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法律责任的特征
㈠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隶属性。
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通常是指教育行政法律关系,因此,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隶属性。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2、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是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和学生的违法但不至于犯罪的行为进行的惩处,包括人身罚、行为罚、财产罚和声誉罚等。种类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历证书、学位证书和其他学业证书的资格等。
㈡ 教育法的特点
阶级性。教育法规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教育法规由国家政权机关按照一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必然反映掌握政权的这个阶级的教育意志;教育法规的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无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遵守,这反映了它具有全社会性;强制性。教育法规的实施具有强制性特征。教育法规把人民的教育意志提升为国家意志,违反教育法规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一、教育法的作用:
1、指引作用。教育法的指引作用指教育法体现了国家教育发展的目的、政策,指引人们按照国家的目的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
2、评价作用。教育法律作为国家的一种普遍的强制性教育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教育行为的作用,即评价作用,是教育法律的标准功能的外部表现。
3、教育作用。教育法律规范的预示功能决定了教育法具有教育作用。
4、保障作用。教育法的保障作用指教育法保证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教育义务得到履行,从而使教育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二、教育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1)从教育对象上看,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已经变成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行以来,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多数初中毕业生要接受普通高中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取消了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年龄和婚否限制,这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在这些教育活动中,接受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的教育对象,都享有着教育的权利和承担着相应教育的义务。
(2)从调整的教育法律关系上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伴随着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教育法法律后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注重保护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可以说,全部教育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尤其是保护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一致的儿童、少年。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处理主要是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比如对不按时入学或流失的适龄儿童,更主要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只要他们入学或返校就读即可,对他们本人并不进行处罚,而是要处罚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
(2)注重保护教师的特殊职业权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享有《教师法》所规定的特殊权利包括教育权、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学生发展权、带薪休假权、进修培训权等。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当教育,而学生由于自身原因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教师不承担法律责任。当然,如果教师有过错,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则要承担相应责任。
(3)注重维护学校的正当权益。教育是国家的公共事业,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教育法对之给予特殊的保护。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对违反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一般应该从快、从严,体现学校正当权益的特殊重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育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
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
国家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实施双语教育提供条件和支持。
㈢ 什么是教育法律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在调整教育领域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和确认的一种法律关系。它是教育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法所确认。
基本内容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种类
(一)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1.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
2. 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3. 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 法律关系的种类
1.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指示)的内容。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着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2. 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
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旧法学称“特别权力关系”)。其特点是:第一,法律主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第二,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具有强制性,既不能随意转让,也不能任意放弃。横向法律关系是指平权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点在于,法律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
㈣ 鏁欒偛绔嬫硶鐨勭壒鐐规槸
鏁欒偛绔嬫硶鐨勭壒鐐瑰備笅鎵绀猴細
1銆侀樁绾фс傛暀鑲叉硶瑙勪綔涓轰竴绉嶄笂灞傚缓绛戯紝鍏锋湁寰堝己鐨勯樁绾фс傝繖鏄鏁欒偛娉曡勬渶鏍规湰鐨勬湰璐ㄧ壒寰侊紱
2銆佹暀鑲叉硶瑙勭殑瀹炴柦鍏锋湁鏅閬嶇害鏉熷姏锛屾棤璁虹粺娌婚樁绾ц繕鏄琚缁熸不闃剁骇锛岄兘蹇呴』閬靛畧锛岃繖鍙嶆槧浜嗗畠鍏锋湁鍏ㄧぞ浼氭э紱
3銆佸己鍒舵с傛暀鑲叉硶瑙勭殑瀹炴柦鍏锋湁寮哄埗鎬х壒寰併傛暀鑲叉硶瑙勬妸浜烘皯鐨勬暀鑲叉剰蹇楁彁鍗囦负鍥藉舵剰蹇楋紝杩濆弽鏁欒偛娉曡勫氨瑕佸彈鍒版硶寰嬪埗瑁併
娉曞緥渚濇嵁锛氥婁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鏁欒偛娉曘嬬鍗佷竴鏉
鍥藉堕傚簲绀句細涓讳箟甯傚満缁忔祹鍙戝睍鍜岀ぞ浼氳繘姝ョ殑闇瑕侊紝鎺ㄨ繘鏁欒偛鏀归潻锛屾帹鍔ㄥ悇绾у悇绫绘暀鑲插崗璋冨彂灞曘佽旀帴铻嶉氾紝瀹屽杽鐜颁唬鍥芥皯鏁欒偛浣撶郴锛屽仴鍏ㄧ粓韬鏁欒偛浣撶郴锛屾彁楂樻暀鑲茬幇浠e寲姘村钩銆
鍥藉堕噰鍙栨帾鏂戒績杩涙暀鑲插叕骞筹紝鎺ㄥ姩鏁欒偛鍧囪鍙戝睍銆
鍥藉舵敮鎸併侀紦鍔卞拰缁勭粐鏁欒偛绉戝︾爺绌讹紝鎺ㄥ箍鏁欒偛绉戝︾爺绌舵垚鏋滐紝淇冭繘鏁欒偛璐ㄩ噺鎻愰珮銆
鍒跺畾鏁欒偛鐩鐨勭殑鍩烘湰渚濇嵁鏄浠涔
1銆佹暀鑲茬洰鐨勭殑鍒跺畾鍙楀埗浜庣壒瀹氱殑绀句細鏀挎不銆佺粡娴庛佹枃鍖栬儗鏅锛
2銆佹暀鑲茬洰鐨勪綋鐜颁簡浜轰滑鐨勬暀鑲茬悊鎯筹紱
3銆佸浗瀹舵暀鑲茬洰鐨勬槸寤虹珛鍦ㄩ┈鍏嬫濅富涔夊叧浜庝汉鐨勫叏闈㈠彂灞曞﹁村熀纭涓婄殑銆
㈤ 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及特征有哪些
教育法律规范,又称为教育法律规则,是教育法的主要构成要素,是由国家制定回或认可,答体现国家在教育方面意志的,通过一定的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体规定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法律后果,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教育行为标准或准则。每一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组成教育法行为规则有机整体的单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它具有以下特征:(1)教育法律规范是体现国家政权意志的,由国家制定并认可,以国家强制力实施的。(2)教育法律规范是规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关系的参加者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它是旨在建立和维护教育领域的秩序和发展的特定行为准则。(3)教育法律规范在其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
㈥ 教育法的概念及特点
1.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是法的一种形式,主要涉及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教育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我国《教育法》特指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理解教育法的含义,应该把握以下几层意思:
(1)教育法是国家干预、管理和协调教育的法;
(2)教育法是规定教育管理过程中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的法律;
(3)教育法是国内法,它是由各种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构成的整体。
2.教育法的特征
(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教育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规则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是由若干行为规则所构成的规则体系,以权利和义务的特有表现形式,规定了教育活动中的国家、政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等各主体的行为方向,同时规定了各主体作为和不作为的活动规范,并指明了行为条件和行为后果。
(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制定和认可教育法律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协调个人的教育利益与社会的教育利益的矛盾,采用设定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方式来确定人们的教育活动方式,把教育主体的行为限制在国家意志许可的范围内。
(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行政机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履行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教育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它所规定的各法律主体的权利不能被非法剥夺,其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都明确地规定了各法律主体的法律渣笑责任,就是这一法律精神的体现。教育政策、教育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的社会规范,但它依靠的不是国家强制力,而是依靠先进分子的带头作用和舆论、良心等手段,来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从而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目的。
(5)教育法以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
教育关系是围绕培养人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与其他部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相比,教育法与民法、刑法、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
(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中既有与其他法律关系相同的主体,更有其他法律关系中没有的主体。如学校、教丛核师、受教育者、家长等,它们的法律地位是由教育法确定的,其权利义务也是由教育法赋予的。
其次,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教育法自身的特点。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有一部分权利义务产生在有隶属关系的主体间,如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
再次,教育法制裁的方法有自己的特色。教育法强制实施的力度和范围与其他法有很大不同,正面奖励的规范比较突出;法律的实施同时依靠社会力量的维护和公民渗梁掘的自觉遵守,教育关系到公民自身和其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也比较容易自觉遵守;在制裁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行政的、民事的、经济的和刑事的制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