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轻判法官被调离
A. 如何控制香港法官呢
你问的是国外,尤其指英美法系国家的对抗制的诉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的法庭审理中,法专官处于居中裁判,属不主动讯问双方当事人及盘问证人,也不收集相关证据的消极地位中,只是由双方当事人自行辩论,自己收集证据、证人证言来证明对方有罪或是自己无罪。然后由自己的良心或是根据陪审团的结果来宣布被告有罪或是无罪。 陪审团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成员多为12位,现在许多采用陪审团制度的地方仍然是采用一致认定有罪原则,即陪审团全部成员认为被告有罪时才能被定罪,只要其中有一位认为是无罪的,被告都会被无罪释放。但是现在这样的制度已经受到了挑战,有些地方只要是过半数的陪审团成员认为有罪,那么被告都会被认定有罪而不是无罪。在陪审团认为有罪的情况下,法官就必须做出决定判处该人怎样的刑罚,这可以说是法官对判决结果的参与吧。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有陪审团参与审理的,一般情况下,地方治安法院等最基层的法院的案件(通常是一些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理由法官一人作出判决。 我国大陆地区没有陪审团制度,但是香港等地区是有的,不过大陆却有人民陪审员制度,但是这跟陪审团制度不一样,陪审员的职权与法官的相近,与陪审团成员的职权完全不同。
B. 像香港这样的地方,法院判决案件的决定权是不是在陪审团,而不是法官呢
先区分两个来概念,一个源叫定罪,一个叫量刑。
定罪,就是说XX到底算不算犯罪,犯罪了的话到底犯的什么罪。量刑,是已经在定罪的基础上,那么到底要判多少年,罚不罚钱,罚多少。要不要剥夺政治权利,这个部分叫量刑。
简言之,定罪是到底成不成立犯罪,量刑是到底该怎么处罚
中国其实没有法官,中国的法官其实叫做“审判员”
审判员可以定罪+量刑,这也就是我国的法律。也就是所谓的职权主义国家(国家依职权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香港属于英美法系,英国,美国都是这样,这种法系,定罪和量刑分在两方手中,定罪,是陪审团的事儿,量刑,是法官的事儿。但是很简单的案子,法官可以说了算,只有重要的案子,才需要上庭审。也就是说,如果陪审团不给定罪,那法官就不能量刑了,但是陪审团给定罪,法官就必须量刑,决定量多少,换言之,法官没有决定“是否量刑”的权力,只有决定“量刑量多少”的权力
另外,中国虽然有个“人民陪审员”,这个和陪审团差别很大,人民陪审员,只是陪着的,提提意见,真的是正经的“陪审”。英美法系的陪审团权力很大,可以决定是否定罪
C. 香港法院法官的宣判都是听陪审员的,陪审员难道都是法律专业人士么。
陪审团的成员其实都是合资格的香港居民组成。
主要情况如下:
香港《陪审团专条例》属第4条规定,每一个年龄在21—65岁之间,心智健全,没有聋盲或其他残疾并居住在香港有一定时间的善良公民,都有资格和责任担任陪审员。同时,《陪审团条例》第5条又列出了53类人可免除担任陪审员义务。
香港《陪审团条例》第3条规定,在所有民事及刑事审讯中,陪审团一般由7人组成,如有需要,在特定情况下法庭可以要求陪审团由9人组成。根据某一案件的需要组成的陪审团只针对该特定案件进行审理,审理完毕或陪审团无法就该案的事实形成合法的裁判,法官也必须解散这一陪审团。即陪审团成员为一案一选,一案一任。
另外,关于你说的结果凭陪审团成员的个人看法和感受。。。这个当然不是。法院和法官会给陪审团适当的法律意见。。。
D. 香港终审大法官回归前由谁委任
由英国政府和英国女王委任。
E. 承办我案件的执行法官已调离,又没有新的执行法官接手承办我的案子,我该怎么办
承办案子的法官调离,没有新法官接办案子,那案子就只能一直拖着,对于你来说非常之不利,也对你不公平,你可以委托律师向该法院申诉,如果还是没有法官来接办案子,那就上诉,具体建议还是去找律师,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F. 在法院里执行局执行员被调离去任审判法官的助理或书记员,就是升职了吗我不是法律工作者是个申请人……
不是抄升职,只是工作岗位袭变动。法官的职务有两种,一种是审判职务,如审判员、庭长;另一种是行政职务,如院长、局长。值得一提的是,庭长既是审判职务也是行政职务。
司法改革后,法院人员分三类,一是员额法官,具有办案资格;二是司法辅助人员,如助理和书记员;三是司法警察。
G. 法官法拟修改法官非因法定情形不被调离审判岗位是什么情况
12月22日电12月22日,法官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拟设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规定法官非因法定情形,不被调离审判。
针对近年屡见不鲜的侵害法官及近亲属人身安全事件,草案第五十八至第六十条强化了对法官及近亲属人身权益的保护措施。
H. 香港法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法官是享有极高裁决权的人,他们可以“对抗”舆论,甚至推翻政府或者立法版会的决策决权定。
I. 裁判官的香港裁判官和法官区别
在香港地区,裁判官与法官的确是区别的,这一称谓,因应于香港地区针对刑事审判所专设的裁判法院。
裁判官即特指在裁判法院从事审判的法官。需要补充的是,因部分裁判法院已经停用,目前在香港地区共有七所裁判法院。包括:位于香港岛的东区裁判法院,位于九龙的九龙城裁判法院,位于新界东的粉岭裁判法院和沙田裁判法院,以及位于新界西的荃湾裁判法院和屯门裁判法院。
而目前香港的总裁判官为唐文先生,主任裁判官共有六位,特委裁判官共有10位,其他为普通的常任裁判官。
此外,香港还有专门的《裁判官条例》,裁判官包括常任裁判官和特委裁判官都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根据令状予以委任。
还需指出的是,在香港回归以前,法官被称作按察司,而裁判官被称为裁判司。因此法官与裁判官的区别在香港回归以前即已经存在。
关于裁判官和法官的谁的权力更大,这一问题很难回答,因香港地区奉行司法独立原则,因此所有裁判官和法官的权力都应当是平等的,但如果考虑到裁判法院为香港最初级的刑事法院,判刑上限为监禁两年和罚款10万港元,而区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原讼法庭相较裁判法院管辖更为严重的罪行,且针对裁判法院的判决,还可上诉至高等法院的原讼法庭,而区域法院和高等法院的审判人员均被称作法官,按照非司法专业人士的理解,单就刑事审判领域而言,法官又似乎较之裁判官有更大的权力。
J. 如何能破解香港警察抓人法官放人这种怪圈呢
引入法庭监察。
法庭监察”至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求公开案情,让香港市民了解案子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做出公正的裁决;第二,要求明确主审法官名字,有助于提升审判“透明度”;第三,要求明确轻判、重判的法律依据。
香港法律界人士表示,在世界各地的刑事司法领域,“法庭监察”已成国际惯例,这种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量刑不准、裁决不公的现象。香港有必要借鉴,增加香港司法系统公众参与度,筑牢香港的法治基础,用公正的司法判决还香港社会一个安宁。
(10)香港轻判法官被调离扩展阅读:
香港法官普遍秉持与西方一致的法治理念以及关于自由和权利的价值观,因此在涉及香港社会比较重要的社会运动的案件中,法官通常会表现出对抗争者权利的偏袒。
根据《基本法》规定,终审法院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必须是中国公民,其他法官和司法人员则可根据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司法独立,终审法院是香港最高级别的审判机构。
所有上诉到终审法院的案件,必须由5名法官出席审判,即首席大法官(或受其委托的法官)、3名常任法官和一名非常任法官。
根据香港终审法院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的首席大法官是马道立,3位常任法官中有一位外籍法官,近20位非常任法官中仅有陈兆恺与邓国祯两位中国法官。有香港法律界人士表示,外籍法官在终审法院占据大量席位已成惯例。
随着香港司法本地化的发展,香港区域法院、裁判法院中的中国法官已经是大多数,但外籍法官对香港司法系统的影响力依然不小。