所称行政机关,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2)规章授权社会组织行使行政管理权,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4)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办事机构非经法律特别授权,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其所作的行政行为,属于无效行政行为,引起诉讼的,以其所在机关作为被告。
Ⅲ 派出所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吗
派出所可以在处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时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其他时候只能由其设立公安机关为被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派出机构只能在其职权范围内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成为行政机关被告,而派出所的职权只限定在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罚款,故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其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九十一条 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组建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但不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机构,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组建该机构的行政机关为被告。
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Ⅳ 运管所能否作为行政诉讼主体即被告,县级运管所性质
运管所能作为行政诉讼被告。运管所全称是道路运输管理所,通常指县一级设立的道路运输市场管理部门。
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该组织是被告。有的组织原来不具有行政管理职权,但法律、法规授予了它在某一行政事务方面的管理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认为该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应以该组织为被告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
该条规定授予了运管所具有道路交通运输管理职责,因此,运管所能作为行政诉讼被告。
(4)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四款规定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法25条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例如:乡政府委托某村民委员会行使某项行政职权,该村委会按照委托的权限作出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对此不服的,必须以该乡政府为被告提起诉讼。
这就是行政法上的“权利可以委托、责任不能豁免”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情况下,授权其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其他组织行使行政职权的,应当视为委托。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Ⅳ 《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有哪些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指行政诉讼的身份条件,在本质上是指起诉人与行政主体的行为或不作为或所争议的行政法律关系的利害关系。我国法律、司法解释有关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规定主要有两条,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称《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二是《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若干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根据上述规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是“认为“;二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三是“合法权益”,而司法实践中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上。
“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起诉人与被诉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利益关系,这种直接利益关系是基于具体的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可见,利害关系的前提是有具体的法律关系。
“无利益则无诉权”是行政诉讼法的重要理念。对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不能孤立地理解。《若干解释》第一条将“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排除在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之外,意味着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必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从产生实际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解释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这种实际影响,应当包括积极(不利)影响和消极(有利)影响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如果行政主体的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利影响,原告资格方可具备。
同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和《若干解释》第十二条规定,起诉人必须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行政法上的利害关系,否则不具备原告主体资格。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有事实根据”的要求不同,法院必须首先对起诉人有无主体资格予以严格审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已经或将会产生实际影响。可见,这种利害关系必须是一种已经或者必将形成的关系,不能仅是事实上、不确实的,而必须是法律上、已经确定或者必将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Ⅵ 在行政诉讼中,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该具体行政行为如何提起行政诉讼
可以提起共同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共同被告是两个以上被告在同一个案件中的合并,属于诉讼主体的合并,在行政诉讼中作为共同被告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
法律分析
行政复议案件被告的确认,若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就是被告。这里所说的改变,包括法律依据、事实根据和处理决定方面的任何实质性变更;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这些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行政诉讼俗称为民告官,行政诉讼法的原告与其他诉讼并无太大的区别,不同在于,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民,而被告却是官。但相同的是,只有在认定主体资格后,诉讼才能继续下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或者职权变更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四款规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四款,是关于人民检察院对于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处理规定,具体内容为: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