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谣承担法律责任
Ⅰ 网络传谣承担法律责任吗
法律分析: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
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受到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者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此类犯罪行为要受到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等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 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Ⅱ 造谣传谣,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造谣传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行政责任:
-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民事责任:
- 造谣传谣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方式。
注意事项: 在社交平台浏览信息时,应谨慎转发,避免传播不实信息。 如不慎转发了谣言,应尽快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如快速删除、澄清消息不实的声明等。 对于因轻信而传播虚假信息,但危害不大的情况,不以犯罪论处。然而,如果转发行为导致谣言被广泛传播并造成恶劣社会后果,仍需承担上述法律责任。
Ⅲ 自媒体未经核实播报虚假消息,需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自媒体未经核实播报虚假消息,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民事责任:
自媒体发布虚假信息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承担责任的方式可能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恢复名誉、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等。
行政责任:
自媒体发布虚假信息会受到行政处罚,处罚措施可能包括责令删除、停止传播以及罚款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将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
如果自媒体编造虚假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将受到刑事处罚。
重点内容:自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发布虚假消息。对于未经核实的信息,应谨慎处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责任。同时,广大网民也应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