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纪合同的法律责任

行纪合同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28 05:31:40

㈠ 简述行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1)行纪合同的概念。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版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其权中,委托人是委托他人从事贸易活动的人;行纪人是接受委托从事贸易活动的人。行纪合同也称为信托合同。 (2)行纪合同的特征。行纪合同为有偿、双务、诺成和不要式合同,其标的为从事贸易活动。行纪合同与委托合同的主要区别是:①行纪人一般以行纪为业。②委托事务范围不同,行纪人受托从事的事项为贸易活动。③行纪人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因而其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不能对委,托人直接发生效力。④行纪合同只能是有偿合同。⑤费用负担不同。除了当事人另有约定外,行纪人处理委托事务支出的费用,由行纪人负担。

㈡ 行纪合同的借贷到底有哪些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条款和违约责任条款。依据以上法律规定,农信社借款合同的内容主要有:

借款种类。从不同角度,可将农信社借款合同分为不同种类。根据借贷币种不同,分为人民币借款合同和外币借款合同;根据借款用途不同,分为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和固定资产借款合同;根据借款期限不同,分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长期贷款;根据出借方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不同,分为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等。由于各种借款的用途、期限、利率、偿还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借款合同中应当明确规定借款的种类。

币种。农信社借款合同的币种多数是人民币,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是外币。国家对人民币借款和外币借款规定了不同的条件,借款人需要何种货币,应在借款合同中明确规定。

借款用途。即款项的具体投向。为监督借款人对借款的使用,维护农信社的利益,借款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借款用途。在实践中,有的借款人为获得农信社贷款,填写虚假贷款用途,转移贷款投向,实际上已对农信社造成了偿债风险,所以农信社在审查借款人贷款用途时,一定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防止风险的发生。也可在合同中加入某些限制性条款等。

借款数额。借款的数额是确定借贷双方是否履约的重要依据。借款人是否依照约定的数额还本付息,贷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数额提供借款,是判断谁违约、谁履行的一个方向。因此,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借款的具体金额。

借款利率。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应当依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执行,超过人民银行贷款利率规定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同时也会与借款人造成经济上的纠纷。

借款期限。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借款使用期限。借款期限的确定应当根据借款种类、用途、借款人的还贷能力和生产经营周期、农信社的资金供给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

还款方式。借款人采用归还借款的方式。比如,是一次还款,还是分期还款;是以借款产生效益还款,还是以销售产品得款还款等,都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

担保条款。当事人双方按照有关规定协商一致形成的,确保农信社能够实现其权利的约定。是双方履约的依据。

㈢ 行纪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征

1.行纪合同是双务有偿的诺成合同。行纪合同自当事人达成协议时成立,行纪人为委托人处理事务均收取报酬,委托人和行纪人在合同中均负有义务,故行纪合同为诺成合同、有偿合同、双务合同。
2.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委托事务。行纪人在与第三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的,并不需要说明自己是受人之托,第三人也无需知道委托人是谁、信用如何。行纪人处理委托事务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均由行纪人自己承担,并不对委托人产生法律效力。这一特征使其与代理相区别,代理人与第三人所为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其直接后果亦归被代理人承受。
3.行纪人是为委托人的利益办理事务。所谓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又可称为“为了委托人的计算”,是指由行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上的利益或者损失均归属于委托人,而与行纪人自身无涉。
4.行纪人受托出售或者购入的物品归委托人所有。无论是委托人交给行纪人的出售物品,或者是行纪人为委托人购入的物品,其所有权均归属于委托人,风险责任也由委托人负担。
5.行纪合同主体的限定性。在我国,行纪合同的委托人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并无太多限制。但行纪人只能是经批准经营行纪业务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法律往往对行纪人的资格、业务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并对其业务活动实施专门的监督和管理。
6.行纪合同的标的具有特定性。行纪合同属于提供劳务类合同,由行纪人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但其所提供的劳务具有特定性,各国基本都规定为物品的买进或卖出,且限于动产范围之内,不动产贸易不属于行纪范畴。我国《合同法》将行纪合同的标的规定为“从事贸易的活动”,实践中多指动产、有价证券的买卖以及其他商业上具有交易性质的行为,如代购、代销、寄售等。
如有疑问,可追问。

㈣ 电大合同法简述行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以自版己名义为他人权从事贸易活动的一方为行纪人,委托行纪人为自己从事贸易活动并支付报酬的一方为委托人。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行纪合同的特征如下:
(1)行纪合同是双务有偿的诺成合同。行纪人负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和有价证券买卖的义务,委托人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双方的利益具有对价关系,因而为双务有偿合同。行纪合同的成立只要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不需实际履行,因此,行纪合同又是诺成合同。
(2)行纪合同的标的是行纪人为委托人进行的一定法律行为。行纪合同属于提供服务合同的一种,但行纪人提供的不是一般服务,而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验能力与第三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行纪合同的标的是与第三人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
(3)行纪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而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谓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又可称为“为了委托人的计算”,是指由行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上的利益或者损失均归属于委托人,而与行纪人自身无涉。

㈤ 行纪合同和隐名代理有什么区别

1.所谓隐名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享有代理权的前提下,既不披露本人的姓名,也不表明自己的代理人身份;或者披露自己的代理人身份,但并不以本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法律行为,而本人仍然将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
一般来说,隐名代理的第三人是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的。当第三人知道了受托人与委托人的关系,这是类似于显名代理了,因此要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
2.行纪合同是指行纪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接受委托的一方为行纪人,而另一方则为委托人。
如某配件厂(甲方)委托某销售公司(乙方)代销产品,乙接受甲的委托并以自己的名义代甲销售,代销价款归甲方,乙方收取代销费。在这个关系中,甲为委托人,乙为行纪人。
3.隐名代理与行纪合同的区别:
(1)介入权和选择权的主体和性质不同:
隐名代理行使介入权的主体是委托人,合同法403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已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委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选择权行使的主体是第三人,《合同法》第403条第二款规定:“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而行纪合同介入权的主体是行纪人,《合同法》第419条规定:“行纪人卖出或买入具有市场订价的商品,除委托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之外,行经人自已可以作为买受人或出卖人。”
(2)对于合同不能履行所导致的权利义务主体不同;
《合同法》421条规定:“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因此,行纪合同是由行纪人独立对委托人和第三人承担责任。而隐名代理它仍然是一种代理关系,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依法应由被代理人承担。
(3)物权流转关系反映的所有权主体不一样;
由于隐名代理仍是一种代理,在代理过程中不发生物的所有权因物的流转而发生转移至代理人的情形。而行纪合同中当物流转至行纪人手中时,物的所有权因物的转移而转移。当物流转至受托时受托人正值破产,此时委托人与受托人是行纪合同关系还是隐名代理合同关系对物是否纳入破产财产的处理有决定性的意义,此时对委托人和第三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
(4)行纪合同都是有偿合同,而代理合同不一定都是有偿的。
(5)隐名代理存在委托人只对代理人单方授权的情形,而行纪合同必须是成立了委托合同。

热点内容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汇编 发布:2025-10-05 02:25:53 浏览:47
法院通告书 发布:2025-10-05 02:24:17 浏览:378
邮政职业道德 发布:2025-10-05 02:23:33 浏览:515
简述行政法主体6 发布:2025-10-05 02:15:43 浏览:426
2017民法热点案例 发布:2025-10-05 02:14:09 浏览:878
转继承司法解释 发布:2025-10-05 02:05:08 浏览:780
仿签名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05 02:03:33 浏览:78
公司设立律师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5-10-05 01:57:41 浏览:624
消元法规律 发布:2025-10-05 01:57:09 浏览:328
民法的争点 发布:2025-10-05 01:43:39 浏览: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