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诬告编造谣言追究法律责任
1. 不真实的匿名举报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要看主观上是否恶意,如果是恶意的话就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若不是主观恶意,只是举报的人事错误或者不准确的话,不会有任何的处罚。
如果是恶意举报,若举报人侵犯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自诉,可以起诉举报人诬告陷害罪。如果情节没有严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地步,可以在民事上提起侵权之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里的“他人”,是指所有的第三人,既包括一般的干部、群众,也包括正在服刑的罪犯和其他在押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
诬告陷害他人,必须是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如果不以使他人受刑事追究为目的而捏造事实诬告的,如以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得到某种奖励或者提升等为目的而诬告他人有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不构成本罪。
(1)匿名诬告编造谣言追究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一是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
二是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
三是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
四是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
犯诬告陷害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告,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犯罪。至于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仍构成诬告陷害罪。虽然司法机关查明真相后不会对这些人科处刑罚,但将他们作为侦查的对象,使他们卷入刑事诉讼,就侵犯了其人身权利。
2. 匿名举报不实,被举报人该怎样追究
举报不实可能会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也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
根据《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根据《民法总则》:
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第一百二十条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2)匿名诬告编造谣言追究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面对不实举报的方法: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守纪意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既要对信访举报人保护又要对其进行约束,保护和鼓励属实的举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对不属实、另有目的举报严厉打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是做好举报、信访分析。针对信访举报的对象、反映的内容分析事件的原由,甄别真假,经初步分析对有事实依据的举报按照信访初核程序进行调查处理。
民法总则-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