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探析论文
⑴ 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有哪些
广告代言人的行政责任:
一是不得推荐、证明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内告容;二是不得推荐、证明保健食品广告;三是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做广告代言;四是对未使用的商品或未接受过的服务不得代言;五是不得明知或应知广告虚假仍作推荐或证明。
代言人如果违反上述规定,将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的行政处罚。曾在虚假广告中作推荐、证明受到行政处罚的,三年内禁止代言。
广告代言人的民事责任:
新《广告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规定,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前款规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者作推荐、证明的,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代言人的刑事责任:
如果广告代言人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共同实施虚假广告发布行为,造成危害后果,且达到《刑法》追诉标准,也可能成为虚假广告发布罪的共犯。
⑵ 明星虚假代言的法律责任的相关发条,最近要写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麻烦给下具体思路。主要是虚假代言的归责
明星或者其他公众人物代言广告,这种现象早已存在,国外早已有之,然而,近年来新兴医院事件、亿霖事件、SK-Ⅱ化妆品事件、藏秘排油茶事件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事件使得公众熟知的明星们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尤其是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事件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了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问题上,使他们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笔者不怀疑媒体有炒作之嫌,但基于职业习惯,更有兴趣将明星“代言门”问题引入法律场域加以思辨。
一、明星代言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消费需求与市场的占有份额往往成为企业的追逐对象,明星和品牌合作自然也无可厚非,最好的结果是:品牌借明星之力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明星也借品牌的推广增加了媒体的曝光度,提升了自己的价值。然而,由于代言广告过分夸大产品的功能与品质,在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而且由于给部分消费者造成了人身以及财产方面的损害。在谴责商人无良、政府失察之余,我们更须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明星代言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
我们知道,明星代言产品或者品牌,是要收取不菲的代言费的,而这笔代言费并非像明星们认为的那样:是商家自己出资给付的。而事实上, 这笔费用最后会计入产品或者服务价格之中,最终由广大消费者埋单。因此,虽然,代言明星没收消费者钱,也没做产品,更没卖产品,根据现有法律体系从技术上分析,明星与消费者之间并不存在法律关系;既然二者之间没有法律关系,就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明星代言引起公众指摘,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法律问题。然而,利益与风险相一致乃是法律基本原则,高额代言费对应几近于无的法律责任,显然违背了法律的宗旨,法律技术的适用结论与法律原则的内在精神发生了背离,不能就以此表明纯粹根据法律技术推理的合理性。
这首先关涉到法理学上法律调整对象的理论。一般认为,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制不是无界限的,法律必须尊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此固有理,但法律与道德存在交叉领域,一些重大的、关乎公益的道德问题往往也上升为法律问题。据利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可知,这不但是起码的商业伦理,也是基本的法律精神。不能仅仅放任处于彻底的商业逻辑支配之下,更应该将其行为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并且在具体规范设计上寻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利益与责任的平衡,在明星广告泛滥的当下,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和事实上的合理性。
二、明星代言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票弃权获高票通过。该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条确立了在食品领域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连带责任。但是,《食品安全法》毕竟是特殊法,适用的范围也更加有限,除此之外,我国关于明星代言的法律规定几乎属于空白。
基于此,笔者主张再从民法的角度进行具体审思。民事主体之间相对性的法律关系,主要有合同和侵权两种主要类型。根据合同法,合同的核心要素是意思表示,其成立是要约与承诺的合意,但明星代言的本质与合同迥异。首先,明星与特定的消费者并不属于合同的相对方,主体不适格;其次,明星代言并不具有意思表示的因素, 更没有与消费者形成某种法律关系的意图;再者,明星代言通过媒体向不特定的公众发布,这与要约针对特定相对人的特征不符。那么明星代言是否适用侵权法那?毒奶粉致婴儿肾衰竭,属于产品责任这一特定侵权类型,法定责任主体是制造者和销售者。从字面上看,代言明星并不在责任主体之列,根据“法无明文不加责”的原则,法律上似乎无从非难明星。
笔者以为,法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征,仅仅靠道德来调整是不足以维护大多数人的权益的。不能让代言问题产品的明星们的行为游离于法律责任的藩篱之外。但是,侵权的救济手段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若为一般侵权,那么即使存在问题产品,存在对公众的致害后果,但是这种后果与明星的代言行为似乎毫无因果关系,所以不属于一般侵权,而在几种特殊侵权的规定中显然也没有规定这样的条款。
然而不问良莠唯利是图的代言行为已经使得伪劣产品大行其道、流毒更广,从损害控制的目的出发,明星代言需承担一定的“准侵权责任”。而法律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可通过扩张解释来实现。
1、主体上的扩展解释。在如潮水般的代言广告中,我们发现不仅仅是明星,在关系到人体健康的食品、药品领域甚至所谓的专家、学者也不乏之,如果仅仅局限于明星这一狭小领域,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规制效果。所以应该对“明星”做扩张性解释为:为公众所熟知的,能够对人们的心理起到一定引导、暗示作用的社会公众人物。
2、通过对产品责任规范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将代言行为视为“准销售行为”。这种主张绝非荒谬。其一,收代言费时依据商业规则,代言产品出现事故时却援引道德庇护,这种双重标准有违“利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其二,高额的代言费意味着明星对产品瑕疵有较高的注意义务,明星在代言时即应当对可能的产品责任有一定预见。其三,明星代言行为属于间接致害行为。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明星借助各种媒体已深入社会生活,吸聚公众信赖,其代言行为对消费行为的诱导或强制作用不容否认,社会观念上已逐渐认定明星代言与产品损害之间的间接因果关系;同样是具有合理公信力的中介行为,明星代言也应与时俱进地纳入侵权法视野。
3、对于明星代言行为实行差异性的归责原则。根据法学上的共同侵权理论,若明确规定代言问题广告当然承担连带责任显然过重。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在产品责任中,明星与制造者、销售者所处的角色、地位毕竟不能一视同仁。认为广告代言人的责任应该不同于生产商的产品质量责任,明星应当承担相应的过失责任,可能导致让明星去承担生产商的责任,因此承担“差别责任”。
这种“差别责任”应当将广告代言的法律责任种类扩大到绝对责任、严格责任或无过错责任,而不仅仅是“过失责任”。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连带责任”本质上仍属于民事上“过失责任”的范畴。
首先,依笔者之见,应当区分明星的主观心态并依据广告代言人他或她所代言的产品与人的权利的密切程度的不同或广告对象的不同来详定法律责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应的过错责任”。 一般说来,食品和药品,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对于这种与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的广告代言人,法律应规定承担“绝对责任、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才符合“损益相抵”的原则。从这个角度讲,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连带责任”还是有些偏轻,而不是过重。这样做是不是太严格了呢。一点都不严格,在有些国家,食品代言就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有些国家干脆规定严格禁止代言药品广告。
其次,还应当从广告对象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实行差别责任。比如对象为儿童或老年人的广告,其责任就应当加重。这个原则在很多国家就是这样适用的。这种差异性也应当在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上有所对应。比如代言内衣广告的责任应当重于代言外衣广告的责任。与此类似,代言与皮肤密接触出的化妆品广告的责任就应当重于代言其他与人身没有接触的产品的责任。
如果确无过错,则应当在实际取得代言费的范围内承担有限补充责任,在制造者、销售者或保险公司(如有责任险)无力赔偿情况下始引发这一责任。从合理分配责任的角度来看,较之比照产品责任的思路,也更为合理。
⑶ 广告法中,广告代言人在虚假广告中代言的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我国广告法第3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专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属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姓名、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条非但没有规定广告代言者应当承担责任,反而明确把代言者这一广告主题排除在承担连带责任的主题之外。
(3)虚假广告代言人法律责任探析论文扩展阅读
(1)广告中有关商品质量、性能、功效等的说明,不符合商品的实际质量、性能、功效等。
(2)擅自改变食品、药品、农药等特殊商品的《广告审批表》批准宣传的内容,进行虚假、夸大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3)利用虚假广告招生办学、培训技术。
(4)发布虚假的“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广告骗取钱财。
(5)无商品可供,或以次充好,以邮购为名骗取购物款,非法牟利。
⑷ 与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性质与责任相关的外文文献资料,3000字左右,急需……重奖,发1215477873
童鞋你好!
这个估计需要自己搜索了!
网上基本很难找到免费给你服务的!
我在这里给你点搜索国际上常用的外文数据库:
----------------------------------------------------------
❶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❷Elsevier SDOL数据库 IEEE/IEE(IEL)
❸EBSCOhost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❹ACM美国计算机学会 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❺Springer电子期刊 WorldSciNet电子期刊全文库
❻Nature周刊 NetLibrary电子图书
❼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❽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 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
❾推荐使用ISI web of knowledge Engineering Village2
-----------------------------------------------------------
中文翻译得自己做了,实在不成就谷歌翻译。
弄完之后,自己阅读几遍弄顺了就成啦!
学校以及老师都不会看这个东西的!
外文翻译不是论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很容易过去的!
祝你好运!
⑸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应负什么样的责任
核心提示:2013年10月,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虚假广告代言人的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进一步明确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责任。具体内容由法律快车编辑为您介绍。
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法律责任吗?
⑹ 虚假广告产生的原因分析论文详细的
利益最大化是虚假广告泛滥最根本原因
电视购物近来因虚假广告而备受诟病,解决电视购物存在的问题,就需要从治理虚假广告入手。而欲谈规制,则需探求其原因。
1.电视购物公司非法追逐利益最大化
虚假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广告主能够从虚假广告中获得巨额利益。这种利益是守法的经营者依靠正常经营方式无法获取的,或者至少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质成本和精力才有可能实现的。而发布虚假广告却不需要像其它守法经营者一样通过加大投入去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而只需要对商品、服务进行虚假包装,如此节省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为牟取暴利创造了条件。所以,利益最大化动机是虚假广告泛滥最根本的原因。
2.电视广告媒体审查不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广告经营者有义务对有关证明文件实施审查,这使得广告经营者在广告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广告市场的中心环节。但由于电视购物频道已走向市场,主要依赖广告收入生存,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自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体作为广告进入市场的第一道门槛,放任虚假广告层出不穷,主要因为当前我国大部分广告媒体单位单纯考虑业务数量,片面重视收益,进而不严格履行审查广告之职责,忽视广告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虚假广告的产生固然与一些广告主为追求宣传效果,采取种种手段对广告经营者进行物质引诱,拉拢腐蚀有关。但更为主要的是一部分广告经营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见利忘义,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
3.监管机构执法不严
工商行政机关是虚假广告监管的主管机关,而广播电视管理机关是电视购物广告播放媒体的主管机关。后者的职责在于管理媒体播放广告,前者的职责为出现问题后的执法处罚。但当前存在的问题更主要是缺乏对执法机关执法不严的监督检查机制。
4.消费者领图便宜的心理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贪便宜的消费心理使虚假广告屡屡得手。大多数虚假广告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以低于商品本身价值较大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被蒙蔽,从而达到虚假广告的欺骗目的。消费者往往为虚假广告的花言巧语或承诺所诱惑,并且许多消费者在上当受骗后自认倒霉的行为更加对虚假广告起了助长作用。
5.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虚假广告呈现无孔不入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广告管理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相关的保障。虽然它规定消费者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并可举报发布广告的经营者。但是,众多消费者对其了解甚少,由于专业法律知识的欠缺,因而他们在受到虚假广告的危害后,不善于运用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此外,一些消费者在受骗后不是积极运用正当合法手段去维护自己权益,勇于揭露虚假广告的真实面目,而是采取了沉默、观望态度,试图等到别人胜诉后自己坐享其成,这种心理使得消费者对揭露虚假广告反应淡漠。因此,尽管虚假广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日益严重,而且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但是消费者缺乏参与广告监管的自觉性、主动性,抵制虚假广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而无形中也纵容了虚假广告的存在和泛滥。
6.消费者维权的成本高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如果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一般都很难协商成功。如果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胜诉得到的赔偿费用也会很低,有时仅仅是退款或换货,因此消费者在受到虚假广告的侵害后,当投诉成本大于维权成本与投诉收益成本时,权衡得失,特别是在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只好选择放弃投诉,从而在无形中纵容了虚假广告。
7.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经营者的经营信息如产品的生产成本等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不可能完全对称的,从而使得经营者在交易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消费者的劣势地位显而易见,加之虚假广告主在社会诚信方面的缺乏,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不对称的状况被虚假广告进一步的放大和加剧。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可以利用虚假广告,对产品的功能与性能、产地、原材料、价格、质量等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直接有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虚构或隐瞒,造成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错误认识与判断并进而做出错误的消费行为,从而谋取不法利益。在一个新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消费者很难分辨虚假广告所提供信息的真假。而虚假广告之所以能够嚣张的进行与泛滥,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
⑺ 代言虚假广告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核心提示:最新修订的广告法不仅亮点多多,而且自实施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工商总局公布了2015年涉嫌违反《广告法》的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也有广告代言人榜上有名。那么,代言虚假广告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以下就让110网为您详细介绍。
1、什么是广告代言人?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代言人,是指广告主以外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什么是虚假广告?
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广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虚假广告:
(1)商品或者服务不存在的;
(2)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规格、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或者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销售状况、曾获荣誉等信息,以及与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允诺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的;
(3)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信息作证明材料的;
(4)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
(5)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
3、广告代言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1)三年不得代言广告
对在虚假广告中作推荐、证明受到行政处罚未满三年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利用其作为广告代言人。
(2)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先行赔偿。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前款规定以外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其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代理、发布或者作推荐、证明的,应当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3)没收广告收入,并处以罚款
广告法规定,广告代言人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在广告中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⑻ 明星做虚假广告应该如何承担法律责任
1、首先应该界定以下概念,这里讨论的应该“明星做广告”应该是指明星版作为广告中的演员和形象权代表出现,而不是明星作为广告的发布者、经营者、广告主。
2、明星做广告,要不要承担责任,我认为一般不需要承担责任。因为广告中的明星只是一个演员,所有的内容是由广告的发布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等共同策划的,演员并未参与策划,演员只是一个表演者,只是把他人策划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其不知道广告内容虚假的情况下,不应该承担责任,而应该由广告的策划者(广告的发布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等)依法承担责任。所以,广告法也只规定了广告的发布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需要承担责任,而没有规定广告中的表演人员也要承担责任。
3、如果演员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广内容告是虚假的,明知广告发布后是欺骗消费者,那么演员就存在侵权的主观过错,依法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4、至于如何追究责任,消费者可以起诉演员承担连带责任。立法也可以规定,有关部门可以对演员进行处罚。
以上意见供参考。
⑼ 虚假广告之明星代言研究的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2 研究内容3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
近年来,名人代言的广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广告投放的频次不断增长。虽说,名人代言广告本无可非议,但凡事都要有个底线。不能只要商家给钱就什么话都敢说,甚至明目张胆地说假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底线不仅是选择代言产品的底线,更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所必须有的底线。
保健食品、药品作为特殊商品,无论是医疗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还是食品,全都关乎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欧美发达国家,名人代言广告都被视为“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一旦广告不实,消费者可以据此担保索赔。如美国明确规定名人代言广告必须是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因此,名人对于代言广告往往是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如英国巨星贝克汉姆每年都要接拍大量广告,但在接每个广告之前,他都会聘请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地调查和检验,对调查结论不理想的产品广告,他绝对不接。其理由是“支付不起声誉的损失”,因此可以说,名人在为产品做广告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做广告。而在国内,名人代言广告则主要是依靠简单的诚信或道德来维持的,难免有时显得软弱无力。
有鉴于此,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角度考虑,必须对名人代言广告加以规范。虚假广告不仅要从诚信、道德角度来规范,更要加大违规成本,关键是要用法律来惩罚杜绝此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