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㈠ 经济法责任定义
经济法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部门法性质分类之一,是经济法主体因其行为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实施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产生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二是基于法律直接规定加于行为人的负担。
经济法责任的首要特征在于其源于经济法主体的行为。当经济法主体违反了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或者不当行使了经济法权利时,即构成经济法责任的基础。这种责任不仅是对经济秩序的维护,也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的保障。
在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实现上,否定性法律后果通常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包括但不限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限制行为等。这些后果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以达到预防和遏制违法行为的目的。
另一方面,经济法责任也包括直接基于法律规定的负担。这种负担可能表现为经济法主体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如赔偿经济损失、支付违约金等。这些负担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
总之,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旨在通过否定性法律后果和基于法律规定的负担来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并对经济法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
㈡ 2018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重点: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考友们都准备好2018年中级会计师考试了吗?本文“2018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重点: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跟着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
2018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重点: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一、经济法责任的分类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分类。
二、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一)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并不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其独立性。
(二)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
三、经济法责任的具体类型
1.按照承责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经济法责任分为调控和规制主体的责任,以及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责任。
2.按照追究责任的目的,可以把经济法责任分为赔偿性责任和惩罚毁念性责任。
3.依据责任的性质,还可以把经济法责任分为经济性责任和非经济性责任,或称为财产性责任和非财产性责任。
四、不同主体的责任差异与司法救济
由于经济法主体的身份和地位、行为目标和宗旨有别,各自的法律待遇、享有权利或权力的法律依据不同,相应的义务各异,因而所需承担的违法责任也不同。
在市场规制法领域,由于规制主体的责任蚂森一般是可以特定化的,因而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追究其责任。但在宏观纤物困调控法领域,由于调控主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属于抽象行为等原因,要追究其责任比较困难。
五、赔偿性责任与惩罚性责任
经济法主体可能承担的赔偿性责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赔偿;另一类是超额赔偿。国家赔偿的主体是国家,超额赔偿的主体是市场主体。
㈢ 经济法的责任有哪几种形式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形式:民事责任形式、刑事责任形式、行政责任形式。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指陵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经济法主体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以下三种:
(一)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经济法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二)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笑昌的行政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留用察看;开除等。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构成犯罪依法应承担的刑事法律后果,即刑罚。根据《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种类包括:罚金①;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对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单位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唯升戚的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㈣ 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
法律分析:经济法责任的特殊性:(1)责任承担上的双重性;(2)责任承担上的非单一性;(3)经济法责任的经济性。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侵犯经济法所保护的权利或违反经济法规定的义务所致的不利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