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模式化

法院模式化

发布时间: 2021-02-25 23:43:49

法院有那些编制 有什么不同

1、是政法专项编,这种编制的人是法官

2、是行政编,这种编制的人不能当法官。但是如果通过司法考试,可以转换为政法专项编。

3、是工勤编,这种编制的人如司机;工勤编制是指为工勤人员所设置的编制。

4、是事业编,这种编制的可以从事行政工作或者当书记员。

行政编制:

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定额、职务名称、工作量、工资标准、经费额度等的总称。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

由行政经费开支,执行国家职能及政治体系管理职能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党派机关、政协机关、人民团体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列为国家行政编制。行政编制是人员编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类别之一。

政法专项编制:

2007年起实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在实践中指的就是政法专项编制。

在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中,通常把检察、审判机关,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司法(含监狱、劳动教养管理局)、国家安全以及公安等机关,及其所属直接履行政法职能的单位,统称为政法系统。这些系统使用的编制统称为政法专项编制。党委政法委使用的编制不是政法专项编制。

工勤编:

工勤编制是指为工勤人员所设置的编制。工勤编制不同于行政编制(包括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前者主要是为后者提供后勤保障,包括交通服务(司机)、餐饮服务(食堂工作人员)等。

事业编: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

(1)法院模式化扩展阅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2、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4、根据工作需要,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在地方行政编制总额内对特定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实行专项管理。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但是,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解决。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⑵ 民事诉讼模式与诉讼结构的关系

1,民事诉讼结构,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结构,是当事人、法院的诉讼地位与相互关版系的内在反权映。
2,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的民事诉讼制度本质的外在反映。

3,民事诉讼结构中法官(法院)或当事人在诉讼中能动性的消长,形成了两种民事诉讼模式:
(1)职权主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拥有主导权,程序的进行以及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全部由法院负责。

(2)当事人主义,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的提出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法官处于顺应性的地位,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不作干预。

⑶ 诉讼模式的特征

现代抄两大诉讼模式的特征是什么?

两大诉讼模式中职权主义模式的特征是法官推进诉讼进程;法官主动依照职权调查取证;采取不变更原则,案件一旦起诉到法院,控方不能撤回。而当事人主义模式的特征:法官不主动依职权调查取证;案件事实的发现委诸于控辩双方的举证和辩论,实行交叉询问制度;实行变更原则,允许控方变更、追加和撤回诉讼,允许实行辩诉交易;采取起诉认否程序,如果自愿作出有罪的供述,则无须进行举证和辩论;实行陪审团制度。

⑷ 互联网法院给传统的法院审判模式带来什么变化

就当前而言,纯属自找麻烦。

⑸ 违宪审查三种体制模式的优缺点

1.由立法机构负责违宪审查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保证了违宪审查机关的最高权威性 ,从而保证了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得以更有效贯彻和执行 ;这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审查的有效性不足 ,因为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 ,失去了违宪审查的真正意义 ,达不到违宪审查的实际效果 ,难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 ,此外在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中 ,立法机关往往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由于权力集中 ,事务繁忙 ,难以切实履行违宪审查的职责。
2.普通法院审查模式。优点:一是通过这种方式审查宪法 ,可以将宪法适用于普通法院的审判活动之中 ,将违宪审查纳入普通的司法活动之中 ,也可以使宪法的实施置于法院的经常地和有效地监督之下 ,使宪法争议的解决具有了有效的司法程序保障;二是在这种模式下 ,法官可以直接适用宪法的有关条文进行判案 ,公民个人可以通过违宪诉讼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使违宪审查经常化 ,从而更有利于宪法意识的形成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宪法的良好风尚。不足:一是这种审查方式要求法官的职业素养和法院的威信很高 ,必须建立在法院的地位相对独立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保障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 ,因而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大都是英美法系的国家。二是这种模式属于事后审查。如果没有权利主体起诉到法院 ,法院不能主动提起审查 ,实际上采取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 ,是一种消极的事后审查方式;三是这种审查由于受审查法院的级别限制 ,往往审查的效率比较低。
3.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优点,一方面保证了审查机关相对于议会的独立,另一方面事前与事后审查模式的结合(主要是德国)也使违宪审查制度更加严密。缺点在于(1)脱离或干扰司法实践,导致普通法院法官审查案件不得不依赖于宪法法院的判决的状况。(2)容易对立法产生实质性影响。(3)容易导致审查机关凌驾于其他机关地位之上的结果。

⑹ 崇文法院的“八大样板工程”是什么

在北京市人民法院系统,“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模式是崇文区人民法院的一张“名片”。这个独到的法院发展模式,诞生于一场特殊的讨论。

2007年初,在困惑中缓步前行的崇文区法院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争创一流法院”的讨论。在深刻分析了法院发展的面临的新形势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支撑法院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崇文区法院法官中党员占到了97%,支部建到了所有的庭上。于是,“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具有崇文特色的法院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以党建带队建,催生“八大样板工程”

明确了“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审判”的发展思路后,仍然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崇文区法院面前。党建工作和审判工作,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工作,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建立起“以党建促审判”的长效机制?就是这个看似简单但又深入的思考,催生了崇文区法院一项极具想象力的工作:“支部样板化建设”。由各支部分别承担重点审判工作的样板建设,将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审判工作发展的职能优势。

从2007年3月开始,崇文区法院正式推行“八大样板工程”,在八个审判工作核心支部分别确立了八项重点工作作为样板,以支部为承建单位集中力量建设。在明确了政治处主抓“八大样板工程”后,要求各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守土有责、虚工实做”的理念,强化支部书记对于本样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这种集约化的建设模式,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同时也营造了庭室间良性的竞争氛围。其中,刑庭支部承建“和谐司法工作样板”;民二庭支部承建“司法调解工作样板”;立案庭支部承建“司法为民工作样板”;执行庭支部承建“司法公开工作样板”;行政庭支部承建“庭长办案工作样板”;民一庭支部承建“教育培训工作样板”;民三庭支部承建“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法警大队支部承建“规范化管理样板”。

通过“八大样板工程”,崇文区法院切实发挥了党组织在法官队伍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对审判工作的促进机制,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阶梯互动”的良性格局使各项工作提档加速,审判工作实现“质”“效”双升。2008年,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调撤率从2006年的74.7%上升到83.7%(同期北京市法院调撤率为54.4%),一审息诉服判率更是达到了94.4%(同期北京市基层法院一审息诉服判率为87.3%),均位列全市法院第一。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民商事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从2008年57天下降到了2009年的50天,审判效率明显提高。以2009年的当前结案量计算,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50 407天。

以队建促审判,“存案工作量”明显下降

“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在有效整合资源的同时也集中了力量,一改以往各支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体系不清、亮点不多的状况,其本质在于通过培养“单打冠军”实现“团体冠军”的目标。同时,这种工作模式在有效保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一支部一样板,建设内容相对专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支部工作效率,样板一旦成熟后即全面推开,为法院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原先需要“举崇文区法院之力”,可能要花八年时间探索的八项重点工作,很有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全部完成。崇文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高晓陵自信地告诉记者,“‘八大样板工程’找到了优势,抓住了根本,用对了方向,提高了效率。”

胡秉义是崇文区法院民二庭的支部书记、庭长。在他们庭承建的司法调解工作样板中,他们大胆改革、创新实践,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开展了“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他们将本庭室法官分为调解组和审判组,案件进入庭室后,由庭长把关,将案件分为先行调解案件和普通案件,由调解组对调解案件进行先行调解,在案件受理之初即做到了“繁简分流”,有效地提高了案件调撤率。通过他们半年的试点工作,可以说成效显著。胡庭长自豪地告诉记者,“试点半年来,该庭调撤率达到了8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通过崇文区法院政治处对“八大样板工程”承建庭室“存案工作量”的动态监控中,记者发现,民二庭自启动“调判分流”改革试点工作,该庭的存案工作量迅速下降至2个月以下,之后半年时间再未超过2个月,审判效率明显提高。

崇文区法院,是北京市首家引入“存案工作量”评价指标的法院。这个被用来反映审判效率的指标,还被崇文区法院用来动态监控结案进度,推动均衡结案。“存案工作量”,顾名思义,就是存案所需的工作量。是由当月未结案数与之前十二个月每月结案的平均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月未结案件全部审结所需的工作时间。当“存案工作量”高时,说明结案效率不高,当“存案工作量”低时,则说明结案效率高,案件审结得快。如果一个庭室的“存案工作量”始终保持在平稳低位的状态,就表明该庭室每月的结案数都较为稳定,没有突击结案的情况,每月都处于高效率的结案状态,也就是实现了“均衡结案”。这个指标以工作量为单位,使不同案件类型之间,不同审判庭室之间,不同地区法院之间的工作具备了可比性,具有很现实的评价意义。同时,它又能动态监控每月的结案进度,反映结案效率,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通过论证,崇文区法院认为,2.5个月是“存案工作量”的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既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高效司法”的及格线,也是法官依法履职的高压线。当“存案工作量”超过2.5个月这条警戒线时,则结案效率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未结案件在正常的审判节奏之下将难以完成,需要突击结案,势必影响司法质量和司法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样板”承建支部民三庭着重探索均衡结案工作。他们通过引入“存案工作量”开展“存案调控法”,2009年“月存案工作量”平均值仅为1.7个月,每月未结案件数量在150件上下平稳波动。该庭2009年11月的“存案工作量”仅为1.32个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82个月,下降幅度达38.3%。与此同时,该庭审判效率也大幅提升。该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从2006年的63天,下降到2009年42天,下降幅度达到33.3%。案件缩短办案周期21天,审判效率大为提高。按照该庭2006年至2009年的结案量计算,三年来共计为人民群众缩短诉讼周期171 822天。如果将这个数字折合成案件量,相当于该庭两年的工作量。

法院工作前移,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好法院

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入工程学机理,按照“严谨的顶层设计”、“严肃的工程投入”、“严密的过程实施”和“严格的质量验收”,务求工程取得实效。与此同时,每个样板都设计了独立的价值理念和运作模式,从思路到措施,从体例到步骤,从阶段到过程,从动机到效果,给人以想干什么,想怎么干,想干出怎样成效的明示。尤其是作为“八大样板工程”指导思想的“法院工作前移”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82岁的崔守琳老人,近日成为向崇文区法院提起诉讼年龄最大的当事人。不过,老人却一趟法院也没跑,从立案到审判,都是法院派法官上门进行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缩短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群众与司法体系之间的心灵距离。这就是崇文区法院“八大样板工程”中立案庭打造的“司法为民工作样板”。崇文区法院也是北京市首家开展“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的法院。

“这样的法院,代表党;这样的法官,百姓欢迎!”崔守琳老人这句肺腑之言,是记者此次对“八大样板工程”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

立案庭的“电话预约、上门立案”举措是崇文区法院在“八大样板工程”建设中坚持“法院工作前移”指导思想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各样板承建支部都纷纷推出了许多便民惠民的创新举措,创造出利民爱民的社会效益。

崇文区法院执行庭在“司法公开工作样板”建设中,在全市率先推出了“紧急执行无假日”制度,将法官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开,凡有紧急执行线索的,法官将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执行。在向社会公开承诺后,该庭法官平均每周都有紧急执行,但他们并没有怨言。因为,他们看到通过他们的努力,当事人对法院工作越来越理解,信访投诉现象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崇文区法院纪检检查部门接待的群众来信来访总数从2007年的80件次下降到2009年的44件次,下降了45%。与此同时,崇文区法院涉案信访率也从2007年的1.7%下降到2009年的1.4%。

实践证明,“八大样板工程”有效地激活了基层党建和审判工作的创新动力,有序地实现了党的建设和审判工作的“无缝衔接”。一个“以点带面、由点及面”,从“点上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的“支部样板化建设”的崇文经验初现雏形。

⑺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认定证据时,向办案模式成油更到中项什么的根本转变。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认定证据,实现办案模式从“由供到证”向“由证到供”的根本转变。

⑻ 法院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1合议制
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
合议制的形式是合议庭。合议庭是由审判人员集体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合议庭的组成因案件审
级不同而有所不同。合议庭必须由3人以上的单数组成。合议庭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的审判员担任,
合议庭成员权利平等。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和判决,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除合议庭之外,在少数情况下亦采用独任庭形式。独任庭是由审判员一人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一般只限于基层法院审判第一审简单民事案件和自诉及轻微刑事案件时适用。
2.两审终审制
法院审判案件,就审判程序而言是两审终审制,就法院体系而言是四级两审制。
两审终审制,就是一起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终结审判的制度。也就是说,地方各级法院对于按
照审判管辖权的规定对由它审判的第一审(初审)案件做出判决或裁定以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
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若同级的检察院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抗诉。上一级
法院有权受理针对下一级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的上诉或抗诉,有权经过对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改变
或维持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这时,上级法院的第二审判决、裁定,就是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
得上诉。具体来说,如果基层法院为初审法院,那么中级法院便是终审法院;如果对中级法院的第一审判决
不服,则上诉到高级法院,这时高级法院的判决就是最终的;对高级法院的第一审判决不服,则上诉到最
高法院,最高法院就是终审法院。但最高法院是最高审级,其第一审和第二审的判决或裁定都是终审的。
因此,尽管存在四级法院,但对具体的诉讼来说,其所能发动的审判只有两次。由于大量的诉讼
分布在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一个具体的诉讼——特别是经济案件和民事诉讼来说,两审终审制往往会
终结在中级法院或高级法院。
3.审判委员会
《法院组织法》规定各级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
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通常由院长、副院长、某些庭长以及资深法官组
成。审判委员会是法院审判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
法院所处理的重要案件大多要经过该委员会讨论决定,
甚至有某些案件,审判委员会的讨论和决定发生在合议庭开庭审判之前。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最高法院审判委
员会委员,由最高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各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审判委员会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
4.案件审批制度
各级法院不仅设立审判委员会,而且在各个审判庭还设有庭务会议。庭务会议在职能上类似于审
判委员会,实际上负责在本审判庭范围内提出对案件的判决决定。庭务会议与审判委员会一样拥有对案件
的实际裁判权。

热点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载 发布:2024-04-25 11:44:54 浏览:452
聚会场所规章 发布:2024-04-25 11:15:04 浏览:59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不可饶怒 发布:2024-04-25 10:33:33 浏览:989
律师alpha软件 发布:2024-04-25 10:25:02 浏览:950
个人原因辞职属于劳动法第几条 发布:2024-04-25 08:39:47 浏览:323
民法二的问题 发布:2024-04-25 07:30:51 浏览:372
精神病打了多少级不用受法律责任 发布:2024-04-25 05:10:09 浏览:687
财政部的通知法律效力 发布:2024-04-25 04:37:06 浏览:765
刑事诉讼法狂背 发布:2024-04-25 04:03:07 浏览:16
劳动法模拟试卷 发布:2024-04-25 03:23:16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