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贷款通知书的法律效力
A. 催告函有法律效力吗
催告函在法律上具有效力。邮件催款律师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发送律师函可以起到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期间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重新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催告函发出后,当事人最好在诉讼时效期间三年内起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催收函具有强烈的震慑作用,是一种严肃地警示,如果借款人收到催收函后置之不理,那将会面临诉讼、打官司等。催收函通常是在电话催收未果的情况下而下发,意在制造紧张局面,督促借款人马上还款,当然也不排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发商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其可作为一份强有力的证据。
公告催收是指债权人通过媒体将债务人欠款的事实进行公开,要求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的一种催收手段。债权人公告催收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保全债权。通过公开催收方式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实现债权,同时又体现向对方请求履行达到诉讼时效中断的目的,保证债权的诉讼时效。二是惩戒违约方。通过公开债务人的违约信息,将债务人的负面信息公之于众,降低债务人的社会评价,实现惩罚违约方的目的。
公告催收的借款进入诉讼后,大多数当事人认为银行已经公告催收,认可诉讼时效已经中断。还有一部人认为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不提诉讼时效抗辩,只是暂时没能力偿还债务。
目前只有两起因公告催收的问题,提起上诉的,那么,银行公告催收的法律效力到底如何,下面做简要阐述。
一、现行法律对一般民事主体公告催收权无明确规定
现行民事法律制度未明确一般民事主体公告催收为实现权利的一种方式,只有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从时效角度确认一般主体公告催收为中断时效情形之一。
我们知道,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适用方面的文件,不能对法律规定作出限制或扩张性解释,不构成法律的渊源。《诉讼时效制度规定》明确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告催收行为构成时效中断也正是对《民法通则》第140条“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运用的具体情形进行明确,且《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对一般主体公告行为产生时效中断法律效力有严格限制,必须是在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情形下,权利人在国家级或者春耐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才被认为构成诉讼时效中断,如不扒薯春具备上述公告催收前提条件的,其效力难以得到法律支持。
《诉讼时效制度规定》出台前,相关规定对公告催收有特定主体限制。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公布违约学生名单的主体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手没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原债权银行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的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中,有催收债务内容的,该公告或通知可以作为诉讼时效中断证据。但第十二条同时规定,本规定仅适用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有关案件。
但现实操作和司法实践中,公告催收早已突破上述规定中有关催收主体的限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在诉讼时效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保证人是否继续承担保证责任等问题请示的答复》明确,债权人对保证人有公告催收行为的,人民法院应比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的规定,认定债权人对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期间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及程序问题的请示的答复》也明确,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方式可以包括“提起诉讼”和“送达清收债权通知书”等。其中“送达”既可由债权人本人送达,也可以委托公证机关送达或公告送达(在全国或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刊发清收债权公告)。
B. 催款通知书有没有法律效益
法律分析:在实践中,欠款催收函是一种催交款项的文书,是交款单位或个人在超过规定期限,未按时交付款项时使用的通知书。企业在应收款回收时常用的文书,既有商务性质又有法律内涵。欠款催收函种类很多,形式各异,有强硬的、有征询的、有答复、也有警告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欠款催收函,都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借款人在催款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 在现实的交易活动中,债权人在债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经过后,向债务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该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法律保护。
C. 贷款逾期催收通知书是什么,怎么会收到这个
贷款催收通知单就是对贷款逾期不还的人下发的。
1、如果诉讼时效未过,比如付款期限两年,在两年内催款,发出逾期催款通知书,当事人在通知书上签字,那么诉讼时效中断,从签字确认之日起重新计算两年。
2、如果诉讼时效已过,比如付款期限两年,在两年后发出逾期催款通知书催款,当事人在通知书上签字确认,则一般不认为是诉讼时效中断,而在从签字确认之日起双方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诉讼时效也从当日起算两年。
拓展资料:贷款催收通知书,是指作为权利人(银行)向义务人(借款人)要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从法定诉讼时效上来讲,逾期贷款通知书是逾期贷款回收的重要环节,在不良贷款盘活工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确保银行收回逾期贷款具有更大的胜诉权,就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法律保护的制度。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强制义务人履行所承担的义务。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我国民事诉讼的普通诉讼时效为二年,当然也存在特殊诉讼时效。针对逾期贷款这一法律关系使用的是普通诉讼时效,即二年。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借款人在逾期贷款之日起两年内,通过一定形式向银行表示愿意返还贷款,从而构成诉讼时效中断。因此,每次借款人签收的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都会导致二年诉讼时效的中断,使诉讼时效重新起算,从而保证银行贷款不因逾期贷款时间长而丧失法律的保护,避免失去请求人民法院以法律的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系统中,银行下发给借款人的催收通知书绝大多数的目的仅限于催收贷款,往往忽视了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的法律效力,即在逾期贷款的延续中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法律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信贷员认识不到催收通知书的作用,只是过个形式。在发放方式上,往往采用不合理的方式进行送达,如:他人代签、在没有人员见证下留置送达等。如果这类贷款案件走向诉讼程序,借款人则会以没有收到逾期贷款通知书,贷款已过诉讼时效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辩。作为权利人,即银行方也将因贷款超过诉讼时效而不受法律的保护,从而丧失胜诉权。
本人认为,银行在下发逾期贷款通知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逾期贷款通知书必须法律规定的要求,即合理合法。首先,在填写上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其次,在形式上应采用一式两联,借款人一联,银行留一联存档;最后,在效力上应由借款人签字、盖章和按手印予以确认。
2、正确把握二年的诉讼时效。由我国《民法通则》可知,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是二年,并且诉讼时效从贷款逾期之日起计算。因此,作为银行方应把握住诉讼时效期间,即至少每两年下发一次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3、应正确对待逾期贷款通知书签收工作的重要性。信贷员下发催收通知书后,不能走形式,一定要让借款人和担保人亲自签收,这样逾期催收通知书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对拒绝签收的“钉子户、赖皮户”,要进行多次走访、引导、劝说,达到签收逾期通知书的目的。对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借款人和担保人,可以采用公告、邮寄等方式予以送达,从而完成逾期贷款通知书的签收。值得强调的是超过诉讼期间的的贷款,信贷员不能放弃下发逾期通知书,而应想尽一切办法让借款人和担保人签收,挽回资金的损失。
4、确保催收通知书保存完好。信贷员下发的催收通知书其中一联由银行归档,应设立专柜专盒予以保管,其重要性应等同于借款借据,为以后逾期贷款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拥有催收通知书,逾期贷款案件的胜算就把握在手中。 总之,只要能正确把握逾期贷款通知书的法律作用,既能起到督促借款人尽快归还贷款的目的,也能为以后逾期贷款进入诉讼程序提供法律依据。
D. 银行催收函的法律效力
在实践中,欠款催收函是一种催交款项的文书,是交款单位或个人在超过规定期限,未按时交付款项时使用的通知书。企业在应收款回收时常用的文书,既有商务性质又有法律内涵。欠款催收函种类很多,形式各异,有强硬的、有征询的、有答复、也有警告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七条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