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聚会签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
① 聚会喝酒至伤害 朋友要承担责任吗
承担责任的前提是要有过错。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依据民法通则规定,承专担责任的前提是要属有过错,对他人的酗酒、出事没有过错也没有过失,也没有劝酒,不应当承担责任。
有过错的本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出事者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预见自己过量饮酒的后果,而却放任自己,依法应当对其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出事者家属如果明知家人长时间未归而没有寻找,假设这里是妻子,那也应当承担部分要责任,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助及照顾的义务。
劝酒的人及最后送酒醉者应承担部分责任,明知酒醉,不能独立行走,或者不能开车,就让其离开,或者没有将其送往医院醒酒,导致事故发生,需承担责任。
喝酒聚会在日常生活中是常事,喝酒一定要适量,一旦发现朋友醉酒,最好的方法是:1、第一时间和醉酒者家属取得联系,送往家中;2、将醉酒者送至医院,让医生约束其酒醒;3、征得醉酒者家属同意后,可以留宿,但一定要好好照顾,有异常及时通知家属,保留通话记录或者短信等证据。警告最好不要让醉酒严重者在其家中留宿,以免醉酒者发生意外,无法逃避责任。
② 聚会喝酒前签免责承诺书有用吗
承诺书应当来是无效的。自
根据《合同法》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情形的合同无效;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也无效: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因此,就算签了“醉酒免责条款”,如果一起喝酒的人酒后遭受损伤或者死亡的,共同饮酒人存在过错的,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不能免责。从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生效判例来看,也是如此。
③ 同学聚会,喝酒喝多了。要是出事的话。其他人的法律责任是多少
因为聚会喝酒而导致同学出现意外,需要承担部分责任,还要承担一部分赔偿费用。
法律依据:
1、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侵权责任法》第十条还规定:“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第一款也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6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3)饮酒聚会签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同学聚会喝酒,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劝酒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1、第一种情况是强迫性劝酒。
比如用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者在对方已经喝多了,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
2、第二种是明知对方不能喝,仍劝其喝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劝酒需要承担责任;
3、第三种是未安全护送醉酒者。
如果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第四种是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④ 同学聚会喝酒先签生死状能免责吗
春节不光是阖家团圆的日子,
许久未见的同学朋友之间也要聚聚。
聚会免不了要喝酒,
于是所谓的“免责承诺书”出现了,
网友把它戏称为“生死状”。
但,有了这个就能免责?
签这样的“免责书”没有法律作用,
饮酒适量、不劝酒,
不拿喝酒衡量感情才是真的!
⑤ 每逢聚会必喝酒,我国的酒文化有何弊端
酒文化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要说喝酒文化有什么弊端,那就是饮酒过量会伤身体。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聚餐聚会酒是必不可少的。而饮酒过量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酒文化带来的弊端。大部分人都觉得,聚会喝酒能增进感情。俗话都又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场文化里就是喝得越多,关系就会越好。但其实这样就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
03、酒文化的精髓在于修身养性,适量饮酒还是有好处
酒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酒文化虽说弊大于利,但总体来说还是有好处的。关键就在于人怎么控制饮酒的量,只要不是过量饮酒都不什么大问题。所以酒文化就应该值得提倡。像德国就比较提倡群众参与酒文化活动,德国常年都有啤酒节活动,这就是德国酒文化的一种宣传。
⑥ 聚会喝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要空腹饮酒
因为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喝醉;而且空腹喝酒对胃肠道伤害大,容易引起胃出血、胃溃疡,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在喝酒之前,先行食用油质食物,如肥肉、蹄膀等,或饮用牛奶利用食物中脂肪不易消化的特性来保护胃部,以防止酒精渗透胃壁。不要空腹饮酒,这是饮酒不醉的主要诀窍。因为这样可使乙醇在体内吸收时间延长。
2、不要和碳酸饮料
如可乐、汽水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能加快身体吸收酒精。
3、能够尽量的饮用热汤
尤其是用姜丝炖的鱼汤,特别具有解酒效果。
4、喝酒的时候应该多吃绿叶蔬菜
由于酒精对肝脏的伤害较大,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还可以吃一些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5、民间流行喝浓茶解酒的说法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茶叶中的茶多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但浓茶中的茶碱可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反而会加剧头疼,因此酒醉后可以喝点淡茶,最好不要喝浓茶。如果有人身不由己喝得太多,可以事后吃一些水果,或者喝一些果汁,因为水果和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以中和酒精。很多人酒后往往不吃饭,这样危害更大,应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来一碗面条就非常好。
6、宜慢不宜快
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⑦ 同学聚会安全责任书是否有法律效力
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仍然不能免除相关人员根据法律规定,必须承担的法定安全注意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不得通过协议而免除。换句话,与法律规定抵触的,该部分无效。
法条链接:《合同法》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饮酒过程中的责任认定
1、当事人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是一个基本常识。任何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饮酒者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首先过量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是一个基本常识。任何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均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饮酒者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首先应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当其在自愿的情形下为有一定风险行为时,应当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亦即每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一般生活中原则上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
2、其他劝酒人的责任
(1)如果饮酒者对劝酒不加拒绝而造成饮酒过量,并对自己的身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应当首先由他个人负责。即应首先实行饮酒人的自己责任原则。所以在责任分配时,一般认定由醉酒人承担主要责任,劝酒人承担次要责任,即劝酒人一般应在10%至30%的范围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在劝酒人明知被劝人已处于严重醉酒如行动不能自如、烂醉如泥、酒醉不醒等状态的情况下,劝酒人或宴会组织人,则负有高度的注意义务,对醉酒人负有安全保证义务。如应当送醉酒人到达其住所并交予其家人照顾,或保证其处于安全状态;如发生意外应及时送医就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