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约定无效法律效力
A. 仲裁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力
仲裁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的。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纠纷解决方式专达成一致属的意思表示,因此,仲裁协议一经有效成立,即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使双方当事人受到他们所签订的仲裁协议的约束。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只能通过向仲裁协议中所确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方式解决该纠纷,而丧失了就该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如果一方当事人违背仲裁协议,就仲裁协议规定范围内的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停止诉讼程序,法院也应当驳回当事人的起诉。
B. 仲裁协议的有效要见及法律效力
仲裁的有效要件来,是指源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基本条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1)仲裁协议的形式: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有合法的形式,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作成。
(2)仲裁协议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依照《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如果订立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依对其适用之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缔约国可以拒绝执行该仲裁协议。
(3)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中约定的提交仲裁事项,必须是有关国家即(仲裁准据法)允许采用仲裁方式处理的事项。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具有以下法律效力:
(1)对双方当事人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诉讼。
(2)具有排除有关国家法院的管辖权的效力。
(3)是有关仲裁机构行使仲裁管辖权的依据。
(4)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
C. 合同中仲裁条款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1、只要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一般是有效的,就应当到仲裁委员会仲裁。
2、《仲裁法》第四条 当事人采用仲裁方法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五条 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其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但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不成立、无效、失效、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第二条 当事人概括约定仲裁事项为合同争议的,基于合同成立、效力、变更、转让、履行、违约责任、解释、解除等产生的纠纷都可以认定为仲裁事项。
第三条 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第四条 仲裁协议仅约定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视为未约定仲裁机构,但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或者按照约定的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D. 法院判决、仲裁、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1)有法律效力,对方不履行,可以拿仲裁裁决书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回审查后会答给你答复。
2)法院给你们调解后,会出个调解书,让你们双方签字。都签了就声小了,效果和法院自己判决一样。如果是一方被胁迫不自愿签署了,或者先达成协议但签字前又反悔了,调解则归于无效。有效的情况下和法院执行自己的判决一样申请强制执行。
3)仲裁和判决一个是仲裁机构做出,一个是法院判决。我国奉行或裁或判,也就是仲裁和判决只能选择一个(仅针对商事活动,劳动仲裁是例外)。选择了一个就不能选择第二个了。
如果有仲裁协议,一般就不会走法院判决。但是如果一方不愿意用仲裁,向法院隐瞒仲裁协议并起诉的,对方当事人在答辩期间也没提仲裁协议的事情,那么就视为双方都放弃了仲裁,可以判决。如果答辩期间对方当事人向法院出示了仲裁协议,法院就不会判了。
E. 网络仲裁有法律效力吗
网络仲裁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仲裁协议的形式受法律认可
《仲裁法》第16条规定:
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司法解释》第1条规定:
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包括以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
综上,电子形态的仲裁协议在中国是受法律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迅猛发展,电子签名在为金融、保险、第三方支付、旅游、房地产、医疗、物流、供应链、B2B、B2C线上交易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等行业以及政府机构等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
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的电子签名,可靠的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的文书,不得因其采用电子签名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第三,网络仲裁程序遵循一定的仲裁规则
网络仲裁和传统线下仲裁一样本质上是一种仲裁程序。在传统仲裁中,仲裁程序要依据《仲裁法》及各地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的规定进行,而网络仲裁要想与传统仲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也需遵循一定的仲裁规则。
《仲裁法》第2条规定: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第62条规定: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民事诉讼法》第237条规定:
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 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通过制定网络仲裁规则对仲裁过程中各种程序性事项进行严格的规定,保证网络仲裁与我国法律体系的兼容性,从而使网络仲裁程序得以顺利进行,是保证网络仲裁与传统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必经过程。
F. 仲裁协议的有效要见及法律效力
仲裁的有效抄要件,是指一袭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而言,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基本条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1)仲裁协议的形式: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有合法的形式,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作成。(2)仲裁协议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依照《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如果订立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依对其适用之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缔约国可以拒绝执行该仲裁协议。(3)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是指当事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中约定的提交仲裁事项,必须是有关国家即(仲裁准据法)允许采用仲裁方式处理的事项。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在国际商事仲裁中具有以下法律效力:(1)对双方当事人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不得再向法院提起诉讼。(2)具有排除有关国家法院的管辖权的效力。(3)是有关仲裁机构行使仲裁管辖权的依据。(4)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
G. 关于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
《仲裁法》第57条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62条 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第63条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217条(新民诉法237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新民诉法第二百三十七条对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不予执行: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向仲裁机构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裁定不予执行。
裁定书应当送达双方当事人和仲裁机构。
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H. 仲裁协议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力
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仲裁协议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具体地说,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性。
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约束性一方面是指仲裁协议一旦依法成立,就产生了约束当事人就特定争议向法院起诉的权利,而承担了不得向法院起诉的义务。另一方面,任何一方原则上都只能就仲裁协议所规定的事项提交仲裁,而对任何超出仲裁协议范围以外的事项,对方当事人都有权自由决定是否承认和参与涉及该项争议的仲裁,有权对仲裁庭就该项争议所进行的仲裁提出异议。而且,在仲裁庭即使就该项争议作出裁决后,也还有权以有关事项超出仲裁协议的范围为由而拒绝履行该项裁决规定的义务。
二、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授权性。
仲裁员或仲裁机构取得受理案件的管辖权,来自于当事人间订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因此,仲裁协议指明了发生争议后由何仲裁机构和仲裁员进行仲裁的授权。如果无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则当事人不得将该争议提交仲裁,仲裁机构也无权受理该项争议。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基于不存在一个有效的仲裁协议为理由对有关仲裁机构的管辖权提出抗辩。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授权性还表现在仲裁机构的受案范围受到仲裁协议的严格限制。仲裁机构只能受理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提出的争议事项。对于任何超出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仲裁机构无权过问。即使仲裁机构就这些事项作出裁决,有关当事人也可以拒绝履行,而被申请强制执行裁决的法院也可能以仲裁庭越权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该裁决。
三、仲裁协议对法院管辖权的排斥性。
我国《仲裁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也就是说,双方当事人如果订立有效的仲裁协议,就必须受其约束。协议范围内所发生的争议必须以仲裁方式解决,任何一方当事人随意撤消已成立的仲裁协议而向法院起诉,法院也不应受理有仲裁协议的仲裁案件。如果—方当事人违反协议,向法院起诉,对方可根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停止诉讼程序,把有关争议的案件移交选定的仲裁机构审理。
四、仲裁协议的执行依据性。
仲裁协议不仅是仲裁庭受理争议案件的基础,同时也是胜诉方要求法院强制执行裁决不可缺少的依据。法院在强制执行仲裁裁决时,一般都需要申请强制执行的当事人提交仲裁协议,否则不予执行。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60条规定了仲裁裁决裁定不予执行几种情况,其中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未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由此可见,仲裁协议不但是仲裁机构取得对争议案件管辖权的依据,也是法院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不可缺少的依据。
I. 仲裁裁决书的法律效力
仲裁裁决书的来法律效自力具体表现为:
(1)当事人不得再以同一理由、就同一事实重新申请仲裁。我国经济合同仲裁条例规定:我国实行一次裁决制度,即生效后的裁决是解决当事人之间经济纠纷的最后决定,不得再争议。
(2)当事人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裁决生效后,已是期满不诉的案件,当事人不得再争议。如当事人再起诉,法院可不受理。
(3)当事人必须遵照生效裁决的条款和规定的期限自动履行。一方如果逾期不履行,另一方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J. 仲裁有什么法律效力
仲裁协议是有法律效力的。
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就纠纷解决方式达成一致的回意思表示,答因此,仲裁协议一经有效成立,即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使双方当事人受到他们所签订的仲裁协议的约束。发生纠纷后,当事人只能通过向仲裁协议中所确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方式解决该纠纷,而丧失了就该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如果一方当事人违背仲裁协议,就仲裁协议规定范围内的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另一方当事人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停止诉讼程序,法院也应当驳回当事人的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