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垄断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 涉横向垄断协议的合同效力如何
所谓垄断协议,就是通常所说的卡特尔,是指经营者之间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者协同行动来相互约束各自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内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垄断协议可分为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所谓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具有竞争关系经营者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网友咨询:
涉横向垄断协议的合同效力如何?
律师解答:
签署横向横断垄断协议,划分市场地盘,明确收费标准,这一行为本身是违法的。协议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无效。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处于同一行业同一流通环节的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限制竞争的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包括以下形式:固定价格、限制数量、分割市场、联合抵制、以及新技术开发限制等。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律师补充:
垄断协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营者之间存在相互约束的共同行为或协调行动,即经营者必须都受共同行为或协商行动的约束,不许擅自行动;
(二)经营者之间存在共谋,即经营者之间通过协商或默契,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其形式可能表现为协议,也可能表现为当事人的共同行为或协商行动;
(三)经营者之间的行为必须在客观上引起了限制或妨害竞争的后果,也就是说,经营者之间通过共谋,采取共同行为或者协调行动,必然产生回避当事人之间的竞争,或者限制第三人在该市场中的竞争力量的后果。
【法律依据】
《反垄断法》
第十六条 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第十七条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② 反垄断法规定了哪些垄断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垄断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垄断协议是指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这类协议可以是横向的,即在同一市场中的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协议,也可以是纵向的,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议。例如,固定商品价格、限制生产或销售数量、分割市场等都是被明确禁止的垄断协议形式。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则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从事不公平交易、拒绝交易、搭售商品等行为,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不利影响。
经营者集中是指通过合并、收购股权或资产等方式,导致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可能产生排除或限制竞争的效果。这种行为需要经过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审查,以确保其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负面影响。
反垄断法不仅是对垄断行为的禁止和制裁,更是对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和促进。通过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反垄断法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垄断行为的出现往往与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和行业特性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和合作不断扩展其市场份额,这使得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和挑战更加复杂。
例如,在数字技术领域,大型科技公司通过数据控制和算法优势,可能形成事实上的市场支配地位,进而影响市场竞争。
此外,反垄断法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准确界定市场支配地位、如何处理跨境垄断行为以及如何平衡创新与竞争的关系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实践中,反垄断执法机构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法律手段,对涉嫌垄断的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判断。
在处理垄断行为时,有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考虑:
1.证据收集:对于涉嫌垄断的行为,举报人资料非常重要。反垄断执法机构需要对举报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查,并确保举报人的信息保密。
2.市场界定:在判定垄断行为时,需要明确相关市场的界定。这包括商品市场和地理市场的界定,以及考虑替代品的存在与否等因素。
3.法律责任:对于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法律规定的处罚措施包括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这些措施旨在恢复市场竞争秩序,并对违法行为形成威慑。
4.合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反垄断合规管理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这不仅有助于避免法律风险,也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第十六条,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第二十二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前款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第二十五条,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一)经营者合并;(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