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县令和法官

县令和法官

发布时间: 2021-02-06 09:55:59

A. 县令和知县两个官职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官职比较大一些

先来给大家说说一下,知县、县令都是长官的名称,其实并无多大区别,只是任命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所以,这两个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一个是中央任命,另一个是中央派遣。两者都是七品官员,都是和现在的县长没什么区别,管理一个地方的军政,民政,司法,治安,财务,贡赋,只不过古代的有些县令或者知县有军事权而已。

(图源自互联网,侵删)

B. 古代县官是法官

古代县官就是全县的首席法官。理由如下: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而县以下一般不设完整的、正规的政区,因此,县官也就处于封建官僚体系的末端, 常常被称作是“ 七品芝麻官”。不过,县官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依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道是: “ 破家的县令, 灭门的府尹”。县官与法官,一字之差,渊源久远。在古代中国行政和司法合一的封建政体中,县官除了负责征税纳粮、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和科举外,还担负着辖区内户婚田土等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的审理,因此,县官既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首席法官,且后一种身份更为突出。“吏治之要,首在断狱”,在古装戏曲、小说里,官员一般都是以法官的形象出场的,老百姓对官员的认知聚焦于官员的法官角色。肃穆的公堂、“明镜高悬”的匾额、威武的衙役、惊堂木的脆响,在百姓的心目中,县官就是大堂上端坐公案后的法官。与其他职责相比,审判职能或者说法官身份是县官更为显性的身份。
这种县官与法官身份的重合,直到晚清民国司法改革后才发生改变。如1914年颁布的《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规定,县知事审理案件得设承审员助理。承审官走到审判的前台,开始单独审判。之后设立了司法公署,司法机关由县衙逐步转变为新式法院,县官的司法职能正式转移给专门的司法人员,法官与县官在台前分道扬镳。

C. 同为官职县令和知县,两者之间本质上有哪些区别

从秦初到清末,“县”一直都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历朝历代封建帝制都建立在县的基础上。

在县之上,有时候是郡,有时候是州。同县一样,县的首长制也十分稳定。在汉唐,一县之长叫县令,明清叫知县,而两宋,县令和知县并举,有时叫县令,有时叫知县。知县和县令只有一字之差,但从名字的改动,我们还能窥出封建集权的演变逻辑,仔细端详也十分有趣。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天子分封诸侯时曾留一部分应分封给诸侯的土地自理,这些天子自留地由特派人员管理,被称作“悬之”,慢慢的悬字变成了县,这就是县的由来。不过更可靠的资料证实,县是在春秋战国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当时战争不断,小国被大国吞并,大国被更大的国吞并,胜利的诸侯当然不愿把这些吞并来的土地再次分封出去,这些直属于国君或者诸侯的土地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县。

上图_ 清代官制简表

县令虽然是政府最底层的官员,但由于直接同百姓接触,能够左右一县吏治,决定一县兴衰,可谓位卑而任重。但这也是最不好干的一个职位,明代文人袁宏道曾在信中说:

“弟作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

袁宏道这话什么意思呢?上司来了要卑躬屈膝,官员过往要嬉笑逢迎,钱粮的事要管,移风易俗的事还要管。真是不胜其烦。上面千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各个部门的政策最后都要集中到县衙落实,责任层层加压、政策级级侵占,事多权少、位卑任重,知县的难也是当今基层工作的难。

D. 古代人管法官叫什么

古代的法官一般都是由一方的县令来当 比如明朝地方上就有按察使司专门主审案件 中央由刑部 御史台 大理寺等主审 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E.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虽然只差一个字,但两者之间的含义还差很多,县令和知县虽都是对县太爷的称呼,但是二者内涵不同。县令出现的要更早一点,在战国时期,秦朝就把人口一万以上的县的长官称为县令(人口一万以下的小县叫县长)。后来,汉、魏、晋等都是这样沿袭下来,而是不再区分人口多少,统一都叫县令。

所以,在宋代,知县要比县令牛。从明到清,全部称知县,县令消失。所以,很多影视剧中,把明清的县太爷称为县令,是犯了常识性错误知县只是七品芝麻官,但“县官不如现管”,在基层,直接面对百姓,管着钱粮,实权还是大大的。县令又被称为“父母官”,父母心情好,怎么都好说,父母心情不好,孩子们就等着挨收拾吧。 于是就有“灭门知县”的称呼。在那个人治社会,知县要弄人,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所以,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F.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治安法官最早的任期不是治安法官,而是治安法官。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唐代,但这次知县的真正含义,与明清也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记载找到唐代知县的渊源。无德初,因隋家,为此向太子报仇。如果你不结婚,你就会成为州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宋代的制度大致沿袭唐代的制度,直到元代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元代的知县首次成为知县,但知县的权力并不像明清时期那么大,这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职位,只是一个代理人的傀儡职位,不常设立。在宋朝的历史上,国家: 达鲁加赤和智周是五,相同的知识从六,法官从七。下州: 达鲁加赤,知州而出五货,同知则为七货,判官则为八货,而盗窃之物。元代,直州也分为上、中、下直州,但由于不常设立,我们没有做重点研究。在明朝,至州是相对完善的。分为直隶地区和直隶地区。直隶地州和直隶地州属于同一级,类似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或直辖市,属于州和县两级,即管理正常的县。范州二: 一州,有直隶州。是一个国家为基础的县,直隶国家为基础的政府,和等级相同的商品。

明代史上的直州等级是在清代正式确立的。直隶直州是一年级,直州是一年级。行政官和行政官一样,起源于唐朝,被称为行政官。明朝时行政官成为县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领。他的官阶是郑其品,即县令。当然,还有一些县级以下的县,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乡镇,但我们今天不会详细介绍。通过上面关于州、州、县的历史渊源的解释,我想我们已经对这三者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的,其中直州相当于市级单位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今天的直辖市的党委书记,而直立直州相当于自治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地方的书记级,总之,他比自治地方省长有更多的发言权。当然古代可能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清楚,政府可能兼任市长和市委书记,

G. 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县令和知县,大家看过电视剧的都知道,都是县长。但是县令和知县也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地方选的,一个可是朝廷派过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H. 古时候的法官叫什么

古代没有专门的法官.特别是地方上,都是有地方官兼任的.地方官要兼任很多职责的.例如回答,县官不但是县长,还是税务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城管局长,民政局长,粮食局长,财政局长等.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官员在我国历代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省就发生一些变化.在省一级一般有个专门负责一省刑狱的官员.在宋代叫提刑按察使.一般是4,5品官员.宋慈就是曾经做过这个官职的.到了明代朱元璋把一省的权利分成3部分.民政,司法,军事3部分.但是问题来了.这3个职位上面没有管他们的人了.3个人呢互相牵制,平常关系好还好说,要是有点矛盾,那就麻烦了.于是明朝就设立了巡抚一职,但这不是固定的职位一般巡完是要回京城的.有事情才会出来一下.因为明代的巡抚一般是各部是侍郎.到了清朝,在省一级也有专门的负责司法的官员,是3品.而他的上级却有个巡抚,这是个从2品的官职,但是是个固定职位.2到3个省还有总督.这些都是一级的司法官员.

I. 巡抚、知府和县令他们分属什么级别的官职他们的公务是如何分配的分别管辖什么

巡抚是明朝才出现的官 朱元璋吸取了前朝的教训 害怕哪些地方官员权利过大 就把一个省内的行政 司法容 军事分开 长官分别是布政使 提刑按察使 都指挥使 大概到了永乐年间 朱棣发现一个省有三个长官对于处理政务不方便就想出了巡抚制度 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官互相扯皮 由中央下派京官去各地巡查 所以明朝巡抚不是固定的官职 到了清朝才成为固定的地方官 可以理解成省长 明朝要当巡抚至少要混个四品佥都御使才有资格下派到地方 省级巡抚一般都是各部的侍郎 副都御史知府 县令这些是市 县级别的最高行政长官 至于兼不兼军事 这不好说 要看他官职兼不兼任军事官职

热点内容
疫情的法治宣传 发布:2025-08-20 15:14:50 浏览:827
新劳动法对拖欠工资的处罚 发布:2025-08-20 14:58:29 浏览:119
底薪劳动法 发布:2025-08-20 14:58:22 浏览:174
2个月看中级会计还是经济法 发布:2025-08-20 14:57:37 浏览:6
行政法学章节测试和答案 发布:2025-08-20 14:51:21 浏览:61
行政法学和民商法学哪个好 发布:2025-08-20 14:51:19 浏览:452
一人独资公司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0 14:51:18 浏览:628
媒体法律法规 发布:2025-08-20 14:49:37 浏览:975
道德考察题目 发布:2025-08-20 14:45:01 浏览:357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 发布:2025-08-20 14:38:27 浏览: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