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和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8-24 10:02: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人格权和民事责任承担。校园欺凌行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格权,施害者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经济赔偿和公开道歉。若施害者未满成年,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时,其监护人需代为承担。
1. 《民法典》中关于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相关规定是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法律基础。具体包括:
- 第九百九十条规定,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害。
- 第九百九十五条明确,人格权遭受侵害时,受害者有权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这些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至一千一百八十九条涉及监护人责任和委托监护责任,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受托人有过错时亦需承担相应责任。
2.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校园欺凌的表现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 给受害者起侮辱性的绰号或使用粗俗语言。
- 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身体攻击,如拳打脚踢、推撞绊倒等。
- 侵犯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损坏其物品,并通过这些行为嘲笑受害者。
- 施害者明显比受害者强大,且在受害者无法自卫的情况下实施欺凌。
-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负面谣言和流言。
- 恐吓受害者,迫使其执行不愿意做的事情。
- 使受害者遭受不公正的处罚或纪律处分。
- 对受害者的外貌、性取向、经济状况、国籍、家庭背景等进行中伤和贬低。
- 排斥、孤立受害者,或组织小团体排挤受害者。
- 敲诈勒索受害者钱财或物品。
- 画侮辱性图画。
- 在互联网上进行欺凌,发布具有攻击性质的言论。
校园欺凌的行为应受到公安机关的干预,通过教育和民事赔偿等方式予以处理。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